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江南異人南懷瑾

日期: 2012-10-25
浏览次数: 978

占飞/文   文章转载自:信报2012年10月5日 今日焦点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国宝级国学大师南怀瑾,刚于9月29日下午在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九十五。

  南懷瑾(1918-2012年)“禪定”而大去了,有說大師學問可用二十字高度概括:“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他嘗言一生就是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他年輕時孤身入川,訪道、習劍、學禪,所見所遇,儼然是武俠小說的異人,如今想來,他自己何嘗不是兩岸傳奇裏的異人?

  所謂異人,只是異於碌碌常人,修為總是深入淺出,說他江湖,他也真的很江湖,除卻隱姓埋名的劍仙道長,還有《厚黑學》作者李宗吾,有李宗吾引薦而成為袁煥仙的首座大弟子,又隨袁煥仙拜訪虛雲和尚——南環境有信函記述詳情:“南懷瑾侍煥師車行兩日,乃抵陪都,與虛老過從五日……”又記虛雲贈袁煥仙偈曰:“大道舞難亦無易,由來難易不相干,等閑坐斷千差路,魔佛難將正眼觀。”

  天下老烏一般黑

  此偈從悟道之難易說道魔佛之莫辨,倒也堪作南環瑾一生毀譽的寫照,他記述袁煥仙與虛雲和尚對談:“煥師曰:有三種朋友落在難處,不可救藥……一云唔後起修報化;一云一唔便休,更有何事;一云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虛老曰:嘻!天下老烏一般黑。”復記:“虛老曰:比來一般魔子,酷嗜神通……成都朋友有如是等過患否乎?煥師曰“有,有,還是天下老烏一般黑。”

  好一句“天下老烏一般黑”,人生與政治皆然。尚有以下公案值得仔細參詳:那一次在重慶,“天黑了,一下碼頭,南某人攙着他,怕他跌倒,他當時九十多歲了。他把手一推說:不要扶了,以後我們各走各的”。各走各的,這就是人生,南懷瑾的大道也真是無難亦無易,此後走遍兩岸三地(不要忘記他曾寓居香港),大半生述而不著,學說有深入淺,日趨平易。

  有一回,有位方丈對南懷瑾說:“老師啊!的你著作影響很大啊!”南懷瑾說:“我說那些都不算。我的著作一大堆,真正寫的一本書是《禪海蠡測》……我想你們一個都看不懂……所有的書都不算數,這是一本書。”他寫此書,只是“爲了對付鈴本大拙;他曾批評中國的學者胡適不懂禪。可是我沒有批評人,只是把中國禪宗東西拿出來”。此書序文是文言文,《蠡測》就是以瓠瓢測海,以小見大。

  啓蒙之學始於禮

  此書倒是窮而後工,話說南懷瑾早年在台灣曾做船運生意,因貨船失火而血本無歸。時維1955年,《禪海蠡測》正是其时著作,定價才五元新台幣,根本沒人買。其後得蔣氏父子賞識,入杏壇而名滿天下,所謂“經綸三大教”,只是這樣一個比方:“孔家店是糧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個什麽店呢?藥店……生病去買藥吃,不生病不需要買。佛家開的什麽店?百貨店。什麽都有,你高興可以去逛一逛。”

  那是從乃師袁煥仙學來的,袁氏曾撰《我之國是》,內容可用十二字概括:“團結以禦外悔,安息以厚民生”。此所以“出入百家言”的南懷瑾大部份著作都是口述而由後學筆錄,平易中倒也不乏智慧,他嘗言:“所謂歷史,常常人名、地點、時間是真的,內容不大靠得住;小说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往往是真的。”

  南环瑾有感於内地禮樂崩壞,特別推崇“幼學瓊林”這本啓蒙線裝書,繼而重申“禮節就是秩序”:“這是我們小時候讀的書……有很好的木刻圖案,原文是這樣大的字,下面有小字註解。書裏面什麽東西都有,講我們歷代的文化祖宗,天文、地理、夫婦、兄弟、朋友,怎麼寫信,做人禮貌,父母死了怎麼寫個墓碑……”這當然不算大學問,然則啓蒙之學始於禮,何嘗不是“安息以厚民生”?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