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
文/顾雪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文学夜空的孤独星球,在自己的轨道中闪烁着独特光芒,映照着近百年变幻与扭曲的殖民世界。
二零零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V.S.Naipaul),于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一日在伦敦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这位出生于千里达(特立尼达)的印度裔作家,重要作品有《米格尔街》、《抵达之谜》、《河湾》等。 奈保尔就像文学夜空的一颗孤独的星球,在自己的轨道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也映照着近百年变幻与扭曲的殖民世界。
这位印度移民劳工的孙子,从生活在加勒比海贫困的庄园到诺贝尔文学殿堂的宠儿,是英国殖民主义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英文作家,改写了英国文学史,颠覆了莎士比亚以白人为主导的书写传统的轨迹,展示英语文学不等于英国、美国文学。
事实上,奈保尔与石黑一雄 (二零一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写作 《魔鬼诗篇》而名震一时的印度裔英文作家鲁思迪(Salman Rushdie),被视为“英国移民作家三雄”。他们的母语不是英文,但却透过后天努力,在英语文学的天地纵横自如。当然,在欧洲人的历史传统中,早就有这样的先例,波兰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写的《黑暗的心》、俄罗斯作家纳博科夫(V Nabokov)写的《洛丽塔》(Lolita)都是用非母语的英文写作而进入英语文学史。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颁奖给奈保尔时,就强调“康拉德与奈保尔的缘份”,显示移民作家的文学爆发力,在一种“借来的语言”中让文学的灵感飞翔。
奈保尔不仅跨越种族的界限,也跨越阶级的界限。他从一个中下层的社会,靠着自身的努力,在千里达获得政府的奖学金,中学毕业后前往牛津大学读英国文学。他在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中,生活拮据,写文章的收入难以糊口, 最后还是靠一些慧眼识英雄的白人精英接济,才改善生活,甚至借钱给他,让他买了房子,进入英国的上层社会。当然,后来他不断拿到文学奖项,也使得他在英国精英阶层站稳了脚跟。
奈保尔文学的成就,在于他对殖民社会与后殖民社会的细腻观察。他除了小说写作, 也写了大量的非小说作品,不少是他在加勒比海、非洲、印度等地旅行的总结。他对于这些第三世界的描绘,往往刻薄又真实,不留情面。这也让他面对大量的批评。但他对此不退让,让作品来说话。
他早期的作品带有喜剧的色彩,似乎要用幽默的风格来讨喜。但后来他就直面残酷的事实,让读者看得坐立不安,但也被那些黑暗的世界所蛊惑。 他写印度社会,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是印度裔而客气,令读者被那些因循与无奈所震撼。更不要说他对伊斯兰世界的负面评 价,也让他到处树敌,万箭穿心。
但他的心还是回归文学,无论他的观点如何引起争议,读者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文笔与说故事的方式。另一位印度作家鲁思迪在悼念奈保尔的推文中说,他们在政治与生活上都截然不同,彼此有巨大的歧见,但却对他的逝世感到悲伤,就像追念挚爱的年长兄弟一样。
美国著名的公共知议分子、巴勒斯坦裔学者萨依德 (Edward said),就曽经严厉批评奈保尔对印度与伊斯兰世界的观察,都是白人社会的刻板印象,是严重的误读。萨依德写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 ) 一书,就是对奈保尔这种观点的无情批判。
不过奈保尔在文坛上最出名的是他和一位美国作家保罗•索鲁(Paul Theroux)的恩怨情仇。这位年轻的美国旅行文学作家,本来与奈保尔情同父子,但后来却反目成仇,互揭疮疤。直到十六年之后,由于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介入,充当鲁仲连,两人才握手言和。
但奈保尔不仅追求文学的真实,也要暴露自身的真实。他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隐瞒自己的性格弱点,自曝他曾经在婚姻生活中不忠,长期嫖妓,后来又与一位有夫之妇私通,有长达十几年的秘密恋情。他甚至反思自己对待第一位妻子的态度,说这位癌症逝世的首任妻子,其实就是被他迫害而死。
奈保尔也和中国有缘份。他的作品早在八十年代就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全部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在二零一四年访问中国,与中国作家麦家对谈。麦家长期写间谍小说,如 《风声》、《听风者》、《暗算》等作品。他和奈保尔其实都在探索那种隐秘的、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这也是奈保尔作品的永恒主题,让读者感受那种在文学夜空中的孤独——看似在浮华世间潇洒自如,其实内心深处暗藏不安与无奈。这就是奈保尔的文学动力,写出在灿烂星空中被边缘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