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留在家乡的作品,我力求完美” ——记著名雕塑家庄征和他创作的陈伟南先生雕像

日期: 2018-10-23
浏览次数: 219

来源:潮州日报

本报记者:邢映纯 江马铎 蔡蔓红

 

创作中的庄征。 陈钢 摄

  两双眼睛对视着,彼此都透着光。一双是平和、睿智、慈爱的,一双是专注、敏锐的,有一种艺术的热切……目光与目光交接在一起,仿佛有了火花。这是创作者与作品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

  看到这样一桢照片,我被震撼了。我震撼于艺术家这份创作激情,更震撼于他眼前陈伟南先生塑像的神采。何其形似!何其神似!当即联系照片中拿着刻刀的雕塑家庄征老师,约定作品完成后做一次专题采访。

  来自家乡的委托

  2016年以前,长期在天津工作生活的著名雕塑家庄征先生和陈伟南先生并不太熟悉。然而,当时任韩山师范学院院长的林伦伦请他为陈伟南先生创作一尊塑像,作为韩师115周年校庆一项重要内容时,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一方面,是因为对陈伟南先生的敬意,作为潮州人,虽然长期在北方工作,但对他捐资助学,热心公益等,早有耳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韩师的感情,这是我读中学时很仰慕的地方,一百多年来,韩师培养出许多人才,并形成很好的学风。当然,我也想在家乡潮州留下我的作品。”9月20日,坐在玉瑶山庄的小木屋里,谈及创作初衷,庄征笑着说。

  他还记得,2016年岁末,由他创作的丘逢甲雕像在韩师落成揭幕,一个钟头的活动仪式,九十多岁的陈伟南先生一直笑眯眯地,坚持和大家一起全程站立着参加活动。

  创意萌发: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巨人”

  然而,如何在一个凝固的瞬间,浓缩陈伟南先生的精神,展现人物的风采?从受命之日起,庄征就没有轻松过。

  他找来了所有关于陈伟南先生的资料,特别是他和韩师的资料,文字的、影像的;他在韩师历任领导、在陈伟南先生亲友的口中,去探寻他的创作角度。

  “作人物雕塑,最重要的是动作。让人只望见一个身影,就知道这尊雕塑是谁。”从事雕塑创作半个多世纪的庄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一张陈伟南先生拱手的照片,引起了他的关注。他把这张照片挑出来,灵感悄悄萌芽。

  2017年年初,一场陈伟南先生“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分享会在香港举行,庄征应邀前往。看到那么多的人向陈伟南先生致敬,他的创作激情进一步被激发——“一定要把这雕像做好!”他想。是啊,这雕像代表的不仅仅是韩山师院师生的心意,更是千千万万潮人的心意。

  “这次香港之行对我启发非常大,进一步坚定我的创作信念!”庄征坦言。他热切而又冷静地注视着陈伟南先生的一举一动——没错!就是这手势——“拱手”!潮汕三市党政领导向他祝福,他笑着拱手;亲朋好友向他道贺,他拱手致谢;受他帮助的人向他表示感谢,他依然是笑吟吟拱手回礼。

  “拱手,正是伟南先生最典型的手势!”灵感在庄征心中迸发,他为自己这个发现激动着:“这不仅是他很典型的手势,而且蕴含着很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可见其亲切,平易近人,不管男女老少,他都是这样拱手相待,非常的可敬可亲;另一方面,体现他的胸怀,一种大爱无疆的胸怀;更重要的是,他这种习惯性动作,也让人感觉到一位大慈善家的谦恭有礼,并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恩精神,对祖国的、家乡的、母校的感恩。正是伴随着先生这种感恩精神,他多年来一直为母校、为家乡、为祖国无私奉献,书写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精彩篇章……”

  一位笑吟吟拱手而坐的长者形象,镌刻在庄征心中,他要记录并流传的,是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巨人”。

  这一创意得到韩师校友会成员的喝彩,把伟南先生这种平易近人的形象、这种情系家国的感恩精神镌刻在这座百年学府,并一代代传承下去,于教育界、于当今社会,更有其深刻的意味。

  艺术家的妥协与艺术精神的坚持

  雕像的创作理念、整体框架毫无悬念地得到认可,但细节方面却颇费工夫。

  “陈伟南先生喜欢热闹,一开始我们想用原木做底座,留几个树根作为凳子,也可供游人拍照,但后来,也觉得不妥,最终决定用相对传统的,坐在沙发上的方式。”他透露。

  雕像安放的位置、方向,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为此,一年来,庄征在韩师历任领导的陪同下,一次次在韩师转悠、选址,最后选定了在伟南星附近,与伟南国际会展中心、伟南亭等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文气斐然、德艺相彰的整体艺术空间。

  人物的眉毛、鼻子,乃至头发等,都需仔细斟酌。“人物塑像创作很讲究‘感觉’,失之毫厘,便会谬之千里。不是说一刀下去,坏了可以擦掉从来,有时即便是一缕头发的修改,也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感觉。”

  人物头部的刻画是重点。庄征至今仍颇为自得于初稿中自己对头部、头发的处理。那天他创作的感觉很好,头部的处理显得大刀阔斧,相当有力,部分头发也刻意用了粗线条,眉毛则是稍微高耸。这一切,与先生光亮饱满的前额,笑眯眯的眼睛结合,既体现伟南先生“佛面菩萨心”的鲜明特征,也揭示他性格中刚毅、坚强的一面。然而,初稿完成后,庄征特意征求陈伟南先生亲朋、韩师校友会,包括一些与艺术无关人士的意见,99.9%的人赞叹不已。极少数的人,却在惊叹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挑起毛病:泥稿人物的头发比实际厚了一点点,偏硬;鼻子能再处理一下会更好。

  尽管明知这样的细节处理蕴含着极大的风险,甚至会影响到整座塑像的神韵,但在历经一个个不眠之夜后,在一次次艰难的内心挣扎后,庄征还是拿起了刻刀,按照这极少数人意见进行修改。

  又两个月过去了,当最终的作品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所有的人一致叫好。

  庄征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在泥塑前合影留念。内心深处,或许还会有一丝丝遗憾——为那被改掉的,更有艺术家个性特征的初稿吧,那些坚硬的头发,那更有力量的表现。

  “为什么要改啊……”“早知道不征求那么多人的意见……”连我们都觉得惋惜。

  庄征笑笑,很认真地说:“城市雕塑不同于画画。画画是个体行为,而城市雕塑是存在于公共空间,既要经得起时间的、历史的考验,也要经得起社会各行各业、普罗大众的议论。”

  是精益求精,更是“刀下流情”

  这一番广泛征求意见,也让庄征从人们对这塑像毛发的关注,更感受到大家对这位“伟大而平凡的巨人”的深厚感情。“所以,我更希望我留在家乡的这件作品,尽可能追求完美,并能做到雅俗共赏。”

  正是这种“尽可能完美”的自我要求,使得他打破了自己的创作记录——仅塑像的泥稿创作,便用了几个月时间,这是他所有雕塑中创作时间最长的,甚至比制作周恩来等伟人塑像的时间还要长。此前,他为天津周恩来纪念馆制作的周恩来塑像,从定稿到竣工,也只用了一百天时间,其中泥稿制作只需二十天时间。

  创作的激情却始终澎湃在心中,并在他刻刀下流淌。今年的夏季,大江南北都是同样的炎热,37、38度的高温,天津的工作室不适合装空调,顶多只是一台风扇吹着,常人进去坐不了几分钟就汗流浃背,但庄征在里边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衣服全然湿透,竟也浑然不觉。

  学生悄悄拍下他创作中的这一场景,那样的专注、投入,眼里有光,是他创作伟南先生雕像的常态。

  半个多世纪来,人们评价庄征的作品,只觉得每一件都是精品,更对其“刀下流情”赞不绝口。他的学生则告诉我们,在伟南先生雕像的创作上,他们更明白了什么是“刀下流情”,伟南先生眉眼口鼻,乃至那饱满的额头、身体的姿势等等,都有一种情感、气韵在流动,使凝视着他的人,也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对此,庄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地、微笑着说:“作品确实饱含着我对伟南先生的敬仰之情,心中有情,刀下自有一股难以阻挡的情感涌动……”

  这是最好的创作状态,艺术家自己也为之入迷……他的艺术字典里本就没有“将就”两字,五十多年的雕塑生涯中,每一件作品,他都力求完美。他说:“这么多年来,我对作品一直存着一份‘敬畏’之心,总希望能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做到最好,这不仅是对作品负责,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而伟南先生的雕像,于他更是独特的“这一件”。“这里,饱含着千千万万潮人的感情,更应精益求精。而随着我对伟南先生了解的深入,深深受到他的精神、内心世界、人物风采所感动,所以才能有这样的创作状态,一旦进入状态,整个人就像入魔一样,完全沉浸其中。”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和强烈的情感驱使,他乐此不疲地奔走在天津、潮州、揭阳等地,在天津完成泥稿创作、石膏浇筑、亲自把作品送到天津艺术品精密制造厂铸造;又以七旬之躯,顶着烈日,一家家考察揭阳的工厂,挑选底座、寻找当地最好的刻字师傅……

  那一次次关于人物面部表情、眉毛、手势、袖口、衣裾的思虑与镌刻,投入的岂止是技术和体力,更是感情和心血。他的妻子明白他创作的这份艰辛,所以在他进入古稀之年时,就明确阻止他:“不准再弄雕塑了,什么任务都不要接!”

  然而,这一次,妻子也不作声了。天上有颗伟南星,“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的格言,书写在韩师的伟南园中,传诵在潮州大地,传颂在许许多多海内外潮人心中。

  2018年10月19日,一座高2.18米的陈伟南先生铜像矗立在韩师伟南园伟南星旁边,把潮人大写的“感恩”两字,镌刻在艺术的殿堂、时代前进的书页上,更镌刻在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里。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这是日本禁止向全世界公开的照片,致敬英雄孙景浩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远征军女兵刘桂英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人都该对他说声谢谢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诗人穆旦之别样的璀璨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