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宇宙很大,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吗?

日期: 2022-09-06
浏览次数: 10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1日

生物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奇妙和有趣的事物,那千奇百怪的外形、各具特色的生存策略,无一不令人着迷。

宇宙很大,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吗?

在已知的生命形式中,有的很大,比如体长可达30余米的蓝鲸;有的又很小,比如细菌和病毒,它们小到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它们,如果按照体积来算,人类至少要比细菌大上百万亿倍,而病毒比细菌还要小,通常还不足细菌的百分之一。在已知的生命形式中,人类算是不大不小的,而我们有时也会幻想宇宙中存在着极为巨大的生物,而我们与它们相比,就如同人类与细菌一般。这种想法天马行空,但似乎又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毕竟宇宙太大了。那么在宇宙中某个未知的区域会否存在着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呢?

宇宙很大,仅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就达到了465亿光年,所以从空间大小的角度来说,巨型生物的确有可能存在。

不过,只考虑空间大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宇宙的规律出发来思考这一问题。如果将人类的体型同比例放大一亿倍,那么这个生物的大小基本等同于一个气态行星的大小,比如土星、天王星或者海王星。如此巨大的生物要生活在哪里呢?在宇宙中四处游荡行不行?恐怕是不行。宇宙空旷而寒冷,已知的生命形式没有一种能够在太空中存活。也许你会想到水熊虫,的确,这种生物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水熊虫可以耐受151℃到-272℃的极限温度环境,即便暴露在缺氧和高辐射太空环境下,也难以回归西天,但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水熊虫在恶劣的环境下会脱水进入隐生状态,即便如此,也不可能一直待在极端的宇宙环境下,时间一长还是会死亡。为什么生物不能在宇宙中自由生存呢?先不入宇宙的环境如此,首先一点,生物是需要呼吸的。无论是厌氧生物还是好氧生物,都需要呼吸,因为呼吸的本质是一种生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能够获得活动所需的能量,当然,呼吸并不一定要依靠氧气,但宇宙中不仅没有氧气,几乎什么也没有,没有办法呼吸,生物如何获取能量呢?

如果这个假想中的巨型生物不能直接游荡在宇宙中,那么就必须要生存在某个星球上,可是宇宙中会有这么大的星球存在吗?

宇宙中的确存在着极为庞大的天体,但问题在于一旦一颗天体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其内部的压力便会点燃氢核聚变,从而变为一颗恒星,在一颗熊熊燃烧的恒星内部生活,这实在是超越了我们对于生命的认知。此外,我们知道,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具有相互的引力作用,所以一种生物的体型越大,那么它便越是不堪重负,比如体重达到了180吨的蓝鲸,如果生活在陆地之上,它一定会被自己的体重压死,只有借助于大海的浮力,才能够实现与引力的抗衡。

所以,理论上体型越大的生物,它所生活的星球就应该越小,因为只有这样,重力才不会将它压垮,反之,质量越大的行星,生活在上面的生物体型就应该越小。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星球太大,巨型生物会被自身的体重压垮,星球太小,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自己的身体,所以这种假想中的巨型生物在宇宙中实在是无处安放。现在,让我们将这些问题全部忽略,假设宇宙中存在着极为庞大的行星,而这种生物的身体是由绝对刚体所打造的,不会被重力所压垮,那么它是否就能存在了呢?还是很难。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生物可以以任何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出现,但有一点是无法逾越的,那就是获取能量。

任何运动都需要能量,小到一个原子,大到宇宙天体,所以任何生物都需要不断获取能量,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而巨型生物所需的能量也是巨大的,一个如行星般巨大的生物,整个太阳系也不够它吃上几天,如果这样的生物只有一个,那还好说,如果成千上万,那么宇宙中星系消失的速度应该是肉眼可见的。综上所述,宇宙中生物的体型应该是有限的,而这个限制是由宇宙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幻想中巨型生物的存在概率是很低的。不过,一切不能定论,毕竟我们对宇宙还知之甚少。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