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3月
文/ 施纯志
佛陀的“众生平等观”,不仅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深刻剖析,更体现了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给在不平等社会里受苦受难的人道众生,带来了抚慰和希望。
有人说:“人类生而不平等。”这个道理,似乎不证自明,无从反驳;一部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平等的历史。但佛教欲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不仅人与人平等的,而且人类与一切动物也是平等的。那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究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呢?
站在世间法的立场来看,每个人自从呱呱坠地,便来到处处不平等的世界----性别不平等、身体不平等、智力不平等,以至家庭、财富、阶层、阶级、种族,乃至国族的不平等。所以,有人主张,父母和老师应该及早把这一冷酷的现实,告诉子女和学生,让孩子从小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免因为相信“人人平等”的美丽谎言,而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经济不平等每况愈下
近代以来,人类在政治和法律上的不平等,看上去好像有所改善;但作为一切不平等根源的经济不平等,欲依然如故,甚至每况愈下。世界不平等研究机构(World Inequality Lab)2017年12月中旬发布的《世界不平等报告2018》表明,1980年至2016年,几乎全球所有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都以不同的速度在拉大;全球最富裕0.1%人口(约700万人)增加的财富,相当于最贫穷50%人口(约38亿人)增加的财富总和。
这份报告发现,美国、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情形尤为严重。在美国,最富1%人口拥有全国39%的财富。报告称,除非全球采取协调的政治行动,否则差距将继续扩大;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的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份额,可能从现在的近20%,上升到2050年的24%以上;而全球最贫穷的50%人口的收入所占份额,将从10%降到不足9%。
香港的经济不平等,更甚于美国。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17年6月公布的《主题性报告:香港的住房收入分布》,2016年香港的坚尼系数为0.539,创下45年新高,超过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和三藩市等美国主要城市。以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计算,2016年,全港250万个家庭中,最贫穷的10%住房,月入仅2560港元,最富贵的10%住户则超过11.2万港元,相差首次超过10万元;二者之差距,由10年前33.8倍,扩大至近44倍。瑞士信贷集团《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也显示,香港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港总财富的52.6%。
正是对不平等的强烈不满,成了人类追求平等的最大动力。两千多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一直在追寻“平等”的理想国。从孔夫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从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英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无不表达了对“平等”的向往。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大多高举“等贵贱,均贫富”的旗帜,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国,从来不曾在地球上出现过。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当人类还处在自然状态时,曾是人人平等;但进入社会状态、出现私有财产之后,平等就消失了。依照卢俊的理论,不平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想要恢复人人平等,除非放弃文明,返回原始的自然状态;而这是绝不可能的,就像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历史上,也曾有一些富于理想的政权,声称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国家,结果皆事与愿违,反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动物农庄》(Animal Farm)所言“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既然“生而不平等”是人类的宿命,“人人平等”是难圆的美梦,佛教欲断言“众生平等”,岂非无视现实,痴人说梦?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质疑佛教的平等观,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佛言泯差别,不知其于道德界善恶问题如何处之?”(见《毛泽东早期文稿》)其实,佛教作出“众生平等”的判断,其着眼点与世俗视角迥然不同。从世俗视角来看,人世间到处充满不平等的现象。但佛陀别具法眼,他穿透世间不平等的万象,发现众生的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众生生命本质上平等
其一,有受皆苦。佛教把众生分为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路,是谓“六道”;又把众生居住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是谓“三界”。佛教认为,所有众生,都在“三界六道”之间,承受阒无休无止的生死轮回之苦,是谓“六道轮回”。在“三界六道”众生当中,居住在“欲界”的人道众生、也就是人类,所受痛苦最多最深----有受皆苦。原始佛典《中阿含经》,把人类所受之苦分为八大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些痛苦,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也有感情的,人人有份,个个难免,上至高官富豪,下至市井小民,无一例外;秦始皇和汉武帝,也为“生命有限,长生无由”而烦恼不已。有人无法理解佛教的这种苦乐观,反问:“人生不也有许多快乐吗?”连佛陀的弟子阿难,也一度感到困惑。《杂阿含经》记载,有一次,阿难问佛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陀答道:“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佛陀并不否认人也有快乐或者不苦不乐的感受,但他认为,这些感受是表层现象,痛苦才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因为“诸行无常”,一切世间现象,都是刹那生、刹那减,变异无常,而人类欲执着于“常”,只有徒增痛苦。比如说,有生必有死,人欲畏惧死亡,企求长生,自然要陷入“求不得苦”。
其二,业报平等。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七条规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这些都是人类的崇高理想,但只是“应然”,而非“实然”。而佛教所揭示的“因果业报人人平等”,则是从现实人生中提炼出来的律则。佛陀发现,每个人的一切思想、言语和行作,都会带来相应的业报,丝毫不爽。《大般涅般经.遗教品第一》说:“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而且一切业报都是自作自受,他人不能替代。《佛般泥洹经》卷上说:“所作好恶,身自当之;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人人都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业报对任何人皆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虽说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的时间差,但正如《大宝积经》所言:“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过时,果报还自受。”
其三,人格平等。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成佛的潜能和资格。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成佛秉性,叫做“佛性”。《大般涅般经》卷第二十五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在佛陀心目中,众生都是佛子。只不过大多数人的佛性,都被无明烦恼所覆盖,未能显现出来;因此,现实生活中,能够修炼成佛的,并不多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疑智则得现前。”如何去除“妄想颠倒执着”,让佛性显现?禅宗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悟”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不悟,即佛是众;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只要一念开悟,即使是屠夫,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陀的“众生平等观”,不仅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深刻剖析,更体现了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给在不平等社会里受苦受难的人道众生,带来了抚慰和希望。有人指责说,佛教的平等观,是一种精神鸦片,令民众安于不平等的现状,丧失追求平等的动力,并且沦为统治者欺骗和压制民众的工具。这是对佛法的莫大误解。提出“众生平等”,正是佛法对人类不平等的抗议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