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汪国真之死谁与评说

日期: 2015-05-15
浏览次数: 1558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5月10日

文/江迅

         汪国真小档案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出生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七八年考上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一九九零年开始出版诗集,从出版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时,开始爆红。二零零五年起,汪国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汪国真

  诗人汪国真的去世,意外地再度掀起他在诗坛的评价之争,他被视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释放正能量,在八九十年代留下烙印。 (生淬年:1956-2015)

 

  这些诗句曾风靡一时,影响整整一代人。这些诗作当年深受学生喜欢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不是不想爱,不是不去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这些纯美清新的诗句,是五十九岁的北京诗人汪国真十多年前写下的诗句。

  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两点十分,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因肝癌在北京三零二医院去世,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四月三十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此时距他最新一版新诗精选集《青春在路上》出版,仅仅一个月。春节前,汪国真被查出肝癌晚期,与病魔抗争两个月之后,诗人终于撒手人寰。据汪国真的家人说,住院期间,有两位忠实粉丝一直陪护着他。病逝十天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去医院探望汪国真,当时汪国真只能用点头的方式回应问候。

  他病逝的这一天,微信朋友圈被“汪国真”刷屏:纪念汪国真,今天读他的诗;汪国真经典诗歌三十六首;汪国真的诗歌精选……微信朋友圈爆满。他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而迅即蔓延,没想到他的诗作生前引发莫大的争议,他死后依然褒贬不一。从“汪国真热”到“汪国真现象”再到“汪国真大讨论”,当年有争议的汪国真如今有人还肯为他争议,这就说明汪国真的存在毋庸置疑和不可替代。

  缅怀者连引佳句、不吝赞美之词:“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位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诗集销量逾百万的诗人,带走一代人青春与迷思”,“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甜,款款注入心扉”,“口语般的心灵鸡汤透着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正是针尖对麦芒。批判者则讨伐九十年的“汪国真热”坏了一个时代的品味,“对某死者的溢美等于对他同时代的艰难的真诗人的侮辱”,“他肝癌去世,本来就想说说健康问题,不料满屏都是‘大师’实在是熬不住,只好幽幽说一声:大家不懂诗的话,还是默哀的好”,“死者唯大,悼汪国真先生。但还是要说,汪国真先生当年不写诗是否更好些?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那些诗,妨碍了很多年轻人对诗歌精神以及技术的理解的”……

  有趣的是,多年来,诗歌圈的机构和刊物一般不约他稿,在圈内他参加的活动也极为有限。对汪国真的诗,始终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浅白易懂。一直游移在主流诗坛之外的诗人,以死亡最后一刻走进公众视野。

  不论褒贬,从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刷屏来看,汪国真无疑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汪国真热”印证那个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汪国真的诗通俗易懂,短小凝重,清丽携永,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风靡校园。在二零一三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开引用汪国真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汪国真的诗集创下了新诗诞生以来发行量最高的纪录。有评论称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国真的诗行。一九九七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所作“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显示,在一九四九年后出生的诗人中,汪国真名列第一。二十年来,汪国真的诗集始终畅销不衰,发行量创下有新诗以来最高几率。

  当诗人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一九九零年,汪国真出版了他首部诗集《年轻的潮》,同年被《新闻出版社》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汪国真热”随之席卷全国,更有人称,这一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汪国真年”。无疑,在汪国真成了当时中国新一代诗人的领潮人物,在中国诗坛乃至东南亚地区都颇具影响。

          被视为心灵鸡汤

   “中国诗歌万里行”总策划、诗人祁人说,汪国真影响力很大,走到哪里都有很多粉丝。那个时代大家接触的世界相对小些,汪国真的诗歌能让人一下子激动起来。汪国真之后,没有哪个诗人的作品出版数能超过他。诗人张执浩认为,汪氏“鸡汤”过人之处在于,他用一种貌似真诚的话语慰藉人心,有一种简单平实的“正能量”。但从现代诗真实处境来看,他的诗远没有达到同期诗歌的高度,诗人欧阳江河更认为汪国真的诗全都是“假诗”。仅就诗歌而言,汪国真的写作对中国当代诗歌唯一的作用就是阻碍。他认为是对诗歌的一种毒害,是拼凑出来的“假诗”……

  汪国真去了,他曾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影响了众多中国人。然而,对他诗作的争论却长久的留下了。诚如他的诗所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