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春风传我意——潘耀明

日期: 2013-02-18
浏览次数: 1208

春风传我意 (卷首语:潘耀明)

  什么是祖国?一条流动着的河流而已。河的两岸老是在改变,河上的波浪不断地在更新。①
去年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出版一百周年,本来很想写一篇纪念文章未果,便想在此赶快补记一笔。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主角克利斯朵夫永远在经历磨难,在接受磨难;而且永远在黑暗的生活里追寻艺术的光与热,他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活力,他说:「与其靠幻想而生存,毋宁为真理而死灭……可是,艺术,难道不也是一种幻想吗?不,艺术不应当成为幻想,而应当是真理!真理!睁大眼睛,从所有的空际里吸取生命底强有力的气息,看见世界万物底真面目,正视着人间的苦难──然后放声大笑!」
这是伟大的生活态度,永远不屈服于环境,永远开拓新的生活。但,中国的文艺家,他们的经历,比之克利斯朵夫来得更迂曲,更坎坷,更慑人心魄,他们受到的打击是暴烈的,不仅仅在精神上,还在肉体上;不仅仅是身心的摧残,还有政治的迫害……。克利斯朵夫所经历的,他们经历过,克利斯朵夫所没有经历过的,他们都经历了。他们之中,不少人具有「死守真理,以拒庸愚」(黄秋耘语)的大勇主义精神。
当然,时代不同了,中国的文艺政策已获得比过去较大程度的开放,所以文化艺术相对地繁荣了,如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便是一个例证。
至于作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在人生路上便是一位备受磨难的人,感情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令他痛苦不堪。此外,因为他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凌厉的文章,以致得罪法国政府,受到冷遇。但他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追求人类自由、光明与正义。他在《母与子》指出:「真理决不能和祖国分开,这两种事业是合而为一的。」他又强调:「国家(政权)不是祖国,把它混同起来的只有那些从中得利的家伙。」
罗曼.罗兰强调人的自由灵魂是不受支配的:「保全自己的自由,这不但是一种权利,而且更是一种宗教性的义务。」②
   罗曼.罗兰因不屈服于强权和世俗眼光,他在法国几乎是四面楚歌,被视为「被法国抛弃的人」。
一九一六年,当瑞典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时,这个已经被当时的「被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后表示:「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罗曼.罗兰不是把荣誉归于国家,而是法兰西人民,说明他与人民是共命运的。
罗曼.罗兰一生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与此同时,他反对那些标榜集体主义的社会制度,因为他觉得这种制度会妨害「精神独立」,丧失了个性和自由。
正因为罗曼.罗兰不光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只有两者兼顾,才能达到精神的和谐。所以他的批评是有理有据的,他服膺托尔斯泰致他的信所作的精警概括:「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这一思想已被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所证明。人类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刻,正是发扬忘我精神和友爱精神的时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则起了促进作用。」
新一年伊始,顿生不少想望,也令人浮想联翩。作为一位现代人,对于身处的社会,如何安身立命,一直是令人困惑和寻思的事。也许罗曼.罗兰所追求的理念,对身处廿一世纪的我们,具有启迪意义。
正是:「春风传我意,江草不知愁」。③祝读者、作者诸君新春吉祥!
注:
①法国.法朗士:《黛依丝》
②罗曼•罗兰名言
③李白:「春风传我意」引自《望汉阳柳色寄王宰》;「江草不知愁」摘自《姑孰十•望夫山》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