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5月11日
综述
化石,也就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化石也代表着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那么,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古代动物死后,其身体上的肉、皮等软组织腐烂至消失,仅留下骨头及牙齿这样高密度的东西,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就会成为化石。
当然,其形成条件是需要在泥沙、地底这样缺氧的环境,当自然环境中的矿物质渐渐替代骨头时,化石也就形成了,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石化过程”。
至今为止,人类已经挖掘到不少古代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完整地保留了动物的形态,在历史研究方面起了较大作用,意义非凡。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对正在交配的乌龟化石。
乌龟化石的发现:大型社死现场
乌龟化石的发现,是在德国法兰克福的麦塞尔化石坑,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废弃的沥青页岩矿场,偶然中发现其地底埋藏着许多化石。
从中发现的化石数不胜数,种类繁多,例如鱼类、鸟类、昆虫类等,于是在1995年,此处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多年来,这个化石坑一直受到非常好的保护,并对其进行研究,从中,考古学家们挖出的化石种类多且完整,就连鸟类羽毛的颜色都可分辨出,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乌龟化石便是其中之一。
古生物学家们在看到乌龟化石时十分惊讶,因为其余化石都是单个出现,但这些乌龟化石却是一对一对的出现的,并且一个叠着一个,据研究,这样的乌龟属于两爪鳖科,和现今的猪鼻龟是“亲戚”。
按照猪鼻龟的生理特征来看,这些乌龟分别是一公一母,因为雄性乌龟的体型会比雌性乌龟小,但尾巴又比较长,而化石中的乌龟便是如此,明显可看出是一公一母。
被发现的乌龟化石中,有九对呈现这样的姿势,但其中有两对雄性乌龟的尾巴是正在交配的姿势,其余的尾巴则是直接接触外壳。
也就是说,它们确实是在进行交配,且这些乌龟化石是世界已知唯一保持交配姿势的脊椎动物化石范例。
形成原因
上文有提到,化石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但交配行为是瞬时行为,要说是昆虫琥珀的话,在交配时被树脂封凝,那还有可能,但乌龟如此难以记录的瞬间,为什么会变成化石呢?
带着这个疑问,专家们开始了新的研究。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乌龟化石所出土的地方曾是一片湖,根据现今的乌龟生活特性来对比,它们通常是在靠近岸边的浅滩区进行交配。
而这些乌龟或许就是在浅滩交配时,湖中骤然出现火山活动、沼气喷发、硫化氢喷发等意外事件,但乌龟因交配中无法游动,便受到气体或岩浆的伤害,沉入湖底,卷入泥沙中埋了起来。
其次,还有专家猜测,或许是湖泊附近的火山活动,导致有害物质流入湖泊上层,但乌龟表面的鳞质物质,会使乌龟吸收较慢,因此在其进行交配时,有害物质抵达乌龟体内,这才导致乌龟死亡,沉入湖底。
不过,第二种猜测已经受到古生物学家乔伊斯的反对,因为在乌龟出土的附近,还出土了不少鱼类化石,这说明这片湖是很适合水生动物生存的,乌龟吸收慢,但鱼可是反应很快的生物。
不过,这些都是人类的猜测,真相究竟如何,或许永远也得不到答案。
永恒的爱
其实,这些乌龟化石并不是唯一“社死”的生物化石,还有这样一对化石,也呈现于交配的形态。这就是在内蒙古出土的一块昆虫化石,那是一对正在交配的沫蝉,其形态保存完整,也是令人非常惊讶。
这块化石上,可见两只沫蝉面对着面,足与足交织在一起,雄性昆虫的阳茎还放在雌性昆虫的交配囊中,明显是交配状态。专家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还为它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Anthoscytina perpetua,而将此拉丁文翻译过来就是—永恒的爱。
据研究,发现这对昆虫生活于侏罗纪时期,至今已有1.65亿年,这也说明,这1.65亿年的时间里,沫蝉的形态及其生活特征,并未有太大变化。
不过,对于它们的死因及形成,人类也只能靠猜测了。
结语
对于人类而言,史前世界真是神秘又精彩,仅一块小小的化石,就足够人们研究许久。
不过千万不要小瞧化石,它的形成是需要多种条件共存,方才能形成的,例如生物本身要有坚硬的外壳,能够坚持不腐烂、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成功度过“石化过程”等。
化石的意义,是在15世纪才被人类所了解,不过那时的人们,通常将其形成归结于《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直到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才将其归于一门科学,并明白它对于人类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因此,化石对于人类探究世界有着非常巨大的历史意义,甚至可以说,化石是自然留给人类,让我们能了解生物及自身进化史的宝贵财富。尽管化石已经不存在生命特征,但它们却深藏生命起源及进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