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赢家》
整理:欧忠 撰文:江中
工程师兼作家的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去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自《三体》走红后,刘慈欣对媒体的采访要求,一概拒绝。他警觉地划出一条分界线,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分开。
刘慈欣说自己“从没想到”会获奖,并不夸张。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2015这一奖项,由协会5950名成员投票评出,创下投票数最高纪录,刘慈欣更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
《三体》掀起中国科幻热
喜讯传来,一场有关《三体》的舆论盛宴随即达到高潮。刘慈欣的手机进入“轰炸模式”,祝贺的短信、访约的电话络绎不绝。来自国内外的溢美之词也接踵而来:国内媒体认为,《三体》获奖再证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久里奥·普里斯科第一时间撰文,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而我们(西方)却在近年来失去了敢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华盛顿邮报》刊载署名文章,大赞刘慈欣写出了一部“深奥的、充满创新战略思想的史诗作品”……
一波《三体》的阅读热潮也蜂拥而起,在淘宝指数上,去年8月23日当天,《三体》的搜索量汇出了一条近90度的陡峭直线,搜索指数高达7207,而平时仅为400到800,亚马逊的数据显示,自23日获奖以来,《三体》系列的分册与套装销售涨幅超过10倍,并多次获得单小时销量冠军。
作为这场盛宴当仁不让的主角,52岁的刘慈欣却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他甚至与记者调侃“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直到一位中国宇航员发来祝贺短信,他才真正激励起来。“对我而言,宇航员像是人类开拓外太空生存最先锋的刀尖,我特别敬重他们,见了他们总会特别激动,就像粉丝见了明星一样。”
去年8月29日,获奖后的第六天,刘慈欣出现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读者见面会上。活动开始前一小时,热情的读者已经排起百余米长的队伍,600套图书不到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而获奖前,他的签售会“多是家长领着八九岁的少年儿童来参加”。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开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此次获奖的《三体》第一步,创作于2006年。加上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三体》系列小说在国内外受到的热烈追捧,堪称现象级别。
《三体》系列小说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物理学家叶文洁在“文革”劫难之后,对人类文明和人性丧失了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联系上上距地球4光年的三体文明,彼时,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在严苛环境之下,意欲将地球作为殖民对象。他们在地球上培植以叶文洁为精神偶像的代理人三体组织,并用技术手段锁死了地球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幸而人类觉察到三体人的阴谋,成立了与之作战的指挥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在这样的对立中接连上演……
刘慈欣说,《三体》的创意,是他用了几年才打磨成型的。“作为业余作家,我没有大块的写作时间,一般是在提笔前详细想好故事的整体结构。想的过程相当漫长,就像一棵植物在心里慢慢成长”。
《三体》英译本在美发售
创作过程中,刘慈欣并不把人物看做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只是讲故事的工具,而宇宙这个主题,要比人物间的纠葛宏大得多”。他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创意上,“有了好的科幻创意,再琢磨怎样让它和日常生活发生关系”。
在这三部曲中,刘慈欣展现了超乎寻常的脑洞:用相机胶卷显现死亡倒计时,用纳米材料组成的细丝织成天网割碎巨轮、三颗太阳造成的日夜颠倒和文明灭绝、几乎能反射100%电磁波的无坚不摧的宇宙探测器“水滴”……这些想象表现出难得的科学性,并通过冷静得叙述和分析让读书者身临其境。
《三体》的面世,很快俘虏了国内科幻爱好者的芳心。他们成立了专门的贴吧,探讨书中出现的种种精妙情节,并将这位永远戴着黑框眼镜的理工男视为偶像,亲切地称他为“大刘”。
通常,科幻小说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甚至被后者轻视,但《三体》是个例外。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就坦言,自己看完了刘慈欣的所有作品。“他的书特别有想象力,看大刘的东西就像卡=看金庸一样,你都不想看别的同类作品。大刘对物理学非常熟悉,他想探索现代物理学给未来提供的无限可能性”。李淼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三体中的物理学》。
2014年11月,在国内销量突破数十万册后,《三体》第一部的英译本在美国正式发售,成为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其一度登上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榜首,并入选“2014年全美百佳图书榜”。消息传回国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不禁感慨道:“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这样的成就意味着什么?面对记者,刘慈欣的表现依旧淡然:“中国的科幻从晚清开始由西方输入,如今我们的科幻反向输出到西方,这条路整整走了100多年。在我之前,有很多推广科幻文学的前辈,我很荣幸地在今天接过阶段性冲刺的最后一棒”。
贫瘠和创痛是科幻关键词
浩瀚的宇宙、宏大的叙事之外,刘慈欣生活在一个并没有太多科幻情节的小城市——山西阳泉。2014年,大热的科幻影片《星际穿越》上映后,刘慈欣带着家人到电影院观看,结果连他们一家人在内,整个放映厅只有6位观众。
刘慈欣供职的发电厂,位于阳泉远郊的娘子关。科幻作家韩松曾写过一篇《路过科幻圣地娘子关》,形容此地天空灰翳,山崖寸草不生,有许多煤厂及火力发电站,黑烟滚滚,无人能将这样一个地方与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科幻小说联系在一起。韩松感慨道:“过娘子关的一刹那,我终于明白了,幻想发生于贫瘠、创痛和追赶。”
贫瘠、创痛和追赶,确实是刘慈欣的科幻关键词。
刘慈欣原籍河南省罗山县,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当时他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母亲是一名复员军人。“文革”爆发后,由于受叔父曾参加过国民党军队的“历史问题”牵连,全家被赶出北京,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父亲做矿工,母亲当小学教师。从此,刘慈欣一家就成了地道的山西人。刘慈欣在一所矿山学校上小学、初中,“文革”结束后考入山西省重点中学阳泉一中。在中学时代,刘慈欣的文理科成绩都属中上水平,并不是明显拔尖的学生,也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过多的关注。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的是水电工程专业。
追溯到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当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读到这本书,刘慈欣说自己“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夫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那时候还处于“文革”时期,他还是一名小学生,父亲怕他看到这些“封资修”的东西会惹出事来,几次警告他不要看。但入了迷的刘慈欣已放不下,他躲过父亲,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革”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后来,无论是在紧张的高考备战前夕,还是在青春烂漫的大学校园里,刘慈欣都会想方设法读遍当时出版的科幻作品。“不是我读书多牛,那时候科幻方面的书比较匮乏,一年就出那么几本”。他后来说。
首次写科幻小说被退稿
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克拉克是20世纪全球最著名的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小说里的许多预测与后来的现实惊人一致。刘慈欣说自己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阔和神奇,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数十年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1981年那个冬夜,阅读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和《与拉玛相会》时,他深深地沉湎于那种宏大叙事的唯美和跨越数万光年的想象空间。看完之后,他走出家门,一抬头望见深邃无垠的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壮丽的星空下,只有我一个人站着,孤独地面对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
在寂寞的少年时代,阅读科幻小说几乎填满了他课余生活的全部时间。瑰丽神奇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他小小的脑壳里萦绕,使他事实恍若置身梦中仙境,这种阅读经验让科幻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一百六十万册。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感到了亲切,从而跃跃欲试。这个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他写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讲的是中国、苏联和北约争夺一件外星人扔在海里的武器,结果谁也没有争到的故事。外星人离开地球时,送给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件礼物——一个小小的球。这个小球不久膨胀起来,上面出现了山、水和房屋。最后,这个小球又膨胀成一座大大的城市,向人类展示着外星文明。
刘慈欣满怀希望地把这篇小说投寄给天津的一家杂志社,收到的却是一张退稿单。之后,他又把这篇小说投寄给几家杂志社,结果仍是泥牛入海,没有消息。这篇小说虽然没能发表,却开启了他的想象之门,在他后来的一些篇目中,尚能找到它的那隐隐约约的影子。
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污染”,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笔,而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欲罢不能,他一有想法,就写出来,稿子写了不少,却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
1985年,刘慈欣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西娘子关开发电厂。发电厂的烟囱昼夜向空中喷涂着灰烟,使大地与天空迷茫一片,他的心里也是一片迷茫。他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上班,下班,从宿舍区走到办公区,再从办公区返回宿舍区。偏僻的小镇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同事们大多热衷于聊天和打牌。刘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聊天。他常常在下班后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秋风春雨,惯看夏花冬月。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刘慈欣把想象投射到数万年以外的浩渺太空,有了灵感,就写下来。《宇宙塌缩》和《微观尽头》是他参加工作之初重拾科幻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显得有些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蕴藏着他后来小说气魄大、悬念足的风格。
1999年踏入创作快车道
短篇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又摆弄起了长篇。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的1991年又写了《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在《中国2185》中尝试着描述了虚拟网络时代的权利和叛乱。那时,互联网对中国来说,还只是一个新鲜的词,对普通人来说,更是遥远得难以想象。
《超新星纪元》描述的是一个由孩子掌控的世界,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夏夜,酝酿了上亿年的灾难从宇宙深处到达地球,超强烈的辐射使十二岁以上的人普遍患上了辐射病并相继死去,世界上只剩下十二岁以下具有基因自主修复功能的孩子。怪异而血腥的游戏在都市近郊的山谷中展开,作为国家领袖的孩子在游戏中诞生。最后的时光在大学习中瞬间即逝,当黑屏上的最后一点绿光消逝,地球上最后一个大人死去,公元世纪终结了。爆燃时代像一个阴森的征兆;惯性时代也在疲惫和失落中结束;网络的绝对民主使几亿孩子陷入极度的集体疯狂之中;挥霍无度的糖城时代诞生了。最终,公元世纪留下的武器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在南极荒原上,浸透了杀气的童心在雪泥中嬉戏……
比梦幻更空灵比现实更逼真
这部耗时近三年完成的长篇科幻小说,后来被评论界誉为“比梦幻更空灵,比现实更逼真”是“一部壮丽的未来史”,“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但它问世之初却遭到了冷遇;稿子在几家出版社赚了一圈之后,又被无情地退了回来。直到十二年后的2003年,才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创作于20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虽然也是迟至几年后才得以发表,但已凸显了刘慈欣在写作上新的感悟:越是宏大的想象,越是需要照顾到细节,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穷天下之海制作的超级冰雕,用太阳系弹奏的超级乐章,挖空地球做出来的诗歌存储器”,刘慈欣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超级技术,凸显着科幻的壮美。
1999年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上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以此为分水岭,他开始跨入创作精品的快车道。从1999年到2006年,他的《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镜子》《赡养人类》《三体》等八部作品连续八年荣膺第十一届至第十八届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创下了至今无人逾越的纪录。2010年,他的《三体Ⅱ:黑暗森林》又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特别奖。2011年,他的《三体Ⅲ:死神永生》获第二届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同年再获《当代》文学杂志2011年度最佳长篇小说金奖。2012年,《赡养上帝》获第一届柔石小说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三体》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同年再获首届“西湖 类型文学双年奖”金奖。刘慈欣本人还荣获第二届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金奖,并被推举为2013年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暨“科幻照进现实”高峰论坛大会主席……
在文坛大红同事也不知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拥有了无数的粉丝,他们称自己为“磁铁”,称刘慈欣为“大刘”。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大红大紫之后,他的同事仍一无所知。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刘慈欣听了,一笑置之。
当新世纪的地平线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中国科幻文学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03年,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一下子卖了一万两千册。虽然与主流文学作品比起来,这个数字不算什么,但科幻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科幻文学的长篇时代即将来临。多年来发表刘慈欣作品的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约他再写长篇,他愉快地接受而邀约,一鼓作气,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长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描述了这样一幕神秘莫测的场景,在某个离奇的雨夜,一科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他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厉,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的板凳却奇迹般冰凉。这一夜,少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他将穷其一生去解开这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但是他未曾想到,多年以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被纳入“新概念武器”开发计划,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了在下一场战争中决定祖国生存或是灭亡的终极武器!当被禁锢在终极武器中的大自然的威力被释放时,一场冰冷的“蓝太阳”升起在西部的戈壁滩上,整个隔壁淹没在它的蓝光中,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一个从未有人想象的未来,在宇宙观测者的注视下,降临人类面前……
刘慈欣小档案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4年11月,出任电影《三体》的监制。
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2015年10月18日,凭借《三体》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幸运勋章,该等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有资格获取。同时刘慈欣担任了由游族网络开发的三体游戏的云端架构师。2015年11月入选“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候选人。
擅长“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环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姚海军将刘慈欣推向世界
2015年9月12日,“银河奖”在十六年后重返北京举办。“银河奖”颁奖那个下午,在于芍药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里,中国最顶尖的科幻作家云集。刚刚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入座后,无数粉丝围绕着他索要签名,姚海军则站在不远处,时时关注着刘慈欣身边的秩序。
姚海军的工作职务让粗心的人很容易混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副编辑,杂志《科幻世界》的主编。
对于中国的科幻迷们来说,姚海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对于不熟悉中国科幻文学的人,即使你冲着“雨果奖”的光环,买回一套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在翻开书之后,还是会很容易忽略开篇那页正反两面、短短不到千字名为《写在“基石”之前》的序言,以及下面的“姚海军”三个字。
姚海军对于非科幻迷是隐形的存在,这一点还体现在百度的搜索上,无论你是搜“刘慈欣”还是搜“科幻世界”,在这个号称人工智能的搜索引擎,网页右半部分会排列出很多相关的作家、编辑,就是没有“姚海军”。
但是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可他在科幻圈里的分量,中国著名的科普界元老董仁威叫这个后辈“科幻掘金人”,而著名的科幻作家韩松则褒奖他为“中国的坎贝尔”——在美国科幻文学界享有盛名的约翰·坎贝尔,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山鼻祖,一生主要工作是主编《惊险科幻小说》杂志,培养影响了一大批科幻小说家。之所以这么说,正是因为他是《三体》走向世界的幕后推手。
刘宇昆将《三体》译为英文
翻译作品总是在跨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和时空,而就《三体》这本书而言,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他的译文非常好,几近完美。
刘慈欣的硬科幻小说系列《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本次获雨果奖的是该系列的第一部《三体》(英文版)。
故事以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密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身处飞驰……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受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据悉,《三体》第二、三部已经翻译完成,第二部已于2015年8月11号在美国亚马逊开始发售了,第三部也在美国出版。由张番番执导,刘慈欣担任监制,根据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已经杀青,计划定档于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