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日期: 2023-05-30
浏览次数: 10

来源:文物陕西 2023年5月30日

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遗址、河北商代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北京丰台新宫遗址4项重要考古成果。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是一处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聚落,在以大型夯土建筑为中心的11个山峁上,发现了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铸铜遗存等多种类型的功能区,其中7座“甲”字形墓葬,是陕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属于方国一级的墓葬,对研究殷墟时期商代政治地理架构,以及商文化核心区域与北部边缘地带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寨沟遗址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是一处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的商代聚落遗址,凸显出北方黄土梁峁地带中心聚落典型的“多峁一体”特征。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遗址及周边区域考古发现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第一,寨沟遗址是陕晋高原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商代遗址,在与中原商文明同时并存的区域政体中十分罕见,在我国北方地区为目前仅见。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第二,发现9处高等级贵族墓地,包括3处共7座“甲”字形大墓,是陕晋高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晚商墓地,是商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第三,寨沟中心聚落和大型墓葬的发现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以往偶然发现的数十个比较丰富的铜器群,就应该出土自这类高等级墓葬,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为今后该地区的工作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第四,首次在晋陕高原发现了商代晚期的车马遗存,为探索我国马车的出现与车马埋葬制度形成,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第五,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与殷墟上层物质文化相同,反映了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强烈影响。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目前,现有考古工作已经初步揭示出商代晚期陕北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且与中原殷墟文化联系紧密,远超以往认知。陕北商代考古对探讨陕北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疆文化交流与互动均具有重要意义。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刚刚,国家文物局发布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方国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夏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 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认为,商王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古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苏秉琦先生对“古国”和“方国”的定义是:“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邦国阶段”。邦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