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日期: 2012-05-22
浏览次数: 1333

  李子诵(1912-2012)

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前香港《文汇报》社长李子诵逝世,享年百岁。八九学运时刊登“痛心疾首”社论,引起轰动;晚年坚持自己理念。 •毛莹

  李子诵小档案

  李子诵,原名李诵,广东顺德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六岁加入新闻业,投身报界近六十年。先后在《大公报》、《华侨日报》、广州《建国日报》等担任校对和编辑,一九五一年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八九年学运期间他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后被免职。曾任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间,与《文汇报》前任副总编辑程翔共同创办《当代》杂志,担任杂志副总编辑。

  香港《文汇报》前社长李子诵五月十一日于香港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去世,走完百年人生。李子诵和报社同仁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 “痛心疾首”四个大字。该社论随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该报驻北京记者刘锐绍赞扬李子诵“择善固执”,敬佩其知识分子的风骨。

  李子诵十六岁时父亲离世,他小学未毕业就加入广州新闻界,投身报界约六十年。李子诵先后在《大公报》闽南语版、韶关《建国日报》、广州《建国日报》、香港《华侨日报》及广州《联合报》任职。一九五一年起,李子诵于  《文汇报》任社长达三十八年。

李子诵最为人熟悉的,是他在八九年刊出“痛心疾首”的四字社论。跟随李子诵四十年的刘锐绍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然对李子诵的文人风骨和勇气感到敬佩。那时刘锐绍正好在北京。“在社论刊登之前,李社长请同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报社要刊登这个社论,还叫我要小心。”

  刘锐绍回到香港以后,李子诵对他说,就整个局势而言,官方的处理方法只会让局势变得更紧张。李子诵和同事认为报社应该有一点表示,既表示对当时局势的担忧,也要表示出愤慨和反对。李子诵和报社领导曾一起讨论,提出两个刊登社论的方案,一个是“痛心疾首”,一个是“夫复何言”。《文汇报》有报道纪律,刊发前得送新华社请示。当时新华社的副社长张浚生主管宣传,他那时也为时局所动,真情流露。刘锐绍后来听李子诵和报社一些前辈说,张浚生觉得“夫复何言”可以表达大家的无奈感,但不如“痛心疾首”那样悲壮感慨。张最后敲定用“痛心疾首”,但后来否认这一事实,并指出报社送交这两个方案时,他是坚决反对的。“痛心疾首”的社论刊登后引起轰动,促使《文汇报》成为当时颇具号召力的左派报纸。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一页。

  后来李子诵被停职,他离开工作了三十八年的《文汇报》,当时和他一起离开的同事有四十人。之后他与《文汇报》的前副总程翔创办《当代》杂志。

  当年社论“开天窗”的具体内情又被外界关注,《文汇报》前副总编辑曾敏之表示当年天窗社论“痛心疾首”的主意是他提出的,为此程翔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驳斥曾敏之,为李子诵辩解。当年的很多参与者现已不愿再提此事,刘锐绍说:“我们很难去具体了解当时的每一个环节,但当时决定要开天窗,李社长和总编辑金尧如是主要推动人,当然也包括曾敏之。但关键是当时李社长知道,刊登这个社论后,一定会引起官方的反弹,也会有很大压力。后来他和金尧如商量后决定由他们二人全力承担这个责任,以及事后带来的压力和风险。他的善意是保护其他领导人员,从而保存他们继续留在香港的机会。”

  刘锐绍于一九七二年进入《文汇报》,跟随李子诵至今已四十年。他感言李子诵的言传身教给他很大启示。刘锐绍说李子诵长期以来坚持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报格。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有人说要与中央一致,请李子诵改名字,因李的名字好似要向孔夫子学习。但李子诵却教导晚辈要分清楚孔子学说的好与坏,不要盲从。改革开放以前,《文汇报》的采访都是从基层生活开始,改革开放后,李子诵和金尧如在《文汇报》搞经营改革,开设驻英美等国办事处。一贯以来,李子诵依然敢于表达意见。李子诵有一句话说:“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有善必扬,有恶不隐”,他向来好言相劝,理性争取。刘锐绍评价:“李社长起到的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整个中国的融合发展是很有用的。不一定什么事都要通过暴力手段达成,大家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中联办每年向他拜年

  据刘锐绍透露,李子诵虽已离开《文汇报》,但中联办每年都会派人员给他拜年。而李子诵晚年仍坚持自己的原则,程翔日前接受香港《明报》访问时说,九十年代北京曾派人求见李子诵,但遭到李拒绝。李子诵半年前住进医院,入院前他仍然坚持剪报,恪尽职守,不改报人本色。

                             文章出自2012/5/27《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