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艺苑教坛 桃李芳菲——记著名国画家、教育家黄家泽

日期: 2012-10-11
浏览次数: 1819

作者:郑振强  文章转载:潮州日报


黄家泽  (1911—1985)


鹰击长空(国画)  黄家泽 作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著名绘画大师刘海粟题签的《黄家泽国画选集》。画家笔下的鸟虫家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高旷野逸,情趣动人。再看那些奇峰异木、幽谷悬泉,朝云暮霭,平江帆影,充满灵秀之气,显示了一种苍逸、氤氲之美。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又汲取了西洋画的长处,画面笔墨淋漓,章法各异,闪耀着作者灼灼逼人的艺术才华。

  这些作品的作者黄家泽,当年才二十多岁,已蜚声于画坛了。

  黄家泽,一九一一年出生于潮州市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喜爱美术,十岁即能临摹巨幅人物画。一九二七年,黄家泽考上了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一九二八年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潮汕的刘昌潮等曾同窗,都是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著名画家王个簃、诸乐三等的得意门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后来,他又应朋友之约,到泰国作短期逗留。时逢国内有些省份水灾严重。他画了“水灾难民图”等,在曼谷展出,义卖筹款救灾。不久,他回到省立韩山师范学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和艺术创作。这个时期是黄家泽国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风华正茂,思想活跃,艺事日进。一九三六年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名画家王一亭编印了他的第一辑画集,两年后,又为他出版了第二辑。名画家王个簃、谢公展、诸乐三等均有题词。期间,他多次举行个人画展,有的作品还入选全国美展。有一次,他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个人国画展,当时广州各报均予以报道评介。著名画家徐悲鸿大师为画展题词:“妙造自然”。上海名画家诸闻韵著文评曰:“黄兰竹笔力雄健,食古能化”。有一次,黄家泽在杭州写生时,荣幸地与徐悲鸿先生邂逅相唔,并合影留念。此后,多次书信往还,并得到徐悲鸿大师许多珍贵的国画示范小品相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黄家泽发端于师造化的感受,继而穷究师承,撷取诸家之长,旁及西画良规,以真切的感受,孜孜研求,锲而不舍地驰骋在艺坛上。

  黄家泽老师一生热爱教育和艺术事业,他从事美术教育达五十余年。尤为可贵的是他怀着爱国爱乡,兴学育才的强烈愿望,于一九三八年与潮州艺术界的知名老师王显诏、吴维科等多方集资,在潮州中山路湘园,创办了一所新型的艺术学校——潮州艺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艺术爱好者,也有一部分因参加进步活动遭到歧视,而转学来的学生。黄家泽兼任校长,专职教师有:后赴新加坡的著名画家陈文希、著名学者丘玉麟等。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艺校师生在校长黄家泽的带领下,绘制了大幅的抗日宣传画,举办抗日漫画展,还组织了歌咏队,走上街头,教唱抗日歌曲,号召民众抗日救国。而校园之中,更是歌声昂扬,情绪高涨。当时,潮州艺校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被迫疏散至乡下,甚至一度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抗日战争一胜利,黄家泽和师生师们即多处奔走,并通过书画义卖,演剧筹款,把艺校又继续办下去。当年,潮州艺校师生在校长黄家泽的带领下,并在韩山师范学校郑奕辉等进步教师的支持、配合下,用普通话演出曹禺的话剧《雷雨》,在潮州古城轰动一时,同时也筹到一笔办学的经费。在潮州艺校中,有一些以读书作掩护,暗中进行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黄家泽老师曾予多方掩护,要他们搬进艺校宿舍住宿,以免遭反动派的搜捕。在办校过程中,教学经费不足,教具缺乏,校舍残破。黄家泽老师毅然将其岳父在新加坡多年经商、辛苦挣来,准备要给他盖建新屋的一笔巨款,挪作学校经费。后来还将艺校改为普通中学,使之能容纳更多的学生。校名定为“义安中学”,仍设艺术班。同时,还相应充实师资,聘请当地名教师翟肇庄、章庸熙、郑奕辉等任教或兼课。在黄老师的倡导下,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还作了许多努力,如购置大批图书、物理、化学仪器和动物标本。此外还在学生中实行奖学金制度,奖励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则发放助学金,帮助他们继续求学。因而取得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称誉。在治学上,黄老师一贯严谨认真,谆谆善诱。他还注重实践,带领学生自己制作动物标本,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生。在黄老师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学校,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仍顽强地生存下去。

  一九四九年,潮州古城解放。不久,他将学校的一切财产登记造册,如数交给人民政府。他继续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从潮州艺校到义安中学,历时十多年,辛勤地耕耘在这块教坛艺苑的园地上。他栽花育苗,加肥加土,费尽心血,培育了不少的艺术人才。后来,许多人在不同领域都有建树,有的已蜚声中外画坛,如原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后旅居香港的著名画家袁耀锷,定居台湾、多次参加亚洲画展的画家黄植荣,还有曾任美国义州中学的女校长、画家翁奕璜等;此外还有不少在当地文化、教育界任职,他们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黄老师生前看到自己培育的桃李已芳菲远播,特别是当年捐款办学,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微薄贡献,内心总感到无限的欣慰。

  但是,正当他精力充沛,继续致力于艺术教学和在国画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之时,黄老师遭到了极“左”路线的摧残。他备尝艰辛,饱经磨难。十年浩劫中,他历尽沧桑,但仍不动摇在艺术上的不断进取的决心。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他仍以劣纸秃笔作画。一九七二年,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金山画苑”,吸收了一些学画青年,传授国画技法。他认真地制订教学计划,结合实际,对学生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后来,他还组织了潮州一些从事国画创作的作者,绘制一批国画作品,送到广州等地的大宾馆展销及出口,为国家争取外汇。对于登门求教的青少年,他总是有求必应,随到随教,常常废寝忘餐。无论学画青年的水平如何,他总是首先肯定他们习作中的优点,然后才评点指出其不足。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特别注重其基本功的训练。他在题画诗中,引用先人句:“要知书法通画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教育青年学生学画,要首先练好书法,再学画法。不少青少年,在他的帮助辅导下,技法提高得很快。后来不少人成了潮州市工艺行业中创作设计队伍的主力,取得了可喜成绩。黄老师还积极参加当地文化部门组织的国画创作活动。一九八○年,他被聘请为汕头画院首批画师(潮州仅他与曾宗寅二人)。一九八二年,他应邀参加汕头市元宵画会,有幸与老校长刘海粟欢聚,畅叙南北睽离五十载的师生情谊。这一年恰好是上海美专建校七十周年,他无限感慨,挥笔创作了《南国春满》一画,参加上海美专历届校友作品展览。黄老师的晚年,宾客盈门,索画者众。有的学生要到美国深造,请他作画送给美国老师、教授,也有东南亚华侨上门求画。有关侨联部门还把他的作品作为礼品馈赠给捐资兴建家乡建设的华侨。饶平县华侨中学等单位还聘请他为该校的美术顾问。晚年,他身居陋室,仍执笔不辍,无论汕头画院组织画师作品赴广州及香港宋城展出,还是本市的美展,甚至是陈列于西湖公园的“西湖画廊”,他都认真构思、一丝不苟地创作,有时还反复画几遍,请内行作比较、选择。他应邀为潮州市博物馆珍藏的清代《潮州古城图》补了残缺的部分。这幅古城图(高1.8米、宽4米)由四幅画面组成,作品宏伟壮丽,构思严密,刻画精致,潮城景物千姿百态,生动地再现了三山一水环绕的潮州古城的地理形态。但原画只剩三幅画面、缺了最后一幅画面。黄老师反复研究原作的山川、景物造型,琢磨笔墨用线等风格特点,然后才执笔补上第四幅。这一幅与前三幅涵接自然,墨色相和,整体风格一致,真是天衣无缝。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老师创作的国画《英雄颂》一画,被收进《潮汕国画家选集》,并被香港报刊转载。作品中的红棉神采飞扬,绰约多姿,显示了画家对时代新的感受。1983年所创作的《鹰击长空》,表现了一种奋发腾飞的精神。黄老师目睹祖国空前稳定、繁荣昌盛,虽沉疾缠身,仍存老骥奋蹄之志。他刻了一枚“自强不息”的印章以自勉。他晚年在笔记中写道:“杜甫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余年逾古稀,力争在写生中深入生活,坚持为“四化”服务。”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汕头地区文化部门为在极“左”路线中受到冲击的老画家恢复名誉,在《汕头日报》上特辟了“潮汕国画家介绍”专栏,以画家作品配文字简介形式,每周介绍一位知名老国画家。当时我受有关部门之托采访了黄家泽、陈修龄两位老师。期间与黄老师有过多次的接触,虽然当年报纸限于篇幅,未能详尽地介绍黄老师多采而又坎坷的艺术人生,但当年搜集到的不少原始素材为今天本文提供了一个基础。

  天妒英才。1985年6月11月,病魔却夺走了黄老师的生命。潮州艺苑痛悼失去一位老园丁,当年上海美专老校长刘海粟、著名画家谢海燕、陈大羽以及有关方面都发来唁电,深表哀悼。这样一位在三、四十年代就取得一定成就的画家,因长期身处逆境、精神受到压抑和肩负着沉重的生活担子,而未能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艺术财富;他积累的一些有价值的创作素材,也未能进一步整理升华,这不能不使人深感惋惜!黄家泽老师长期坚持在基层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的称颂和怀念。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2 - 30
来源:视频号唯一参加四次起义的中共高级将领,受处分后脱党,85岁在香港去世
2024 - 12 - 18
来源:视频号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
2024 - 12 - 16
来源:视频号他游历过七十多个国家,曾与爱因斯坦共饮咖啡,与溥仪一同观戏,甚至在网上刷短视频发弹幕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0月5日前言1966年冬,北京。雪花在寒冷的空气中漫天飞舞,这些或大或小的精灵,形状不同,下降的速度也不同,有些雪花好像特别眷恋风,很久才缓缓地落在地上。在一个小胡同里,有一对老人在门口踮着脚向着路口的方向望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急切,好像在等待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半个小时过后,妻子朱端绶对丈夫熊瑾玎说:“回去吧,周总理那么忙,一定是有事耽搁了,或者因事情拖住来不了了。”“不会的,总理一向言出必行,他答应来给我祝寿就一定会来,你回去把饭菜热热,我再等一会。”熊瑾玎老人望着路口的方向。晚上七点多,两个身影出现在了路口,熊瑾玎赶紧向屋里喊道:“端绶快出来,总理来了。”夫妻二人把周总理和他的卫士长迎进屋,周总理一边走一边说:“不好意思,因工作耽误了时间,让你们久等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是夫妻二人余生中经常回忆的场景:周总理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一起喝着花雕酒,一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