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携力作《失忆》造访中国

日期: 2012-11-05
浏览次数: 1489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章罗兰      转载自:香港文汇报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谢尔.埃斯普马克 

  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令坊间掀起阵阵诺贝尔旋风。为国人所熟知的著名汉学家、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刚刚抵沪,另一位重量级诺奖相关人士——现任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并曾17次出任评委会主席的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亦接着到访。不过,埃斯普马克此行的身份是「作家」,因其潜心十年创作的七卷长篇《失忆的年代》之首卷《失忆》本月正式登陆中国。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章罗兰 图:本报上海传真

  诺贝尔奖令诸多作家趋之若鹜,那么奖项评委会成员究竟有几分「成色」?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曾17次出任评委会主席」等响当当的头衔,谢尔.埃斯普马克更重要的身份是瑞典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并曾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家余华在读过埃斯普马克的作品后,曾为其感到惋惜,因在他看来,埃斯普马克与诺奖的特别渊源,反倒成为他问鼎诺奖的最大障碍,「如果不加入瑞典学院,他也会像特朗斯特罗姆(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样,拿到一大笔钱(指获得诺奖奖金)。」事实上,虽然缺少一座诺贝尔奖杯,埃斯普马克却早已是「得奖专业户」,他曾揽获多项瑞典和国际的重要文学奖项,包括瑞典贝尔曼文学奖、特朗斯特罗默文学奖和意大利德尼诺文学奖及卡皮罗文学奖。

  给社会做一次X光透视

  埃斯普马克首次带来中国的作品《失忆的年代》是一部拥有现代主义特色的长篇小说总集,它由七卷既独立成篇又互相关联的小长篇构成,七个故事中的七位主人公都是当代瑞典社会生活的忠实见证人。在《失忆的时代》里,作家转动着透镜聚焦,向读者展示如下情境,用的是讽刺漫画式的尖锐笔法——记忆在这里只有四个小时的长度。「小说从一个瑞典人的视角去观察,但其所呈现的图像在全世界都是有效的,」埃斯普马克如是阐述他的创作意图,「杰出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最近还把我们的时代称为『遗忘的时代』,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有人表达过相同的看法,从米兰.昆德拉一直到戈尔.维达尔:昆德拉揭示过占领捷克的前苏联当权者是如何抹杀其祖国的历史,而维达尔把自己的祖国美国叫做『健忘症合众国』。」

  「现代人越来越生活在当下,过去就如一个黑洞,在那里一切都可以消失:英雄、罪犯、明星、无名的群众。它们甚至是活生生地在那里消失,不像古代那样,是当大限来到之时才消失,」在埃斯普马克看来,捷克作家伊万.克里玛将现代社会的「失忆」表述得最为清楚,「但是,把这个重要现象当作一个系列长篇小说的主线,这大概还是第一次。」

  《失忆的年代》选择了七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分别构成七卷小长篇:失忆、误解、蔑视、忠诚、仇恨、复仇、欢乐,每部小说都是一幅个人肖像的细密刻画,好像一部社会史诗,浓缩在一个单独的、用尖锐笔触刻画的人物身上。埃斯普马克谦虚地表示,虽然这是巴尔扎克等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度想实现的目标,但其实他本人并没有这样的野心,「我只是想给社会做一次X光透视,展示一张张现代人内心生活的图片——焦虑不安、热情渴望以及茫然失措。」在他看来,《失忆的年代》是针对但丁《神曲》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字游戏,「在我的小说系列里,人堕落到了最底层,在地狱色彩的时代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欲望和内在的破碎被无限放大了,但这七部长篇小说的真正主角,其实正是你。」

  此次由世纪文睿出品的《失忆》是这部系列作品的首卷。埃斯普马克以意识流的笔调,呈现失忆状态中人物的思维碎片。《失忆》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艾力克.克尔维尔在某个政府机构主持一项针对失忆症的调查研究,同时,他又怀揣私念——既想摆脱「失忆」造成的自我身份迷茫,又想要寻找一个记不得音容样貌、却只留有深刻思念的她——L。但是,问题在于,没有记忆,每种解释都变得随心所欲,所有路径都游移不定。埃斯普马科的《失忆》,颇有些《变形记》和《局外人》的意味。

  为诺奖释疑

  不过,此番来华,埃斯普马克当然无法规避有关诺奖的提问,对此他显然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知无不言,有问必答。被问及为何属于中国的诺奖迟来那么久,埃斯普马克略带遗憾地透露,根据诺奖规定,作协主席都有资格提名候选人,但诺奖很长时间未收到来自中国的提名,「甚至是当年的鲁迅,有资格提名的人没有提名他,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但也很遗憾地错过了,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会长都可参与提名,但他们从不提名。 」

  至于莫言获奖后,颁奖词「hallucinatory realism」一度被翻译为「魔幻现实主义」,埃斯普马克直言,他很不喜欢这个译法。「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马尔克斯或者福克纳,好像莫言只是在模仿别人,这会贬低他的价值,我们的颁奖词更有幻觉、幻想的意味。」埃斯普马克说,「莫言的想象力丰富,扎根于中国传统的说书艺术,这是他超过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地方。」

  坊间也有担忧,获得诺奖会否令一位原本才华横溢的作家居功自傲,停滞不前,埃斯普马克反驳道:「被诺奖鼓励的例子更多,爱尔兰诗人叶慈获奖后写出了更加伟大的作品,托马斯.曼也在得奖后写了《浮士德博士》等力作,诺奖评委会甚至还讨论过是否有必要再次颁奖给他。」

  在埃斯普马克作品研讨会上,「中瑞文化交流资助基金」计划也同时启动。这项由沃尔沃汽车赞助的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既资助瑞典译者将中国优秀作品翻译成瑞典语,也用于资助中国出版界将瑞典经典作品翻译成中文,在帮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同时,亦增进中瑞两国的文化交流。该基金2012年度奖金颁发给了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以表彰其在翻译莫言作品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而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透露,另外一些在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如余华、王安忆、阎连科、贾平凹、苏童、张承志、韩少功等的作品,也已经有或将有瑞典文译本。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05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6月17日他笔似六脉神剑,文如圆月弯刀。他不当师爷,拒做文胆,人称“谜一样的人物”。他勇闯四行,首探台儿庄。激昂举国人心,震撼世界公理。他心向自由光明,自荐伟大使命,试图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进程。他情感早熟,爱短情长。缘起青涩,白发心伤。他一生两度恋上自己的女学生,都被发妻原谅。只因一个爱字,她却被他空误一生。他就是集著名作家、学者和记者于一身,人称“两岸密使”的曹聚仁。年轻时的曹聚仁1900年,曹聚仁出生于浙江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曹聚仁自小才思敏捷,三岁读《大学》,四岁读《中庸》,五岁读《论语》、《孟子》,仅六岁就能洋洋洒洒下笔成文。当时的浦江是江浙第一大县,父亲曹梦岐在当地开办了育才学堂。十五岁时,曹聚仁去了一回育才学堂。当他漫不经心地走过一间教室时,少年才子早慧的情种突然盛开成满庭芬芳。堂上琅琅的悦耳诵读中,一位约摸十一二岁光景的女生正端坐于学...
2024 - 08 - 29
来源:视频号她出生在美国,但母语却是汉语。她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个中国人
2024 - 08 - 29
来源:视频号葛剑雄—新中国首位历史学博士
2024 - 08 - 21
来源:视频号“三好”男人张申府,一生只好书、名和女人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