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网》 2022-06-24
当地时间6月23日晚,“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因其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是目前全球最年轻的获奖人之一,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7位中国获奖者。胡海岚开创性的研究革新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破解了情绪的“密码”,为抑郁症的创新疗法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4位2022年度获奖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的10位获奖者到场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
“大脑可以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数十亿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形成数万亿的节点,神奇地运行,产生思考、情感和学习等功能。”虽然脑神经的奥秘一直是“未解之迷”,但胡海岚仍然相信,“未来终有一天,基于我们对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经机制的理解与认知,人类将能创造出治愈的方案,让精神疾病的患者脱离病苦。”
获奖女科学家合照
在研究抑郁症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更是成为点燃大众心理健康危机的导火索。据《柳叶刀》报道,全球有近30%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在当下,抑郁症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更显得弥足珍贵。
传统抗抑郁药普遍存在起效慢、靶点广、副作用大的缺点。十余年前,耶鲁大学大学院以John Crystal为首的临床医生意外发现,外科手术麻醉剂氯胺酮对抑郁症有效。在一个很低剂量下,氯胺酮在病人身上可以起到快速的抗抑郁作用。传统药物一般在给药6-8周后才开始慢慢发挥疗效,而氯胺酮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就见效,在难治性抑郁患者(使用传统药物无效)中见效率达到70%。对有自杀想法的病人,氯胺酮在一小时内就可以几乎消除其自杀意念。
知其然而后要知其所以然。临床上的发现之后,十几年来,基础科研的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氯胺酮是如何快速见效的。
“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基础科学的问题,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抑郁症这种如此复杂的大脑疾病真正的核心机制是什么。同时因为氯胺酮有副作用,理解机制之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寻找更好、同时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药物。”胡海岚说。
2018年,胡海岚团队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研究中,胡海岚团队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团,在在介导负面情绪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把它叫做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当核团内活动异常,或是进入高放电状态时,就会过度抑制大脑“奖赏中心”。而“奖赏中心”是产生多巴胺、五羟色胺这些核快感、心快感,以及奖励感受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源泉。这也许是人进入抑郁状态的原因。
胡海岚团队同时发现,氯胺酮能够快速起效,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反奖赏中心”过度的放电或者过度的活化状态,从而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两三个新的不同的分子靶点,它们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靶点。
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时,团队也开始做转化应用研究。目前团队和应用相关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跟国内外其他的实验室合作,希望对氯胺酮在分子结构上进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去除它的成瘾性及其他副作用。二是做靶点的拓展。目前团队发现至少有一个分子靶点和氯胺酮的靶点在同一个通路里面起作用。“我们预测阻断这个靶点之后也会有抗抑郁的效果,针对这个靶点临床上现在已经有药物治疗别的疾病,我们两三年前已经和临床团队开始了合作,用老药新用的思路来治疗抑郁症,这些工作都是正在进行当中。”胡海岚说。
从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到临床具体药物研究成功,一般需要10-20年时间。药物安全性、副作用、化学基团的设计优化和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的采集都需要时间。胡海岚希望大家保持乐观、但不要急于求成,“理解了疾病的机制,也就是跨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欧莱雅董事会主席、欧莱雅企业基金会主席安巩(Jean-Paul Agon)(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左)为胡海岚(中)颁发2022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韧性”
在杭州二中,胡海岚就是同学老师眼中公认的学霸,中学的物理老师和生物老师引导了胡海岚对科研的兴趣。但她正对脑科学产生兴趣,还是在大学时期。她起初被保送北大物理系,但她感觉物理学科相对发展比较成熟,而“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值得发掘”。于是,她选择转向生物。
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胡海岚起初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是生物系最优秀学生都想进入的热门方向。
但大学期间,胡海岚被史蒂夫•库夫勒和约翰•尼科尔斯合著的《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一书所深深吸引,决定选择脑科学作为将来的主攻方向。
“我意识到大脑当中的很多信号是以电信号传播,是可以被观察、被记录,被改变的。这一点认知,让我豁然开朗,觉得有那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这让胡海岚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她看来,脑科学中充满未知,这才是真正让她兴奋的研究。
在研究生入学申请时,胡海岚果断放弃原来的方向,选择转向神经科学、脑科学方向。读到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研究果蝇的神经发育。研究做得很顺手,但胡海岚也意识到,这个领域已经十分成熟。包括她的导师在内的科学家们,已经把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都提出、回答了。如果她继续留在这个领域,虽然舒适,却难以再有大的突破。
于是在申请博士后时,胡海岚毅然进行了第二次“转行”,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动物行为及其背后的脑机制。这个转向对她是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技术需要重新学习,头一两年几乎是在试错和摸索的过程当中度过。但她坚持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就是韧性的体现,就是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耐得住寂寞和挫折。”胡海岚说。
前沿科学是一个充满了未知的领域,在其中探索的科学家,总是处于不断的失败和试错之中。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是否有过感到枯燥难以坚持的时刻?
胡海岚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很抱歉我从来没有觉得科研是一个枯燥的事情,而且我周围的科学家朋友似乎也没有抱怨过科研是枯燥的事情。在我们看来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这是国家和社会资助你,让你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
在胡海岚看来,投身科学一定是出于兴趣,找到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所有的坚持都是一种幸福。而从事科学最重要的素质,她认为是韧性,“百折不挠在科研领域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现实。”她提到一位朋友的导师给出的忠告,“如果试验50%都获得了预期结果,那就该放弃这个课题,因为它不够创新。”
“我们每天70%以上的时间都是面对失败或者实验暂时的不成功。所以韧性的锻炼也是实验科学家的基本功。”
当地时间6月21日,胡海岚在法国科学院作专题报告。
在科学的真相面前,不同性别是平等的
在美国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后,胡海岚回到中国开始了她的独立研究生涯。2015年,她就获得了由欧莱雅中国、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该奖项也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2022年,她又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每年评选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奖励科学女性的奖项。
在巴黎领奖期间,胡海岚印象最深的是和其他女科学家的交流。受疫情影响,这是3年来“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一次线下颁奖,积累了三届15位女科学家,有来自生命科学领域,也有来自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最强大脑。
几天行程,这些女科学家日常经常在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法国科学院还有一个专门的环节,是每个人向大家分享和交流各自的工作,跨度非常广,从新冠疫苗到黑洞,从胚胎发育到数据加密……
“大家都很享受这个科学的盛宴。这几天相处下来和其中的几位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还谈到了科学上合作的可能性。”胡海岚觉得,这是她此行最大的收获。
虽然获得了许多“女科学家”相关的奖项,但胡海岚笑言,“在科学的真相和事实面前,不同的性别都是平等的。”她和其他女科学家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因为我们提出的假说,设计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因为我们是女性就会有更高或者是更低的正确率或者成功率。”
但她也确实注意到,在媒体上,自己的女性身份一直被强调,“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女性科学家是少数群体的事实。”
“如果有一天女性科学家的比例达到了50%甚至更高的时候,民众不再下意识觉得这种很特别很稀有的时候,我相信这种性别标签就会自然消失。”胡海岚说。
在她的学生中,女性比例就很高,最多时甚至达到70%-80%。胡海岚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在研究和教学中,她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一定要强调或者抽离出这样一种性别特征,本身也是一种标签化的行为。”
如今,世界范围内都开始重视在科学领域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在中国国家政策层面,最近几年也出台了一系列向女科学家倾斜的政策,例如青年人才项目当中适当地放宽女性申请人的年龄的限制,对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等等。
“这些都是特别可喜的进步。”胡海岚认为,除此以外,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包括很多国家在独立的科研岗位的招聘设置,在基金申请和论坛报告当中都规定了女性的最低比例,许多国际会议都要求女性参会人达到30-40%等等。
此外,男科学家对女科学家的支持、男女科学家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审团当中就有好多位男科学家,包括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此次也全程参加了的活动。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胡海岚相,“随着政策更快地推进和更好地落实,我们会看见更多的优秀女科学家、优秀女性在科学界绽放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