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5月
文/邹颂华
华人有扫墓的习俗,却甚少有「游坟」的习惯,不过去到欧美,一些历史悠久又鸟语花香的墓园,不仅是逝者长眠之地,更会成为旅游热点。要认识一个地方过去的故事,其实墓园尤如户外博物馆,历史建筑宗教园林,包罗万有。
始于巴黎的华丽墓园运动
外国的坟场为何特别优美?那就不能不提及巴黎赫赫有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所引发起的「墓园运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仍未有墓园/坟场(cemetery)的观念,逝者通常是葬在毗连教堂的葬地(churchyard)。但在大革命中被处决的人多不胜数,教会又不欢迎死囚葬在教堂范围,最后惟有弃尸巴黎市郊的乱葬岗。直至拿破仑时代来临才正视乱葬岗有辱国体的问题,华丽墓园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因而诞生。墓园内有绿树成荫的大道和巧夺天工的墓碑,成了后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墓园的典范。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寓一隅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寓:希腊神殿设计的墓碑
Père Lachaise的人气有多高?在墓园的入口,就有一个地图,标出园内的明星「住客」,而前来「追星」的人,往往涌到这块看板上抄下明星的位置,当中包括Jim Morrison、Edith Piaf、王尔德、巴尔札克、萧邦、比才等等,星光熠熠。
人气过盛也有问题,生者对逝者造成的滋扰,也许他们在世时也无法估计。Jim Morrison的墓24小时有警卫,谨防疯狂歌迷来搞破坏,王尔德的墓近年也多了一道玻璃屏障。以他的诗歌〈狮身人面像〉(The Sphinx)为灵感的墓碑,也因他的名句「A kiss may ruin a human life」而引来无数女士来朝圣之余也留下唇印。多年来,为了洗刷唇印,已令墓碑深深受损,落下玻璃罩成了保护文物的唯一方法。
墓园充满符号和密码
墓园是个充满符号和密码的地方,要解开个中的秘密并不难。由屡获奖项的历史建筑摄影师Douglas Keister所著的《Stories in Stone -A Field Guide to Cemetery Symbolism and Iconography》,可满足你对符号的好奇心。作者在走访欧美多个墓园后,收集350个墓园中常见的符号,如圆规和角尺代表共济会成员、锚代表信念和希望,也可代表死者生前是海员,还有断柱代表英年早逝或死于非命等等,也是欧美墓碑常见的图腾。
墓园是个充满符号和密码的地方,圆规角尺是共济会的标志
要看更多更夺目的墓园雕塑,伦敦的「Magnificent Seven」是当中的表表者,这是七个位于伦敦市内的维多利亚墓园的总称。单是在Kensal Green Cemetery,就有金字塔、希腊式神殿、哥德式神龛、裸女、小矮人甚至是蛇猫狗的雕塑,还有阿仙奴和利物浦的旗帜,一步一惊喜。启发Bram Stoker写下经典之作《吸血僵尸》的High Gate Cemetery西区,到现场就可感受到那股阴森而浪漫的气氛。
启发Bram Stoker写下经典之作《吸血僵尸》的High Gate Cemetery西区
西区每天也有导赏,且要提早一星期预约,东区则可自由参观,最多人朝圣的莫过于马克思之墓;而对香港人较为亲切的,是何东爵士第二子何世俭,就葬在马克思的不远处。
欧洲墓园雕塑美是美,但饰样都较传统,美国墓园则是创意大本营。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绿林墓园(Green-Wood Cemetery),可说是我去过众多墓园之中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不论是管理方式和墓园设计,百无禁忌却又优美庄严。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个墓园已成为「旅游景点」。根据官方网站,至1860年代,墓园成为仅次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景点,是北美洲第二最受欢迎的「好去处」。
纽约Green Wood Cemetery已成为“旅游景点”
纽约绿林墓园:创意和庄严并重的公园
绿林与其说是墓园,不如说是公园。始建于1838年的绿林,也是受到当时风靡欧洲的「墓园运动」影响,当时的纽约市长DeWitt Clinton决心把478英亩的墓地变成城中绿洲,可见西方社会视墓园除了是逝者长眠之处外,还是供在世的人休憩、散步的花园。
有近二百年历史的绿林,有56万个不同形态的墓冢、过万个纪念碑、7000棵参天古木,都是这个城市的记忆宝库。
进入绿林是免费的,入口处有地图供取阅,你可按图索骥在墓园内自由行。但初次来访最好是乘坐园内的导览车,由专人沿途讲解,或参加每周末的不同主题如观鸟、名人史踪等导赏团,可令你对整个纽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住在绿林的永久居民很多是在美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的显赫人物。发明电报语言(即摩斯密码)的萨缪尔·摩斯、林肯在剧院中被刺杀时正在台上演出的女演员Laura Keene、默片时代演员William S. Hart、美国第26任总统狄奥多·罗斯福的父母及首任妻子、《纽约时报》创办人Henry Jarvis Raymond,甚至是黑帮头目Joey Gallo等等,都长眠于绿林之中。
即使你对美国历史并不熟悉,光是看五花八门的墓碑也是一乐。
园中最闻名的镀锌小男孩鼓手像,就是去世时只有13岁的Clarence Mackenzie的墓碑。他是美国内战期间布鲁克林第十三队的随行鼓手,在演习时误中流弹而死亡,成为布鲁克林第一个因内战牺牲的人。在鼓手像的不远,有一个歌德式墓塚,就如小教堂般华丽,埋葬的是因堕马车而亡的少女Charlotte Canda,在十九世纪中期造价已超过二万美元,而其未婚夫最后因伤心过度而自杀,去世后也葬在她的身旁守护着她。
除了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华丽外,绿林中不乏创意非凡而且大胆新颖的墓碑,反映了纽约的包容和创新。William Holbrook Beard是美国十九世纪的画家,他的墓碑上就有一只大黑熊铜雕,正是向其画作「华尔街的熊在跳舞」致敬。另一个更夸张的是作曲家Albert Ross Parsons的墓塚──巨大的金字塔,守门的除了狮身人面像,还有圣母和耶稣,摩西的石像在不远处作第二道防线。他的墓就只差了一个佛祖,完成后就条条大道通极乐了。
还有一个小墓碑,碑的正面十分「正常」,刻上逝者芳名和墓志铭。精采的却是墓碑的背后,原来逝者是一间薄饼店老板,身故亦不忘在墓碑上为自己一手创立的店卖广告。
新加坡咖啡山:华人百年流徙的见证
以上提到的欧美墓园,许多都已是古迹级数的瑰宝,不能随意清拆。再说亚洲的华人社区,华人没有园林式墓场观念,对历史悠久的墓场亦不珍视为历史宝库。新加坡的咖啡山华人墓园(Bukit Brown Cemetery)就是一例。
位于新加坡市中心以北的咖啡山,有超过十万个坟墓,据说是中国以外全球最大的华人墓地,十九世纪中开始具规模,但它的命运却相当坎坷。远看是漫山苍翠,近看是杂草丛生。许多坟头日久失修,不见有子孙的香火。而更凄惨的是,新加坡政府已迁拆其中数千个坟墓,以兴建一条有四条行车线的公路,并在未来四十年兴建更多的住宅区。
咖啡山墓园可说是华人于东南亚百年流徙的证据,也是华侨对中国辛亥革命所作贡献的见证。这样重要的历史古迹一旦被拆毁,许多史料就会永远消失。有新加坡居民自发保护古迹,既与政府谈判,同时又招募义工当导赏员,为大众讲解咖啡山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墓园内,不少墓碑也是典型的闽南风格,即呈龟背形状,反映了早期移民不少来自福建。不过墓园中也有用荷兰文、日文和泰文刻字的墓碑,估计是印尼(印尼曾受荷兰统治)、日本和泰国华侨的墓,有些墓碑甚至有锡克教徒雕像当「守卫」,当中要守住的人,有些是老百姓,也有曾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巨人及其家人或祖辈。
李云龙长眠之地野草丛生
比如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李光耀受英国文化的薰陶,也是多得他的祖父。然而,李家祖辈的坟墓式样是中式的,不过李家后人却没有如一般华人那样,相信祖坟风水会影响后人。虽然李云龙的墓地暂时不受扩建道路工程影响,但星洲国父的祖父的长眠之地野草丛生,看起来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人来打理过。某程度来说,也反映了李家应该是不信邪的。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之墓
咖啡山中也埋葬了好些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在厦门和上海发动起义的小刀会,可在咖啡山内找到几个有关人物的坟墓,而且都写上罕见的「天运」年号,证明了新加坡华人有参与1853年的上海起义。
墓园内也有同盟会的成员,祖籍金门的黄肖岩,是新加坡的教育家,创办南洋女子学校。他于1911年初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曾组织学生军光复厦门和筹组闽南北伐队。另一位周如切,是新加坡加东地区的大地主,也是早期同盟会成员之一,1907年黄冈之役,同盟会成员聚首晚晴园,进行募捐,他也在场。
咖啡山的拆迁,这些新加坡甚至是属于全球华人的重要历史足迹也会消失。虽然政府承诺把要拆迁的坟墓数目减少,但历史的完整结构也会受到影响。在人口和土地问题严峻的亚洲,要得到永恒的安息,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