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头条 2023年4月27日
1988年,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同志来到了广东。
王光美此行,有一个很早就想要前往拜访的老友,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
一到达广东,王光美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前往林若家中拜访。
两位老同志曾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同舟共济,这份革命战友情在岁月的沉淀中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王光美很想去老友家中坐坐,聊一聊日子过的怎么样?工作如何?身体还好吗?
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林若直接婉拒了老朋友到家里做客的请求。
王光美感到意外,但她仍没放弃上门拜访。
第二天,她独自一人,在没有提前打招呼的前提下,敲响了林若同志的家门。
这次拜访,显然给王光美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进到林若的家中,王光美感到讶异万分——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省委书记的家!
林若的家中用简陋二字都难以形容,入目是一片空空荡荡、寥寥无几的家具破旧,只有几张泛黄的藤椅,可以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稍稍坐下休息。
王光美望着自己面前这位已经两鬓斑白的省委书记,眼眶泛红,一股打心底的敬佩油然而生。
王光美与刘少奇
如此,林若不愿在家中待客的原因显然就十分明了了。
作为广东人民的儿子,林若同志生在岭南,也为岭南大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而这样一位好书记背后,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林若其人
1924年,林若出生在粤东的名镇潮州,父亲林勋平是个生意人,承袭了祖上留下来的商号“晋山林老玩记”。
可林勋平并不受父亲喜爱,承袭的商号也有由来。
兄弟分家时,长子继承一半家产,林勋平和二哥则平分剩下的一半。
二哥意外过世,长兄霸道,直接将弟弟遗产据为己有,又另立一个新商号“晋山林新玩记”。
于是林勋平才得了老商号,靠着仅剩得微薄家当,艰难撑起营生。
林勋平生在旧社会,“儿孙满堂”成为他的毕生追求。
可偏偏直到年过半百,娶了第三任妻子,林勋平也没能盼来一个亲儿子。
他没有“坐以待毙”,开始买“儿子”、“侄子”,甚至还有“孙子”。
直到五十四岁那年,林勋平终于老来得子,盼来自己的第一个亲儿子,取名叫林辉钊。
林辉钊就是日后的林若。
此时,除了刚出生的亲子,林勋平已经有了三个干儿子、四个干孙子。
林若的出生对林勋平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全了他大半辈子的企盼。
自然这个孩子,也成了林勋平的心头肉。
林若十岁那年,遭遇大难——海盗准备绑架林家长子长孙,却错绑成林家三子家的林若。
绑匪知道错绑后,索性将错就错讹上了林勋平。
林勋平为了儿子变卖家产,凑足银两,这才将儿子从鬼门关上拉了回去,此后更加谨慎地照顾儿子。
林勋平的营生是靠着沿海汕头进货,再摆到兴宁的铺子里卖,兴宁在当时是十分繁荣的商埠,有着“小南京”之称。
为将儿子带在身边,他将林若送进兴宁中学,此后林若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若出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也成长在中国青年觉醒的年代。
当时的兴宁中学是地下党组织发展十分活跃的地方,在这里,林若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先进思想、也结识后来成为他“领路人”的真挚朋友。
真挚朋友指的就是林若后来的入党介绍人:何锡全和罗彦群。
他们都是当时兴宁地下党组织的高度活跃人物,特别是何锡全,在解放后还担任了中联部司长。
林若升高中时选择梅县东山学校,他的成绩十分优异,本可以去更好的梅县中学。
但因梅县中学是国民党系学校,而东山学校的地下党组织更活跃,于是他义无反顾选择了东山。
此时,他的政治立场已显而易见。
17岁时,林勋平认为自己该抱孙子了,便开始为林若张罗婚事。
从接触新思想,特别是加入党组织后,林若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所追求、为之奋斗的理想,必将推翻父亲身处的旧社会。
父亲对子嗣、对儿子的“热爱”,他不理解、甚至是嗤之以鼻的,但在面对父亲的安排,和洪家的包办婚姻时,他却选择了接受。
林若与洪茵的结合是旧式婚姻,他们甚至没有在婚前见上一面,可所有人都想不到故事的走向。
对于这场包办的婚事,林若显然是不满的,学校周末放假时,哪怕离家很近,他也不再回家。
那时学校的伙食都不很好,只有回家才能吃到肉。
可更令人惊讶的是,林若反对让妻子在家中侍奉公婆,反而带着妻子和妻弟妻妹,一同到东山学校念书。
对洪茵来说,这一场本不抱有期待的婚姻,却开启了她新的人生。
在丈夫的引导下,她越来越多地接受与“相夫教子”截然不同的新思想,后来也与弟弟妹妹一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她成为了光荣的中共党员,也找到了真正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并在最后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9年解放前夕,因被叛徒出卖,洪茵在掩护其他同志撤退时不幸被捕,后遇害身亡,在黎明前永远沉眠。
那么,在洪茵为革命理想奋斗时,林若在做什么?
2、难以忘怀
没有孝顺父母是林若一辈子,带进土里的遗憾。
抗战时期,林若一面钻研学业,一面组织学生运动为革命事业奔走。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顺利考上中山大学外语系,此后,继续为党组织工作。
到了1947年,因为是地下党组织的活跃成员,林若被国民党盯上,写进被逮捕名单。
广东对林若来说成了险地。
为躲避追捕,他被迫背井离乡逃到香港避难,等到半年后避过风头归来,他也只能在敌人的封锁中隐姓埋名。
从香港回来后,林若进入粤湘赣边纵,与战士们在深山老林中与敌人打游击、伏击。
这一时期,他改名为林辉钊。
改名意味着革命生涯新的开始,也是他对远方家人唯一的庇护。
此后,林若和家中几乎切断了联系,家里人不知道他在外奔忙些什么,他也不大清楚家中境况如何。
林家的境况是不错的,日军被赶回了老家,林勋平忙活大半辈子的积蓄也都存了下来,本该一切顺遂。
可一个决定,彻底改变林家父母的晚年——林勋平决定将一辈子的积蓄,全换成田产,分到两个亲儿子和三个干儿子名下。
于是,解放前夕,林勋平成为坐拥几百亩田产的大地主——这便是祸事的根源。
此时还在革命前线的林若并不知情,后来知情后的他也明白,他与父辈之间的割裂是无奈,也是他成为党员的那一刻起就必须面对的。
林若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在1948年,他并非专程回家看望已经年近八旬的老父,而是与同行的同志扮作生意人执行任务。
为躲避敌人追捕,他们不敢住在城里,就前往高义村暂时歇脚。
商海里打滚摸爬多年的林勋平,不可能看不出儿子这个“生意人”的真假,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他老了,不再左右孩子的选择,正如林若没左右他奔向他的旧封建。
解放后,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剔除封建糟粕、人民当家作主,地主是首先要被打倒的。
林勋平和妻子的结局显而易见,但他们从前做过善事,村上的人愿意不为难他们。
即使这样,1958年,在高义村吃大锅饭的第一天,林勋平去世了。
他去的时间很巧妙,全村人聚在一起吃大锅饭,算是为他送行。
3年后,林若辗转多时,得以在亲戚家和离别了十三年的“地主婆”母亲相见,此时他已是东莞县委书记。
那一天,他带着母亲去饭馆,吃了顿难得的好菜,然后哭着分别。
工作的特殊性让他没法常常看望母亲,他只能每月寄回去十元钱,希望母亲能平淡生活。
但与儿子相见后,母亲自觉此生心愿已圆,次年也离开了人世。
村里人帮着办了葬礼,因为之前是地主,林家父母都没能立碑。
林若后来返乡寻找父母的遗骨无果,成了他带进土里的心结。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林若为革命事业、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出的选择——他必然站在时代、站在人民的一边。
3、两难全
林若的三个孩子,都是和第二任妻子的结晶。
三个儿子,一个是企业技术干部,一个是小城市中层干部,一个是学校老师,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从事着普通工作。
在小儿子林岗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是忙碌、寡言、令人畏惧、与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
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只有三年。
印象中,父亲总是来去匆匆,不是在出差就是在下乡调查,也总有批不完的报告,看不完的文件。
他从未拥有过父亲送的任何玩具,也没有父亲对他学业上的任何建议、批评。
林岗说:“在亲情伦常构成的世界中,父亲是缺席的。”
林若显然不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他有愧于父母、家庭,但林若绝对是一位好书记,他无愧于广东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林若便被派到东莞县县委工作,他带着东莞人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振兴教育。
他和人们一起劳动插秧,和农民插得一样又快又好,挑担和民工挑的一样多。
林若对农民、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是源自骨子里的。
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让林若明白老百姓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
因此,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在党内诸多保守力量的阻力下,林若坚定不移,坚持湛江必须大包干!
林若清楚要救农民,就必须大包干!历史证实了他的先见性。
升任地委后,他有了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望着其他国家道路上整整齐齐的绿化情况,林若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时的广东大肆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极为严重,从前的绿水青山都变成了“穷山恶水”。
林若非常有前瞻性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982年,林若升任广东省委书记,他很快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喊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口号。
为保证政策的推行效率、效果,他对各层干部提出了高要求。
当时,推行公路植树,为保证公路边树木的成活率,曾有一位镇委书记对着公路边新植的树调侃道:“你非活不可,你死我也死。”
在做广东省委书记的最后一天,林若亲自栽下了一棵树,作为他这一阶段轰轰烈烈事业的句号。
林若的节俭,是出了名的。
早在王光美同志拜访之前,他就曾因节俭,令后来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惊叹。
曾经,杜导正的家与林若家隔楼相望,杜导正就见到林若家中客厅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张木桌和几只竹板凳。
后来成了高级干部,林若家中的客厅也只摆了一套木沙发。
身百年的其他同志也曾提过,林若总是笑笑说:“东西不怕旧,能用就行!”
一次,林若下乡到公社考察,午餐很简朴,只有一碗炸得金黄的毛虾格外诱人,他却始终不动这碗菜。
公社书记忙对林若说,毛虾好吃,林书记您多吃些。
林若却皱紧了眉头说:“这么小的虾,不等它长大就吃,糟蹋粮食啊!”
周围人连忙向他解释,毛虾长不大,不捞起来吃就会坏掉。
林若却更加严肃地说:“但凡小生物,努努力总能长大!
大家听后,哄堂大笑,却打心里觉得这位书记是真性情。
2012年,林若因为肝癌病情反复,在10月7日永远地离开了。
此时,他89岁高龄。
林若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只要一闭眼,脑海中就浮现出牺牲在我面前的同志,我又如何能耽于享受,愧对人民群众?唯恪尽职守方心安。”
曾行走在岭南大地上的巨人轰然倒下,但他与岭南的故事,将被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