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黄庆云永恒的美丽童话

日期: 2019-01-23
浏览次数: 99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10月7日

文/袁玮婧

       香港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病逝,享年九十八岁,直至去世前仍笔耕不辍。她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要注重美,好的作品要让儿童奋发上进。

       美丽的东西永远不会老,美丽的故事也永远不会消逝。九月二十日,香港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于香港玛嘉烈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八岁。她在读者心中永远是不老的「云姐姐」,她书写的美丽童话也永远不会消逝,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

        黄庆云是和张爱玲同一时期在香港大学寄读的大学生。一九三七年,才十七岁的黄庆云来到香港。正值抗战的时期,小童群益会刚刚在香港创办,收容救济很多从澳门流浪到香港的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可能都被日军的炸弹炸死了,他们流浪香港街头,有的卖报纸,有的替人家擦皮鞋,吃不饱穿不暖。黄庆云就每个星期天去小童群益会做义工,给这些孩子讲故事。

       那时候香港甚至全中国都没有什么儿童文学,都是讲外国童话。当时香港大学专门从欧洲把许地山教授请回来,他翻译了很多印度的童话、民间神话故事。黄庆云的女儿周蜜蜜回忆到,黄庆云很喜欢这些故事,就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直讲到没有故事可讲了,她就想,不如自己去写吧,「想不到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为少年儿童终生笔耕不辍」。就这样,黄庆云从此与儿童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香港寄读一年后,黄庆云又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就读,一九三九年毕业后,入读岭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师从曾昭森教授,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一九四一年,曾昭森成立了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同时还决定用他在大学工作的工资来创办一本杂志,就是香港第一份儿童文学杂志《新儿童》半月刊。他任社长,又邀请了黄庆云任主编。

       黄庆云在《新儿童》写了大量的故事,当时国难当头,每个人都想为国家多做贡献,黄庆云看到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便想到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多做些工作。她还结识了众多文化名人,邀请他们成为《新儿童》的作者,包括时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的许地山。周蜜蜜透露,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家与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也非常支持《新儿童》,他和女儿丰一吟都是《新儿童》的读者。丰子恺还写了一篇文章,就说每期《新儿童》出版,他都跟女儿抢着看。

        黄庆云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要注重美,即使是写悲剧也不能让孩子感到绝望,「最好的儿童作品,是要使儿童觉得上进,前途有希望。书中的道理容易学习,但不是灌输,而是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想象。教导孩子胸怀宽广些,眼光更远大」。就是这样开放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前的「灌输」教育,实践了杜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启发」思想。当年,《新儿童》不仅在香港和南洋发行,也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儿童》虽然是在战火中仓促创办,有很多不足,但是提倡认识儿童本身价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就是一种对社会、对儿童的帮助和启发。

        创作抗战儿童文学

        除了担任《新儿童》的主编,黄庆云还在抗战时期写了不少抗战儿童文学,做了《中小学主人》和《国庆曰》等抗日儿童剧作。黄庆云一九四四年在香港认识了周钢鸣,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黄庆云和周钢鸣从香港回到广州。后来结婚,先后诞下四个子女。曰军侵华时,二十六岁的周钢鸣写了《救亡进行曲》,让抗日军民唱遍神州大地。后来周钢鸣历任广西文联主席、广东作协副主席、省文化局局长等职务,期间,黄庆云跟随丈夫调动,边教书边写作,创作了不少如《刑场上的婚礼》这样讲述中国大革命时代一对烈士的故事,具有强烈时代色彩。

        黄庆云的女儿周蜜蜜出生于这样一个文学世家,从小读着母亲创作的童话故事长大,也成为了香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母亲双双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儿童少年文学奖等多种大奖。周蜜蜜曾评价母亲黄庆云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思和文字优美,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周蜜蜜告诉亚洲周刊,黄庆云直至去世前仍笔耕不辍,写作诗歌,出版著作。

        黄庆云小档案

        一九二零年生于香港,中山大学中文系学士,曾在港大寄读,与张爱玲同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一九四一年在香港主编《新儿童》半月刊,曽用「云姐姐」的笔名和孩子们通信,她从事儿童文学写作七十多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广州笔会副主席、广州《少男少女》杂志的名誉主编,多本著作包括《猫咪QQ的奇遇》、《豆豆看天星》及《聪明狗和百变猫》,曾在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的儿童少年文学组别获奖,二零零九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另著有传记《我的文化大革命》。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