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美国反对,世界上第一个用中文发表诺奖致辞的牛人,竟出身中国显赫家族!
日期:
2022-10-15
浏览次数:
13
来源:《华人星光》2022-10-15
诺贝尔奖颁布史上,
曾有过这样惊人的一幕:
一位获奖牛人上台发表获奖致辞时,
使用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金色大厅,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语言:
中文。
不顾美国大使的警告反对,
只为了让全世界听到中国话!
有胆,有种,有根,
他是出身中国显赫世家的炎黄子孙,
名叫,丁肇中。
泱泱华夏五千年,
丁氏一族什么段位?
山东日照,小镇涛雒,
站在那一方洛水前,
你会看到丁氏百年门庭巍然矗立,
刻画这一显赫世家的鼎盛荣光:
祖上进士、举人,不胜枚举,
丁肇中的外祖父,
随孙中山共襄民主大业,
为革命牺牲;
他的父亲丁观海,
是知名的土木工程学家,
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
他们的风骨蕴含于后辈的名字:
丁肇中,丁肇华,丁肇民,
丁家人,有种!
在战火肆掠的中华土地,
丁肇中随父母颠沛流离12年,
没有安静的书桌,没有完整的教育,
但在父亲的引领之下,
科学的大树已然根深蒂固,
母亲临终前则告诉兄弟几人,
“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时代使然,推拨着他渐行渐远,
1948年去往台湾省,
毕业后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
出手就是数学和物理两个学位,
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转一圈,
回来年仅33岁,
就是麻省理工教授。
他在高能物理实验领域肆意才学,
发现反氘原子核,
发现胶子喷流,
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
一路不曾停歇,
却也一路走的无比艰难,
他的大多数实验,受到很多人反对,
理由有两方面,
一是实验没有物理意义,
二是实验极困难,不可能成功。
诺奖得主沃纳·海森堡就反对称:
“高能物理没有前途。”
然而丁肇中,
却在这质疑和压力之下,
绽放出绚烂的科研之花。
1974年,他取得巨大的开创性成就:
因“J粒子”的发现轰动全世界!
两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落在他怀抱,
当他站在那举世瞩目的科研舞台中央,
年仅40岁,
风华正茂,尊荣满身。
可他目之所及,
尽是曾经的眼含热泪,耳畔叮咛,
于是他面向全球,
做出了那个从未有过的惊人举动。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的舞台上,
华人的身影屈指可数,
诺贝尔奖的致辞上,
获奖者使用最多的是英语,
哪怕是曾经杨振宁获奖,
瑞典的金色大厅里,
也从来没有回响过中文。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改变了这一切。
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站在那金碧辉煌的中央,
当他的声音通过全球广播,
响彻了中国大地,每个中国人心中,
仿佛有种血脉力量在觉醒,
因为他用的竟然是中文!
诺奖有史以来多少年间,
瑞典的这座云集了欧美面孔的大厅,
就从来没有听到过,
有人在获奖致辞时用中国话!
这是中文第一次承载着无上的荣耀,
响彻在诺奖颁奖现场!
一语惊人,风云激荡,
而后人们记住了,
这个让中国人热血偾张的获奖者名字:
丁肇中。
站在欧美的主场,
说出振奋国人的中文力量,
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可想而知,
背后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颁奖前他报备要用中文演讲的时候,
美国方面就不同意,
还搬出主办方催促他使用英文。
丁肇中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妥协,
和瑞典方面沟通后,
他们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且问他:
“您对英文翻译有什么要求吗?”
丁肇中摆摆手说:
“不用了,这两门语言我都会。”
那驻瑞典的美国大使听说后,
更不乐意了,
你会英文那还非要说什么中文呢?
跑上门堵他,
嚷嚷着中美又没有建交,
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结果他一句话就怼的大使哑口无言:
“我爱用什么语言用什么语言,
这你管不着我。”
好一个有胆的丁肇中!
他让人们在诺贝尔奖,
这么重要的世界级场合中,
第一次听到了中国话,
他还在致辞里引经据典:
“中国有句古话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虽然身在西方世界,
成就和荣誉裹满全身,
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在我们科技孱弱之际,
祖国还不够强大之时,
他的勇气和信念是如此炽热:
“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用中文演讲,我想让世界知道,
中国以后一定是科技强国,
未来我也会为中国的科研,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根在哪里,
齐鲁大地是他的故乡,
那里与他血脉相连,
每每想起那萦绕梦中的地方,
总是能让人热泪盈眶。
早在1975年,坚冰还未破碎,
丁肇中已经勇敢迈出了一步,
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
他不遗余力地托举起这一宏图大计。
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
参加他在德国汉堡,
进行的MARK-J实验。
这次合作中,
他们在曾被诺奖得主质疑的,
“没有前途”的实验中,
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媒介——胶子,
完善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丁肇中特别高兴,
“有关核粒子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史上,
这是第一次,
也是中国的一大贡献。”
他还让国内学生,
每年到自己的“丁训班”实习培训,
这批人被称为“丁肇中学者”。
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
后来有三任所长,
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
都是他的学生。
有人说,丁肇中是一个自己功力深厚,
且高徒满天下的“奇人”,
更是一个行事特立独行的“怪人”。
他的学生王贻芳说过,
丁先生的“折磨”一般人受不了,
他开会的时候一连串的专业问题,
把人问到下不来台,
“他永远可以把你问倒,他问的方式、
角度和思路跟一般人不太一样,
他想得更深、更远,
永远会把最根本的物理问题放在首位。”
科研无小事,
大神级别都非常注意自己的权威,
可丁肇中却喜欢学生挑战自己,
一次,
学生发现他给出的线路图不合理,
大胆做了对比实验进行了改进,
丁肇中看到学生的实验成果“推翻了自己”,
竟高兴地专门去海鲜市场买鱼送给大家。
他说:“要坚持自己的实验,
不能因为名人的反对而放弃,
即便他是诺奖获得者。”
因为有他在,
中国高能物理人才辈出:
他的学生们回国之后,
成功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成功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
成功在粒子物理实验取得突出贡献,
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一个个“丁肇中学者”,
站在他的肩膀之上,
在科学舞台大放光彩,
推动着中国物理科研巨轮滚滚前行。
丁家人有此人杰,源于有此家风:
“凡我日照丁氏族人,
无论在大陆、台湾或海外,
都曾为家乡为祖国作出过卓越贡献,
目前正在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
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之下,
同心同德,尽心尽力,
贡献各自的力量。”
历史不会忘记杰出者,
没有什么气势磅礴的豪言壮语,
有的只是匍匐在地的拳拳之心,
丁肇中所做一切,世人有目共睹,
以家国天下为己任,
足以告慰先辈!
2011年,丁肇中主持建造的,
第二台阿尔法磁谱仪(AMS—02),
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
开始了它在国际空间站的使命:
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
AMS,
是丁肇中领导的包括中国在内的,
16个国家和地区,
60多个研究所600多位科学家,
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
几年后AMS在太空中已收集到,
超过1000亿条宇宙射线,
这些重大发现,
再一次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而这些巨大的科研成果,
他把它们分享传播。
2017年,当听闻日照要建科技馆,
丁肇中不仅亲自参加开工奠基,
并且把全球唯一一个,
全尺寸‘黑洞上的磁谱仪’模型,
赠送给科技馆。
在打造该模型的时候,
已经82岁的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
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
皱起眉头,盯紧PPT中的每一处细节,
一组效果图展现,
他马上表示有几张“看不明白”,
“这些图是在哪里找到的?谁提供的?'
设计师顿时“露了怯”:
“网上查到的。”
丁肇中严肃起来:
“这个不是实验效果该有的样子,
这些图连我都看不懂,
让别人怎么理解?”
足足3个小时,他质疑纠错42处。
这位老人对待科学的认真,
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此外,
他还把自己的大量科研资料成果,
也都保存在这里,
日照市科技馆成为全球最丰富、
最全面、最权威的,
收藏丁肇中科研成果资料的科技馆。
丁肇中说,
他要在家乡洒满科学的种子,
因为科学的火种,就是民族的未来!
到如今,
86岁的丁肇中已然誉满天下: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艺术学院院士
前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德国科学院院士
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
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
印度TATA研究院荣誉院士
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年纪轻轻获得了诺贝尔奖,
披就满身的头衔荣光,
走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
一辈子达不到的人生高峰。
地位、名望、成就,
他什么都拥有了,
可是有一件事他“永不知足” ,
那就是对中国的奉献,
这件事对他来说没有尽头,
耄耋之年他还在关心中国的科研发展,
还在努力地想要为中国再做许多许多。
如果说一切真的有一个终点,
也许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走在科研的荒原之上,
在这漫天迷茫之中,
点亮一束高能物理的星光;
他站在世界诺奖的中央,
在这欧美人群之间,
让中文第一次承载荣耀,
回荡在金色大厅现场;
他匍匐在托举科学的路上,
一颗拳拳之心为了中华,
言语道不尽他的热血满腔。
这就是丁肇中,
家国使命扛在己肩,
大仁大义一往无前。
今天,
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深情赤子,
而感到骄傲!
心里追逐五角星光,
那么无论身在什么地方,
他都无愧于是一位顶天立地的,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