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西方嘲笑中国没信仰,到今天才恍然大悟:中国人信仰才是最伟大的

日期: 2019-09-17
浏览次数: 15

来源:《凤凰新闻》20190908

近代因为清王朝的衰弱,整个古老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任意欺凌的对象,当时的中国那是积贫积弱,在备受外部入侵的同时,内部还四分五裂,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所以当时西方给了我国一个羞辱性的名字,叫做“东亚病夫”。而当时西方总结我国失败的原因,最关键的就是信仰。西方一直嘲笑我国没有信仰,但是直到今天,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的信仰才是世界最伟大的,甩了世界几十条街。

西方人近代研究我国五千年历史,认为中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没有信仰。而西方认为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无所畏惧,而且也无法团结起来,才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内乱和衰弱。西方就是因为有了信仰,在基督教指引下,团结一致的对外入侵,获取财富,才有了西方近代的强大。

而且认为中国人信仰儒学,道家,法家等都不是信仰,只是一个个处事的原则和文化的原则而已。而唯一称得上信仰的只有佛教,而佛教在近代中国也是很微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加没有严密的信仰约束。很多还只是初一十五去寺庙上香,而且遇到灾难或者祈求愿望时才会想起佛教,所以西方认为这也不是信仰。

西方从近代开始,一直在嘲笑我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为此甚至还断定我国难以发展。但是,直到今天,西方人看到我国短短几十年,在一贫如洗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表现出极大的团结和凝聚力,并且极其的高效,使得整个国家面貌和建设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工业从无到有,到世界工厂,以及中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无论军事,科技,还有很多领域开始赶超并领先世界。用几十年完成西方几百年才完成的创举的的时候,西方才开始意识到,中国并不是没有信仰,反而信仰世界最为的伟大。因为中国的信仰并不是宗教,并不是神灵,而是自己,也就是自己的祖先。信仰宗教其实还是一种虚无,而中国人信仰祖宗,却实实在在的带来了三大好处。

第一,信仰祖宗带来了团结。

中国人都讲究香火永传,为的是对得起祖宗,而中国人的祖宗,大家都承认那是炎黄。所以有了这个信仰,中国人永远都会是一家人,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四分五裂,越分越小。所以正是因为对于祖宗的信仰,我国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不断团结,分久必合,保持强大。而每一次的强大,都是因为再一次的团结。

第二,带来了智慧。

世界只有中国人做到了五千年历史的延续,而这个最为关键的也是信仰祖宗所带来的。因为中国的文明,通过祖宗一代一代的传递到下一代,使得中国人可以不断在祖宗的基础上,继承祖宗已经获得的智慧基础上,继续升华和发展,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永葆活力。这使得中国人拥有世界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传承,这也是中国人最具创造力的基础。

第三,信仰祖宗带来了不断复兴的力量。

中国人一直以不辱没祖宗为最基础的原则,都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无论何时,都会为祖宗的成就感到骄傲,并且随时要恢复祖宗的荣光。而近代中国衰弱后,立刻就在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复兴的种子,希望恢复祖宗的伟大。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为国家的独立和强大而奋斗,而且在这种信念下,中国人永远会以国家利益为上,不因为私利损害国家利益。这样往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很多在西方不可能实现的工程和速度,在中国人面前都是小儿科。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我国40年迅速的强大和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复兴。而现在西方深陷个人主义和分裂主义,而且整个信仰非常脆弱,无法凝聚力量,在发展上无法跟我国相比。所以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的信仰才是最伟大的。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