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圆满美学博特罗

日期: 2015-12-15
浏览次数: 1474

来源:《信报》2015年11月14日/15日

  拉丁美洲政局结构多变,使得该地区的人民经常无法产生明确的国家认同意识,结果他们转而藉由文学与艺术追求真实认同。

  北美洲人一直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拉丁美洲,把拉丁美洲现代主义称为魔幻艺术,而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是其中之一。

  博特罗是少数在欧洲、美洲、中国、日本、新加波等各国首都,都举办过展览的哥伦比亚艺术家。几乎所有世界著名博物馆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展出过他的作品。

  1932年,博特罗出生于哥伦比亚麦德林市。麦德林充满诗情画意,博特罗在瑰丽多姿的风景中寻求创作主题,使他的画面丰富而美丽,激起他无限的创作欲和强烈的想象力,成为他一生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

  病态膨胀

  博特罗年幼时期极少接触当时欧洲或北美洲的近代美术,以一个半封闭的拉丁美洲环境,承袭西班牙殖民的文化影响,早期画作题材多数描绘斗牛竞技场、马匹等生活所见。

  1952年,20岁的博特罗获得哥伦比亚沙龙展第二赏及奖金,开始前往欧洲,旅行开拓了其绘画基础,游走各国间并学习临摹以及接受正式美术教育。

  博特罗笔下的物象永远圆润丰满,他二次创作的《蒙娜丽莎12岁》里,圆胖可爱的蒙娜丽莎多了俏皮,少了神秘,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曾说,肥胖圆滚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展现,他画的不是胖子,是欲望,是过分夸张和膨胀后的欲望,是超过了自身负荷、城市负荷、世界承受极限的病态膨胀。

  所以,观赏博特罗的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在某些题材往往运用大小对比藉而达到讽谕目的。而在这些经膨胀、扩张之后的任务反映出博特罗以笔下任务对抗拉丁美洲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像许多艺术奇才,他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欧洲学成回国,大家对他“肥胖”的表现手法极为冷淡。但他热情不减,不断潜心创作。

  1957年,他在美国华盛顿举办首次个展,展览第一天,所有作品就被订购一空,从此这位驰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艺术家声名鹊起,人气不断攀升。

  除了签名式的圆润,他作品也表现出浓烈色彩,充满热情,题材也百变。到了1970年代,博特罗更进一步将变形夸张的比例应用到雕塑上,铸就了一系列巨型作品,主题涵盖马、鸟、猫、狗、名人、儿童等,雕塑艺术的特有本质,让博特罗得以尽情发挥其空闲造型的理念。

  博特罗早年在哥伦比亚长大,对马和牛有很深的感情。父亲骑马上班的情景一直是他美好的童年回忆,不幸丧父后,博特罗曾就读斗牛学校,学习成为一位斗牛士。

  他的Man on Horse线条圆润,同时又端庄静谧,散发着高贵的力量,博特罗摒弃了惯用的叙事手法,打破了马上英雄这种充满戏剧性的形象,以简洁的线条呈现源自力量的永恒普世美。

 

费尔南多·博特罗《蒙娜丽莎12岁》

 

 

费尔南多·博特罗Man on Horse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6
文/陶斯亮好像与胡德华自然而然就相识了,算起来也有四十年了。德平和我同在延安出生,父母又相邻而居,似乎天生就是朋友,所以总认为德华是小弟辈,难免拿捏出一种大姐的劲儿来。德华却也从没介意,真是把我当大姐看待,至今他叫“亮亮姐姐”时的音容笑貌犹在耳边。对德华离去这一事实,我两天都没缓过神儿来。今天,终于可以收拾起心情,缅怀德华老弟了!虽然与德平年龄和经历更相似,实际跟德华的接触却更多。早时见德华多半是当双方老人的陪护。母亲在世的时候,每次李昭阿姨来看望母亲,总是德华和洪小平陪伴。德华看上去朴素、谦和、热情,很符合“耀邦儿子”这一身份。而漂亮的小平,那两条乌黑的大长辫子特别扎眼。后来我们自然而然就相熟了。为了他的环保技术他找过我,但我找他的次数更多,多半是为了请他参加我的公益活动。此图系陶斯亮同志提供的照片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来都没有拒绝过,不论是在北京市内还是到贫困地区,他和小平都积极参与,对我...
2025 - 04 - 15
来源:视频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温台海抗日记忆一死不难 救台湾难——丘逢甲
2025 - 04 - 14
来源:视频号他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派诗人之一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