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游刃于中国红墙内外

日期: 2012-06-19
浏览次数: 1199

游刃于中国红墙内外

江 迅

  资中筠小档案

  一九三零年生于上海;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前《美国研究》主编。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通英、法文,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活动,后从事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退休后仍从事写作与学术。作品有《展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财富的归宿》等及随笔杂文《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等。

  资中筠——坚守人格完整与心灵自由

  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也是翻译家和作家的资中筠,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对看不下去的世相擂鼓而呼,秉理性又无所忌惮。

  ------------------------------------------------------------------

  三个月前,一个阳光散淡的中午,在北京方庄,资中筠寓所。她修长的身子,倚着钢琴,冬日阳光从窗口洒入房间,温柔地笼罩着满头白发的她和那架黑色钢琴。德彪西的《阿纳卡普里山丘》的乐曲飘荡着,这是德彪西作品中罕见的歌颂灿烂阳光的乐曲。这位年逾八旬的智者,和乐曲声一样热情洋溢。资中筠是业余音乐家,弹琴七十多年,十七岁时就举办过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她是位美丽的女人。读她的巨著,心灵和双眼都会震撼。典雅的文字,深沉的情感,犹如冬日阳光播撒希望。

  资中筠先生是当代中国几代学人中的异数,在学界能尊称为“先生”的女士已经不多,她便是其中之一。八个月前,《资中筠自选集》出版,套装五册。“我笔归我有”,这是《自选集》序言中一句极具历史份量的宣言。

  自选集没有自传介绍,但不时出现片断回忆,连缀散落片断,大体可知作者的人生之路。她,一九三零年生于上海,父亲是留学归国的银行家。她读中学在天津名校耀华,读大学在燕京和清华。她的老师中有雷海宗、钱钟书、杨绛等大师级学者。她步入社会时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且熟练掌握英文和法文。她工作在北京或国外,足迹遍及亚、欧、美、非多国。她有三十年外事工作生涯,游刃于红墙内与国门外。她最不愿被介绍为某某首长翻译,但据知,她一度待诏中南海,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翻译。改革开放启程,她带着学贯中西的雄厚文化资本,从翻译岗位转到研究领域,在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任研究员、所长,国际政治研究硕果累累。

  学术研究之余,她信手翻译的《廊桥遗梦》竟出人意料爆得大名。其实,之前翻译的巴尔扎克小说、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作品,她或许更自我满意。九六年,从美国所退休后,她逐渐从专业研究领域走入公共空间,开始自由写作。读者说不清她的百余篇作品的自选集是什么文体,资中筠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用文学语言外壳,包容历史、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散文、政论、学术论文兼而有之。

  作为从苦难中走出的一代人,资中筠说,“忧患意识”是他们这代人的“底色”,这样的“底色”流露在她这些年的作品中,坚守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自由,是资中筠看重的士人风骨。言说古今中外,频频指点江山,秉理性却又无所忌惮的言辞,让聆听者发聩。她常常语出惊人,有网友称之为“八十后老愤青”,她闻之一笑:“误会了,我只是个平和而理性思考的人。”二零一二年伊始,在北京一个文化沙龙上,资中筠与章诒和对谈。这两位生于民国的传奇女性一“洋”一“中”,一位擅于条分缕析地说道理,一位长于千回百转地讲故事;一位平静如水,一位热情似火。她俩对谈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七月,资中筠将在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中亮相,讲《人性•文化•制度》。

  这是继十一年来发表《方孝孺与布鲁诺》、《文化与制度:鸡与蛋的关系?》等系列文章后,资中筠的进一步思考。她认为,当前是从官府贪腐到行业失范,各种伤天害理之事层出不穷,道德滑坡,人心不古。官方把发展文化提上优先日程,高唱“主旋律”,投钜资支持主流文化产业,“走出去”与西方抗衡。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官方与民间都提倡发扬“传统文化”。

  政改已是朝野共识

  资中筠说:“现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大体已是朝野共识。但向哪个方向改,特别是体制改革与中国文化、国民性的‘特色’的关系,并没共识,且还有很多误区。对此,我有新的思考,愿与香港读者交流。”

  (资中筠是七月亚洲周刊与香港画展合办“名作家讲座系列”特邀讲者,讲题是“人性•文化•制度”。)

 

刊于2012年6月17日《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