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无可争议的艺术宗师——林风眠

日期: 2013-04-11
浏览次数: 649

文章转自:《信报》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日C8版 益行/文

  林风眠和徐悲鸿的油画,并不太吸引,然而这两位大师对中国美术教育或艺术运动,都是当代国画的领航者!

  我非常喜欢林风眠的彩墨画。那大片涂染的神韵,丰富多彩的抒写,涌动着自然的气息,水彩水粉水墨互渗,简约流畅的线条,编织出绝妙的梦幻。不是对景的如实描写,毫无照相式的刻板或平俗;也从不模拟别人的画法,无一笔传统的功架,却有传统写意的趣味。例如西湖的春天,那绿柳长堤,湖光山色,拱形小桥,微波倒影,芳草凄迷,浮萍飞鹜。由于“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所以杨柳是画的主角。描绘全是他饱游卧看,贮存记忆中灵感升华。明快亮丽的色调,活泼轻纵的笔触,释放出季节的韵律,把我们带入春风荡漾的西湖,享受如诗吟咏的美景。墨色渗融在透明的颜色中,呈现清晰又模糊,纯净又丰盈的效果。光和色的语意含蓄地吐露出他的深情,令人洞悉到大师难忘逝去的青春岁月。

  充满宁静之美

  他创作的彩墨作品,题材广泛情感深挚,不论是近水浅草的茂林、辽阔河岸的丘陵、农舍后面的山麓……不论是和煦明媚的春光,热烈浓艳的秋色,云雾飘渺的阴天,彤云晦冥的黄昏……不论是静物、花卉、秋鹜、白鹭、小鸟或猫头鹰……不论是仕女、渔妇、村姑、修女或戏曲人物,都充满着宁静之美,婉约豪放中散发醉人的迷离,不但使他受伤而疲惫的灵魂得到歇息,连观赏者的心也能感染到千丝万缕的温柔。

  林风眠(1900-1991)原名风鸣,生于广东梅县,是几乎与世纪同龄的大师。1918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在西欧期间深受马蒂、莫迪格瑞安尼影响。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和中国画革新,寂寞苦耕七十年,振笔直遂开辟新天地。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绝不在徐悲鸿之下,两人虽然都提倡中西融会,突破传统超越形式,但“道不同不相与谋” !徐悲鸿倾向写实主义,重视素描基础训练,觉得国人缺乏对景实录的精神,及一成不变的纸墨颜料砌成障碍。而林风眠侧重于抽象的表现主义,他认为中、西艺术各有所长,亦均有所短,应取长补短梳理传统,在精华与糟粕中取舍。吸收民间艺术如瓷器、漆器、皮影……单纯简朴的手法、圆润的线条。似老子所说“有容乃大”,这便是林风眠艺术思想的精髓。可是我求学的年代,常听到的是对林风眠的贬义,这种宣传上的倾斜失衡,是大陆社会普遍的陋习。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是引蛇出洞的诱饵。好在林风眠为人温和,侥幸避过反右一劫。记得1962年,林风眠画展在上海举办,鲜明的个性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当两年后来港展览,更获成功之时,中国官方媒体指责:“林风眠与人民群众感情格格不入……把祖国大好江山画成黑山恶水……猫头鹰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画……”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雷声隆隆,山雨欲来风满楼,紧接着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遭抄家、批斗、入狱,受尽凌虐和折磨。

  夕阳埋头作画

  逆境中他曾写下诗句:“一夜西风,铁窗穿透。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铁锁锒铛,幢幢鬼影,瘦骨成堆,问苍天所为何来!”他不同于傅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不同于那些审时度势,投机钻营的变色虫。林风眠热爱生命忍耐守盼。四人帮倒台后,七十八岁获准出国探亲,终于可与阔别多年的妻子、女儿在里约热内卢团聚,但他不想侨居海外,选择定居香港。珍惜最后的夕阳埋头作画,文革时毁掉的作品,再次在笔端复活。痛快淋漓溢于彩墨。

  尽管长期被政治魔方扭曲和捉弄。他紧紧地拥抱艺术,不畏艰辛的贡献,还原了本质真相,成为本世纪无可争议的艺术宗师。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0 - 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9月5日编者按:《红岩春秋》发表文章《张东荪退出中共上海发起组以后》。文中记述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摘编如下。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救国时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中共中央《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个宣言很快传到国内,张东荪阅读后,立即产生共鸣,最先响应《八一宣言》,并发表《评共产党宣言并论全国大合作》。1938年5月,他和他的学生叶笃义来到武汉,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就抗日问题交谈,表示将利用自己燕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回到北平与中共合作,为抗日救亡作出自己的贡...
2024 - 10 - 21
来源:最华人 2024年10月19日文/荠麦青青“杜甫到湖南,写诗歌‘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就是我这样的,半身不遂。治好是不可能的了。”钟叔河今年93岁,3年前的再一次中风将他困于病床上,吞咽、表达和行动能力皆遭到重创,于是,他生活的半径,只余咫尺。有时,为了说清一句话,他需要使出浑身解数。● 于家庭病床上的钟叔河先生作为中国出版界的一代巨擘,钟叔河竭尽所能地保护着自己的执笔“工具”:“在医生建议他右手扎针输液时,他坚持把针扎在病肢上。”岁月相催,日日紧迫,对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而言,“时不我待”的感觉更甚于从前,所以,他只争朝夕:上午,他一边做康复治疗,一边和出版社编辑、来访者们谈事;下午,他午休醒来后即继续校对书稿。每日如此,直至夜静更深。在这样的勤力之下,十卷本的《钟叔河集》和几本随笔、杂文集相继问世,成为出版界的一件盛事。但有个惊喜,是已至暮年的他难以料到的:30年前,为...
2024 - 10 - 18
来源:视频号被低估的近代历史人物,徐世昌
2024 - 10 - 18
来源:视频号1946年,梅汝璈参与东京审判,怒斥印度法官:你想发慈悲,回你的印度寺庙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