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黄金岁月里的老顽童——记陈明銶老师的二三事

日期: 2018-11-17
浏览次数: 238

来源:《明报》2018年11月16日

文/叶健民

        陈明銶老师走了。走得很匆忙,没有跟任何人说再见。

        我不是陈老师的学生,但他偶尔会对人说我是他的弟子。这大概因为他与我的硕士论文老师卜约翰教授(John Burns)相熟,所以也爱屋及乌勉为其难算我是半个学生。当年香港大学的教席被英联邦国家的大学训练出来的教授垄断,他们两人出身美国名牌大学,一个哥伦比亚,一个史丹福,绝对是稀有品种,所以也特别投契。我也因此偶尔有机会在饭局陪吃陪喝,与陈老师开始拉上半点关系。

        但有机会认真认识这位前辈,还是因为在学生会工作的缘故。1985年我在港大学生会担任外务副会长一职,那也是王赓武教授来港大出任校长的时候。王校长在星、马工作的一段时间,曾有整顿当地大学学生会的往绩,所以对他,我们起初还是有点戒心,一直盘算如何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学生会不是好欺负的。我们原本的构想,应只是一些儿儿嬉嬉的意见书,又或者行礼如仪的例牌示威动作。

        但陈老师的参与,却令整件事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文灼非和袁耀清都是文学院学生,所以不时有机会求教陈老师如何部署去应付快将上任的校长。那段日子,时时刻刻可以在学生会总部见到陈老师身影。

        他当年身形庞大声如洪钟,总是人未到声先到,在办公室门外已会大叫「阿清响边?非哥做乜仲唔出来?」场面很有电影感,人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气场。老师的建议,却把整个计划提升为一个校务发展的重要讨论过程。在他的指导下,文、袁两人写出了厚厚的《新校长报告书》,详细提出学生会对校政参与、学生权益以至大学未来的种种期盼和要求。而这份文件,也成为了我们日后与王校长理性讨论的重要基础。

        但陈老师绝对不是那种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的教授。在他旁边经常有一班慕名而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但每一个都有曾经被他骂个狗血淋头面无人色的痛苦时刻。这些同学后来不少到海外深造,在申请学位、奖学金以至毕业后找寻教席碰上困难时,陈老师又总是愿意四出奔走尽力帮忙。这种种恶形恶相的背后,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全情投入,说到底还是一份关心和重视。

        勿被个人得失盖过对群体的关爱

        这种心情,同样也见于他对港大的爱惜。他确实对自己的际遇感到愤愤不平,也总爱在大庭广众高声讥讽奚落大学高层。他最爱的一招,是在午饭时间挤得满满的升降机内发表伟论,指名道姓说这个那个要员与自己这个「低级讲师」开战。但在学生会的日子中,我从侧面看出他对大学始终爱护有加,还是努力透过我们这帮学生苦口婆心地去对校方提出大学改革之道。不要被个人得失感受盖过了对自己所珍惜的群体的关爱,是陈老师给我上的重要一课。

        但陈老师也是一个很孩子气的人,有时候也确实令人有点烦。2005年的时候,我已经回到城市大学工作。当年我组织了一个关于六七暴动的小型研讨会,但由于经费有限,只能邀请对这方面曾发表过文章的专家学者出席。但陈老师不知从哪里听到这个消息,开始不断从美国打长途电话给我,质问为何还未收到邀请。当时我心中有鬼,因为由始至终没有打算请他回来,自然不敢回电。

        过了几天,我到澳门参加一场学术活动时,有一位刚相识的朋友煞有介事地走过来跟我说:「你就是叶健民?陈明銶教授说你竟然斗胆没有邀请他到你的研讨会……」我惊魂未定,自然更不想给陈老师找到。有趣的是,他最后给了我一段电话留言,说他刚接受了加拿大政府要员邀请,要到多伦多作访问,所以没有时间应酬我,叫我不要再找他……自此以后,我一直「畏罪潜逃」,一段时间努力回避陈老师的视线。但孩子性格的好处,就是容易生气但又不太「记仇」。年多以后,陈老师又回到香港主动再找我谈合作事宜。

        以知识为信念开山辟石

        陈老师就是这种大情大性的老顽童,永远信心满满口若悬河,对看不过眼的场面绝不留情左右开弓,但对关心的人和事又会全程投入倾力支持。他为人棱角显现,忠于自己却又关心社会,一生以知识为信念开山辟石,义无反顾。

        大学教授,本来就应是这模样。陈老师身处的年代是高等教育的黄金岁月,那时候教授们不需要如今天学院中人般整天要盲目追求「影响因子」竞逐排名,可以有很多空间去追求学问贡献社会。但当年很多老师只会尽情享乐但求快活,整天在高级教职员休息室流连,打打桌球喝喝红酒,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过一天。

        这种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老师,比比皆是。但陈老师由始至终对自己、对学术、对身边的人有所要求,从不松懈。就是后来回到美国过着半退休生活,他还是愿意为自己关心的香港研究四出奔走马不停蹄。直到最后一刻……

        老师教诲终生受用

        陈老师性格急躁,时间永不够用,走路总是连走带跑,说话也是连珠炮发,绝无冷场。他以这种匆忙方式离世,对他来说大概就是最恰当的离场办法。陈老师或许会认为自己壮志未酬,还有很多工作未有完成。但他也许不知道他一生对历史研究的执着和对学术的投入,早已影响了不少后学。他坚持以知识介入社会的步伐,也成就了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我无缘成为他的弟子,但老师这些教诲,终生受用。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9月10日1936年的西安事变,震惊了国内外,当时“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威逼驻扎在陕北的东北军,与陕甘宁根据地的红军开战。而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自从九一八事变后,离开了土生土长的东北,都对日寇怀着刻骨仇恨,无时无刻不想着杀回老家,和日本鬼子决一死战。在这样的情绪下,东北军自然不愿同室操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工具,而蒋介石还专门飞抵西安,逼迫东北军向红军下手。张学良不愿听从,屡次向蒋介石进谏未果,最终,被逼上梁上的张学良,和同样被蒋介石逼迫剿共的陕西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了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而当时一马当先,率部活捉蒋介石的,正是深受张学良信任的东北军青年将领孙铭九,他在活捉蒋介石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际遇,解放后,他最终又身归何处?东北军少壮派代表孙铭九是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代表,他与应德田、苗剑秋一起,被称为东北军“三剑客”,也是张学良一手提拔的亲信。孙铭九在...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7月7日1948年4月,薄一波同志作为刘少奇同志的助手,任华北局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图为1949年9月,薄一波作为华北解放区的首席代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已逝世的中共元老薄一波,在1988到1993年间写了近八十万字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由于薄一波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和亲身经历,这部“将个人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是研究1949年中共建政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期间的中国历史比较有价值的著作。其中关于周恩来和毛泽东关系的多次记载显示,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对周恩来的不满,不仅出言相讥,甚至两度剥夺他的总理权力,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也曾态度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泽东。只管外交,一度大权不如高岗据薄一波的回顾,周恩来虽然在中共建政后一直是中国的大管家,但他的总理职务并不是坐得很稳当的。1952年8月,各...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这是日本禁止向全世界公开的照片,致敬英雄孙景浩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远征军女兵刘桂英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