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中国的《魔戒》——访《射雕英雄传》英译者郝玉青

日期: 2018-06-06
浏览次数: 437

 来源:《明报月刊》20185

作者:孙继成

孙继成(下称「孙」):感谢您接受《明报月刊》的访谈,中国有句古语:「英雄莫问出处」,既然您把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译成了英语,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先问问英雄英译者的出处,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吧。

郝玉青(下称「郝」):我爸爸是英国人。我在英国长大,后在牛津大学读历史专业。二十多岁时,我曾独自到中国游学,这次的游学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因为在这次旅行中,听不懂中国话,我自己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回到欧洲后,我决心开始学习中文。

我先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专心学习汉语,先去了牛津大学中文专业学习,然后去台湾师范大学语言中心深造中文,最后又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中国文学和历史;拥有当代中文研究的硕士学历。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十分偏爱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汉语的文言文几乎令我痴迷,对屈原、李清照的诗词都十分喜欢。我偏爱那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这也是我后来迷上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原因。

孙:您的先生是台湾人,您和先生、儿子在家里交流的时候,使用什么语言?是中文、英文转换的吗?

郝:我和先生平时都是中英文交流,沟通方便就好。至于儿子,先生主要对他说中文,我对他讲英文,在学校里他能自己学瑞典文。

孙:您丈夫是金庸书迷吗?他对您翻译金庸作品有什么感想?

郝:我先生特别喜爱有历史元素的小说,他说金庸一度是他初中时书桌下的课外读物他一直以来都很支持我翻译金庸老师的作品,也愿意多花时间在小孩身上,让我可以专注做我的翻译。

第一套买的金庸小说是《鹿鼎记》

孙:您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喜欢上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哪一部作品最先阅读?有何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郝:在台湾师范大学留学期间,我的好友推荐我读金庸先生的作品。我到了书店里一看,满满一书架的武侠小说,我记得我买下的第一套金庸作品是《鹿鼎记》。我认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金庸先生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承,阅读过程有点像读《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生动有趣。我很欣赏金庸先生能够在虚构的武侠世界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孙:您在翻译《射雕英雄传》之前,曾经翻译过哪些汉英作品?您是否想过自己将来做一名中英文化的译者?

郝: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期间,我就开始接触了中国文学的英译。毕业后,我就把翻译作为自己的职业,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阅读、翻译,以及向西方市场推介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我翻译的第一本当代的长篇小说是《山楂树之恋》,此外还有不少短片小说发表在纸托邦网站(Paper Republic)。

孙:我们在纸托邦网站上看到您近年来翻译了不少中国作品。请问您推荐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标准都有哪些?

郝:在作品样本的选段译文上,我认为每一本书都有它潜在的市场,翻译成英文可以让更多来自非英语系国家的编辑看见,进而将书本引介到不同语种的地区,为作品寻求更广阔的不同读者群。

把译作看作自己的“二娃”

孙:您翻译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定在二零一八年春节面向全球正式出版发行。选择这个时间有何深意?

郝:翻译《射雕英雄传》对我而言,是迄今为止最难的一次翻译挑战。在春节期间出版发行《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是想利用春节的欢庆气氛来嘉奖自己六年来的辛苦翻译,也算一次仪式性的褒奖。

孙:请您描述一下翻译《射雕英雄传》六年来的心路历程,您遇到了哪些困难考验,又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咸?

郝:二零一二年,我在中国从事过图书代理工作,曾向西方图书代理商推荐过《射雕英雄传》。我认为翻译金庸的这本书是向英国出版界介绍武侠作品的绝佳方式,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代理商随后让我摘译了一段《射雕英雄传》作为样本,并开始寻找感兴趣的西方出版商。二零一三年,麦克莱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看中了我的翻译,买下图书版权,并计划把这本书分为四卷陆续翻译出版。我负责翻译第一卷和第三卷。二零一七年底,我还在忙于第一卷的最后润色和校对,同时我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忙得简直天昏地暗。有时候,我就把这本译作看作是自己的“二娃”,为了“孕育”它,就不得不牺牲一些陪伴“大娃”的时间。

孙:译本推出后,在中国翻译界出现了译本热议,对此您有何感想?

郝:如今,这本书出版面世,就像孩子出生后,脱离了母体,开始了它的独立生活。短时间内,我无法在做任何修改,只能学会放手,让孩子独自出去闯荡,同时心里为他祈祷,希望它好运长随。

把雕译成Condor的原因

孙:在翻译《射雕英雄传》的过程中,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郝:在长达六年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以“谦卑的心态”来翻译金庸先生的这部名作。金庸的小说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人物形象、食品、中药……单单是理解这些事物名称并准确翻译出来,就相当不容易。此外,如何翻译原著中虚构出来的盖世神功、无敌招式,也令我“头疼”不已。在我看来,最大的困难不是这些,而是我深知金庸原著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我必须“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翻译它。一想到读者拿着我的译本与原著对比,我心里就十分紧张,让我在翻译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孙:网友对你把“雕”译成Condor颇有争议?您对此有何回应?

郝: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刻意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像金庸在用英文与读者讲话”的顺畅效果。在翻译中,最糟糕的莫过于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就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关于这部小说的英译名,早在网络上《射雕英雄传》的英文书名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就已经存在,人们讨论这本书时也都引用了这个译名。所以,在与编辑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后,我们决定沿用这个已有的译名,从而也避免给西方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在《射雕英雄传》里,鵰本身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虽然“Condor”是来自美洲的原生物种,但其体态和美感更加接近小说中国的雕,对西方读者来说,也许“Condor hero”念起来更有韵味,让读者可以更容易进入金庸的小说世界。我认为,小说是充满娱乐性、创造性的文学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翻译小说,尤其是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来翻译,就要尽力再现和保留这些特性,这就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金庸的作品里充满侠肝义胆、江湖情仇,也是全世界读者都喜欢的内容;现在许多西方人在练武术,也喜欢看功夫电影,这说明武侠小说在西方一定会有一群“核心”读者,我非常看好中国武侠小说在英文图书市场的前景。

对于文学翻译,我认为,读者的责任是“创造新的对话,激发新的兴趣和讨论”,因为一本译作的面世可能会使更多的相关作品得以翻译给其他国家的读者。另外,翻译永远不是终结,每本译作都是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一环;我也知道翻译都是不完美的,总有些地方让人不同意或者不喜欢,翻译的争议是难以避免的,但我坚信:不翻译才是最大的缺失。

不想让西方读者觉得在读译本

孙:您自己曾说过在翻译《射雕英雄传》的过程中,您很在意那些武术招式的翻译,希望读者不单读得顺畅,更重要的是还要打得流畅。您自己也学习中国武术?

郝:我自己十分喜欢中国武术,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按照书中的招式描述进行比对。

孙:对《射雕英雄传》中特有的中国文化词汇如“四字格”、“成语”、“专用名词”和“武术招式”,您是如何处理的?能否告诉读者您是如何确定「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等词的翻译方法?有哪些难处和收获?

郝:我在译本中基本是视其上下文对它们进行直译;对武术招式已有既定译法,但其意思晦涩难懂又需要解释的,我基本上都采取了意译的办法,让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即使读起来有些奇怪也无妨,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在译本中保存东方元素不会被过滤流失掉。能够让西方读者感到自己是在读金庸就,而不是读郝玉青;西方读者关注的重点是金庸而不是郝玉青翻译的金庸。

孙:您在阅读《射雕英雄传》时,最喜欢哪个角色?有哪个情节感动过您?

郝:在角色上,我最喜欢包惜弱,她的人物特性相当复杂,但绝不是非黑即白。一方面她是个传统而典型的好太太,另一方面也因为她“惜弱”的特性,造成了自己本身的矛盾。就像她救了受伤的敌人,同时又被敌人英俊的面貌弄得有点小鹿乱撞,这一情节安排让我觉得相当有意思。

孙:西方读者对《射雕英雄传》里的侠义世界有无认知基础?

郝:其实“侠”的文化跟传统西方是有连结的。从欧洲中古时期的骑士传奇到十九世纪的小说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以及沃雨特·司各特的《伊凡霍》,乃至近期的奇幻文章,都有“侠”元素的存在。另外,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小说里创造了一个侠义的世界,在中国十分流行,读者很容易沉浸在他的小说描述中。虽然对西方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些陌生的地方,但《射雕英雄传》本身就是一部很会说故事的小说,而这些陌生的文化对西方读者就变成一种新鲜感,乐于去阅读了解。另外,英国发行商在宣传中将这部译作“中国的《魔戒》”。在书店内,这部作品被置于“玄幻类文学作品”门类之下,从而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关联。

孙:金庸小说有部分已被译成英译本,您在翻译《射雕英雄传》的过程中是否读过?会不会进行译文比较,或作相关参考?

郝:已经有授权英译本的三部金庸小说是:《书剑恩仇录》(The bookThe sword),是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把原文二卷缩减到一卷,译者是Granham Earnshaw,他的本行是杂志编辑,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译成此书;《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Snowy Mountain,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莫锦屏(Olivia Mok)译;后来由其他出版社再版发行;《鹿鼎记》(The DeerThe Cauldron)英译三卷本(原文五卷)由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期间组织翻译而成。我非常尊敬这些译者,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会可以避免去阅读他们的译作,因为翻译金庸小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金庸小说。

武侠小说在英国是崭新的领域

孙:您早在二零一二年就向英国出版社推介过《射雕英雄传》,可以多谈一下当时他们的反应吗?

郝:我在文学代理这个领域上有多年的经验,金庸是我一直想要推荐给西方读者的作者之一。当时有多家出版社对金庸的武侠小说表达出浓厚的兴趣,其中英国出版界的著名编辑Christopher Maclehose一口咬定说:“我一定要出版金庸的作品,没有人可以从我的手中抢走!”这让我非常开心。

孙:您对中文武侠小说在英语图书市场前景有何看法?

郝:很明显,中文武侠小说在英语图书市场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具有你很大的图书市场,因为好的故事都是跨国,一本好的小说没有跨国之分,肯定会通过翻译为世人所共用共有。

孙:希望《射雕英雄传》其他卷的译本能够尽快与读者见面,让我们共同期待!

郝:谢谢!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9月10日1936年的西安事变,震惊了国内外,当时“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威逼驻扎在陕北的东北军,与陕甘宁根据地的红军开战。而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自从九一八事变后,离开了土生土长的东北,都对日寇怀着刻骨仇恨,无时无刻不想着杀回老家,和日本鬼子决一死战。在这样的情绪下,东北军自然不愿同室操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工具,而蒋介石还专门飞抵西安,逼迫东北军向红军下手。张学良不愿听从,屡次向蒋介石进谏未果,最终,被逼上梁上的张学良,和同样被蒋介石逼迫剿共的陕西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了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而当时一马当先,率部活捉蒋介石的,正是深受张学良信任的东北军青年将领孙铭九,他在活捉蒋介石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际遇,解放后,他最终又身归何处?东北军少壮派代表孙铭九是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代表,他与应德田、苗剑秋一起,被称为东北军“三剑客”,也是张学良一手提拔的亲信。孙铭九在...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7月7日1948年4月,薄一波同志作为刘少奇同志的助手,任华北局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图为1949年9月,薄一波作为华北解放区的首席代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已逝世的中共元老薄一波,在1988到1993年间写了近八十万字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由于薄一波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和亲身经历,这部“将个人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是研究1949年中共建政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期间的中国历史比较有价值的著作。其中关于周恩来和毛泽东关系的多次记载显示,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对周恩来的不满,不仅出言相讥,甚至两度剥夺他的总理权力,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也曾态度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泽东。只管外交,一度大权不如高岗据薄一波的回顾,周恩来虽然在中共建政后一直是中国的大管家,但他的总理职务并不是坐得很稳当的。1952年8月,各...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这是日本禁止向全世界公开的照片,致敬英雄孙景浩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远征军女兵刘桂英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