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190924
他是中国香港的亿万富豪,
更是富豪圈里出名的最“吝啬”的人,
坐拥十几个亿,
却将一双鞋穿了十年。
他也是中国最低调的人,
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天文学家用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可他的故事却从未被媒体报道过。
当他的人生画上句点,
但他,
却为我们留下一笔“巨额财富”!
他,就是田家炳。
1919年11月20日,
他生于广东大埔一个书香世家,
自小他就勤奋好学,
心怀一个读书成才的大志向。
然而16岁那年,
一个重大打击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
刚读初二的他还来不及悲伤,
就只能忍痛辍学,
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他还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
在同龄人依赖父母的时候,
他就以稚嫩的肩膀,
坚强撑起全家人的希望!
17岁时,他孤身跑到越南办公司,
短短两年,
他就成为了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
1937年,受中日战争影响,
他失去了产业,辗转印尼谋生,
直到二战结束后,
26岁的他重新创业,
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
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
1950年代中摄于印尼耶加达田寓的家庭。田家炳(后排左四)、周氏(后排左五)、房氏(后排左二),正中央为母亲房太夫人。
1958年,他把事业转移到香港,
先后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厂,
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
之后他又向房地产进军,
成立新安企业公司,
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
历经20多年的辛勤耕耘,
到了1980年,
他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
但当时处在事业最巅峰的他,
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
他将企业交给了下一代经营,
然后将自己的重心,
全部转移到慈善事业上。
这个决定,令田家从生意上,
离其他香港大富豪的地位越来越远,
但在慈善事业上,
他几十年如一日,
做出了超越无数人的贡献!
他说:“当初没能继续学业,
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我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
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
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
人们的素质都很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发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
我深深体会到,
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
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
而13亿人口,
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
怎么能把这个“包袱 ”变成财富?
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中国希望在教育!”
于是,在1982年,
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
这是他全部财富的80%!
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
他说:
“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
他给几个儿子立下规定,
必须将田家工厂利润10%用于公益。
此后,
他全身心投入对教育事业的捐助中,
在香港,他捐赠了,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
累计数十个项目。
1984年,他还为,
中国台湾捐出新台币五千万元,
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
并在海外3所大学设立奖学金,
资助华人学生。
1990年后,他又将资助重心,
几乎全都转移到大陆贫困山区教育,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说他傻,
因为他的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
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
明明完全可以在香港资助办学,
为什么要跑去大陆捐助?
他说道:“内地基础教育极需发展,
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
同是100万元捐款,如果用在内地,
其发挥的成效,
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
因此基金会 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
我不计较税务得失,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
看到那么多的孩子,
能因此而有书可读,
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
几乎遍及了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上海市田家炳中学)
(广东省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西安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阳江市田家炳中学)
(肇庆市田家炳中学)
(兴宁市田家炳中学)
他不仅大力捐助内地办学,
甚至为了慈善,
他连自己的房子都要卖掉!
2001年受香港“金融风暴” 的影响,
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
他手上能周转的资金也少了很多,
完全支撑不起已经谈好的捐款。
但他果断决定把自己,
居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
这一次连子女们都不同意他的做法,
可他说:“我已经答应了别人的申请,
有了承诺就要做到。”
“你们都成家立业了,
我和你们的母亲,
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
而且,
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20间学校,
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
就这样,他与太太搬去住出租屋,
拿着卖房的5600万港元,
资助了内地20间学校。
(卖掉别墅以后,他在香港租住的简陋的家。)
而每建一所学校,
他都要亲自去给学生“打气”,
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
因为他捐赠的目的是育人,
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
他有时会对老师说:
“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
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
我还要感谢你们,
我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
而是学校办不好!”
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他对自己对家人“吝啬”的“可怕”。
他无论出差去哪里,
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
都用自己带的肥皂;
儿女婚嫁一切从简,
自己过80岁大寿也不摆酒,
绝对不搞铺张浪费;
他从来不购置专车,
每天坐地铁上班,
一个月花不超过3000块,
最大的支出就是房租;
他一双鞋穿了10年,
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
因款式太过老旧不便示人,
只好一直装在口袋里。
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
从不喝饮料,
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
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
就能省下七百万个罐。
他说:“在我爸爸妈妈的治家格言里,
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
我是农村出来的,
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
很容易体会到每一样东西,
都是一种社会物资,都来之不易,
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
花钱多的时候,物品浪费的时候,
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有人说:“这样做,
省下的也只是一些小钱而已,
有什么用?”
但他把这些“小钱”,
全都用在了对的地方,
为教育、为民族、为国家!
积少成多,滴水成河!
这一条支持教育的慈善之路,
他一走就是30年,赢得广泛赞誉,
他被誉为是“中国百校之父”。
在中国香港,他还获得了:
“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
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
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在大陆,
他被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
院士头衔,聘为荣誉教授。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这是中国第5个,
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他激动地说:
“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
却用上了我的名字,
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然而,他的善举遍及全国各地,
可他本人的曝光率却低到无人知晓,
媒体上,
从未出现过一篇对他正式的专访。
因为他实在太低调了,
他说:“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
用不着大张旗鼓吧。”
甚至一开始,
他根本无意用自己名字命名捐助学校,
在学校的坚持下,才将他捐助的学校,
改名叫“田家炳学校”。
然而,将捐助学校冠以他的名字,
同时也引来很多议论诋毁,
他坦坦荡荡的说:
“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
这当然不影响,
我对教育继续贡献自己的绵力,
反而会激励我做的更多,更尽力,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
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
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
反而会丑化田家炳,
家长就会讲,
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
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
他不仅以此激励自己,
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
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
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
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如今,
田家炳基金会依然在以教育为主,
推进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可是,身为开创者和推动者的他,
却在去年,2018年7月10日,
安详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9岁。
这个中国最“吝啬”的老人走了,
可他却为我们留下一笔“巨额财富”!
迄今为止,
他在全中国范围内累计捐助:
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
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
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田家炳基金会命名项目/受惠机构名单部分摘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尽管他因财力有限,
并不是捐钱最多的那一位,
但是他却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
都用于中国教育慈善事业的那一位,
这在全中国,只此一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今天他默默的离开了我们,
但他慷慨奉献,无私捐助,
必将惠泽中华,永留青史!
他高尚人格,淳朴心灵,
必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
香港有热血,名作田家炳!
心底永无私,中华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