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日期: 2012-05-22
浏览次数: 1327

  李子诵(1912-2012)

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前香港《文汇报》社长李子诵逝世,享年百岁。八九学运时刊登“痛心疾首”社论,引起轰动;晚年坚持自己理念。 •毛莹

  李子诵小档案

  李子诵,原名李诵,广东顺德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六岁加入新闻业,投身报界近六十年。先后在《大公报》、《华侨日报》、广州《建国日报》等担任校对和编辑,一九五一年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八九年学运期间他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后被免职。曾任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间,与《文汇报》前任副总编辑程翔共同创办《当代》杂志,担任杂志副总编辑。

  香港《文汇报》前社长李子诵五月十一日于香港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去世,走完百年人生。李子诵和报社同仁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 “痛心疾首”四个大字。该社论随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该报驻北京记者刘锐绍赞扬李子诵“择善固执”,敬佩其知识分子的风骨。

  李子诵十六岁时父亲离世,他小学未毕业就加入广州新闻界,投身报界约六十年。李子诵先后在《大公报》闽南语版、韶关《建国日报》、广州《建国日报》、香港《华侨日报》及广州《联合报》任职。一九五一年起,李子诵于  《文汇报》任社长达三十八年。

李子诵最为人熟悉的,是他在八九年刊出“痛心疾首”的四字社论。跟随李子诵四十年的刘锐绍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然对李子诵的文人风骨和勇气感到敬佩。那时刘锐绍正好在北京。“在社论刊登之前,李社长请同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报社要刊登这个社论,还叫我要小心。”

  刘锐绍回到香港以后,李子诵对他说,就整个局势而言,官方的处理方法只会让局势变得更紧张。李子诵和同事认为报社应该有一点表示,既表示对当时局势的担忧,也要表示出愤慨和反对。李子诵和报社领导曾一起讨论,提出两个刊登社论的方案,一个是“痛心疾首”,一个是“夫复何言”。《文汇报》有报道纪律,刊发前得送新华社请示。当时新华社的副社长张浚生主管宣传,他那时也为时局所动,真情流露。刘锐绍后来听李子诵和报社一些前辈说,张浚生觉得“夫复何言”可以表达大家的无奈感,但不如“痛心疾首”那样悲壮感慨。张最后敲定用“痛心疾首”,但后来否认这一事实,并指出报社送交这两个方案时,他是坚决反对的。“痛心疾首”的社论刊登后引起轰动,促使《文汇报》成为当时颇具号召力的左派报纸。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一页。

  后来李子诵被停职,他离开工作了三十八年的《文汇报》,当时和他一起离开的同事有四十人。之后他与《文汇报》的前副总程翔创办《当代》杂志。

  当年社论“开天窗”的具体内情又被外界关注,《文汇报》前副总编辑曾敏之表示当年天窗社论“痛心疾首”的主意是他提出的,为此程翔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驳斥曾敏之,为李子诵辩解。当年的很多参与者现已不愿再提此事,刘锐绍说:“我们很难去具体了解当时的每一个环节,但当时决定要开天窗,李社长和总编辑金尧如是主要推动人,当然也包括曾敏之。但关键是当时李社长知道,刊登这个社论后,一定会引起官方的反弹,也会有很大压力。后来他和金尧如商量后决定由他们二人全力承担这个责任,以及事后带来的压力和风险。他的善意是保护其他领导人员,从而保存他们继续留在香港的机会。”

  刘锐绍于一九七二年进入《文汇报》,跟随李子诵至今已四十年。他感言李子诵的言传身教给他很大启示。刘锐绍说李子诵长期以来坚持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报格。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有人说要与中央一致,请李子诵改名字,因李的名字好似要向孔夫子学习。但李子诵却教导晚辈要分清楚孔子学说的好与坏,不要盲从。改革开放以前,《文汇报》的采访都是从基层生活开始,改革开放后,李子诵和金尧如在《文汇报》搞经营改革,开设驻英美等国办事处。一贯以来,李子诵依然敢于表达意见。李子诵有一句话说:“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有善必扬,有恶不隐”,他向来好言相劝,理性争取。刘锐绍评价:“李社长起到的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整个中国的融合发展是很有用的。不一定什么事都要通过暴力手段达成,大家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中联办每年向他拜年

  据刘锐绍透露,李子诵虽已离开《文汇报》,但中联办每年都会派人员给他拜年。而李子诵晚年仍坚持自己的原则,程翔日前接受香港《明报》访问时说,九十年代北京曾派人求见李子诵,但遭到李拒绝。李子诵半年前住进医院,入院前他仍然坚持剪报,恪尽职守,不改报人本色。

                             文章出自2012/5/27《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9月10日1936年的西安事变,震惊了国内外,当时“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威逼驻扎在陕北的东北军,与陕甘宁根据地的红军开战。而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自从九一八事变后,离开了土生土长的东北,都对日寇怀着刻骨仇恨,无时无刻不想着杀回老家,和日本鬼子决一死战。在这样的情绪下,东北军自然不愿同室操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工具,而蒋介石还专门飞抵西安,逼迫东北军向红军下手。张学良不愿听从,屡次向蒋介石进谏未果,最终,被逼上梁上的张学良,和同样被蒋介石逼迫剿共的陕西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了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而当时一马当先,率部活捉蒋介石的,正是深受张学良信任的东北军青年将领孙铭九,他在活捉蒋介石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际遇,解放后,他最终又身归何处?东北军少壮派代表孙铭九是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代表,他与应德田、苗剑秋一起,被称为东北军“三剑客”,也是张学良一手提拔的亲信。孙铭九在...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7月7日1948年4月,薄一波同志作为刘少奇同志的助手,任华北局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图为1949年9月,薄一波作为华北解放区的首席代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已逝世的中共元老薄一波,在1988到1993年间写了近八十万字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由于薄一波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和亲身经历,这部“将个人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是研究1949年中共建政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期间的中国历史比较有价值的著作。其中关于周恩来和毛泽东关系的多次记载显示,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对周恩来的不满,不仅出言相讥,甚至两度剥夺他的总理权力,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也曾态度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泽东。只管外交,一度大权不如高岗据薄一波的回顾,周恩来虽然在中共建政后一直是中国的大管家,但他的总理职务并不是坐得很稳当的。1952年8月,各...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这是日本禁止向全世界公开的照片,致敬英雄孙景浩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远征军女兵刘桂英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