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5月27日
文/骆丹、江迅
马星原在香港举办水墨画展《揽古浮光》,主题撷取古诗词意境。画作未囿于单一色调,在水墨画与漫画间碰撞出艺术火花。
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二零一八年五月十日,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展览厅展出的马星原水墨画中,藏着千百年的“静默”。
云低雨急,一白发老人盘膝独坐于草庐下。风吹、雨打、溪流,任凭万物皆动,唯有老人神态索然,心如止水,波澜不惊。黑灰色和墨蓝色的构图,尽显萧索,衬出老人家凄凉的心境。这是马星原(马龙)的新画作《听雨僧庐下》,让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那几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览无余。
马星原介绍说:“这首词写的是人生中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境界,而这幅画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向往的心境。雨落下来,人坐在这里,他没有用眼睛看眼前这个环境,而是用他的心去看的,人心是安静的。这是我向往的一种平静的生活状态。所以画中我注重的是一个‘静’字。”
这次展出的二十五幅画中未见太多颜色,又不囿于传统水墨画的单一色调,“我一开始就不想用太多的色,颜色太多会令画面混浊不清,但是如果没有颜色我又觉得不够,于是每幅图都会加入一点颜色。比如这幅《听雨僧庐下》就加入了蓝色,因为这是一个雨景,这样画面更湿润。”
看画可观其人。另一幅《忽逢桃花林》足见马星原一贯的乐观意趣——流水潺潺,渔人立于船尾,双腿微开,左脚尖轻轻点地,左手向旁侧微微翘起,右手扶长蒿,果然有“渔人甚异之”之感。顺着渔人目光所及,灼灼桃花挨挨挤挤,粉色水墨滴由远及近,像极了被风吹落的花瓣雨。当下人们“久在樊笼里”,生活也加速忙碌,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桃花源,马星原用写意的手法表现桃花,又因他钟情于漫画的笔法,所以十分注重身体语言,单是这渔人的背影身段,不能直接看到其面部表情,是留白给观众去猜想。这也是和传统国画不同的地方,传统国画画山水、人文,是没有这么多细节出现的。
这是马星原在香港的第三次画展,题目为《揽古浮光》,画作主题是撷取古诗词之意境。画中有些会写上诗情词意,有些则故意留白,让观者有无限的想象。有很多诗词意境,骚人墨客的想象都是共通的,任凭观者思绪连篇。“当我捧着唐诗宋词,再三思量画中意境之际,与古人神交已是一大乐趣!写成作品能够在此与观者交流,更是感恩!”水墨画的笔法飘逸灵动,注重写意,而漫画更加写实细腻。如果漫画是小说,那么水墨画便是一首诗。马星原却让漫画与水墨画碰撞除了新的艺术火花。
重视传统教育
此次画展的灵感来源于马星原与方舒眉编绘的《趣味学古文》系列丛书,这是古代历史的系列读物,收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的十二篇文言范文,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漫画成语、唐诗等,以庄谐并重的手法,白话和漫画双管齐下,作为课堂辅助读物,让年轻学生通过图像学习历史,亲近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马星原十分重视香港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他认为当下儿童心智未成熟,理应多接触古文,学习古人智慧为先,才能在各种政治思潮的冲击下,不被偏激的言论和思想侵蚀,于是从二零一五年开始编绘此书。“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些最有意境的诗词,很多诗句的画面当时立即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比如这幅《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我不单是画了夕阳下的乌衣巷口,还画了一双燕,‘旧时王谢堂前燕’,所以一幅画可以表达出整首诗词的意境。”
画家自一九八四年开始以马龙为笔名于报章上绘画漫画,并在报章和杂志历任美术及创作总监等职。后以马星原为笔名,与方舒眉共同创作《白猫黑猫》儿童益智漫画丛书。因其兴趣多,故创作范围极广,于时事漫画、历史漫画、传记漫画、禅漫画、幽默生活漫画及儿童益智漫画等等皆有涉猎,今次用淋漓水墨揽古浮光,是另一个新尝试。
问及马星原最喜欢的诗词人是谁?他不假思索说出“苏东坡”:“我最喜欢苏东坡,书法,画画、写诗、写词、做人、做饭,都很好”。《揽古浮光——马星原水墨画展》于二零一八年五月十日至六月四日展出,并将于十二月应邀往澳洲悉尼南天寺佛光缘美术馆举办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