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2014年1月16日《信报》
徐庆平,自从父亲去世后,他每逢马年就特别忙碌。
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徐悲鸿,其所绘画的骏马图,今年将出现于香港商场的利是封、某机构的宣传短片。
“今年真的特别忙碌,他画的骏马,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的符号。中央电视台的马年节目,也解读他笔下的马。”徐庆平说,单是有关马的活动,今年在中港两地已有十多场。
徐悲鸿遗下的画作,在拍卖史上屡创高价,国画《九州无事乐耕耘》两年前以逾2亿元成交;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也创下7000万元高价。
然而,徐庆平说,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所有画作全数捐给国家,一张画也没有留给子女。
徐悲鸿子:父亲一张画也没留给子女
站立在徐悲鸿的骏马图前,仿佛听到迅雷般的马蹄声。那种桀骜不驯的活力,好像快要冲破宣纸,闯进现实世界。
穿上西装的徐庆平,也在抬头看驯马图。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几乎整个人生都是父亲的延续,他能一眼辨别画作的真伪。
他甚至很大程度的遗传了父亲的相貌,两人都有大鼻子和大眼袋。他说,自己也爱绘画马匹,甚至跟数十个画家组织了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今年在中国不同城市举办巡回展览。
“你的画,如何跟父亲相比?”记者问。
“我….我没有他那么有才华!”冷不防这样问他,他摇头大笑道。这天的访问地点在屯门市广场,他们邀请徐庆平来港,并以徐悲鸿的画制作成利是封、玻璃碟精品。广场亦有徐悲鸿画展,徐庆平的画亦有展出。
他说,父亲第一张发表的作品,正是画马,是水墨画。“他从小就喜欢马,他经过长时间(近距离)观察。”
“跟其他画家相比,徐悲鸿的马有何不同?”
以《奔马图》为例,他说父亲作画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徐悲鸿以马喻军队。“他希望中国、军队,像马一样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最后获得胜利。
令徐悲鸿成为一代宗师,也因为马。“他年少时很贫穷,到上海找工作,一度流落街头。他曾经画了一匹马,寄到上海审美馆,他们一看之后,大家赞赏,称道‘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意思是,跟韩干相比,他也超越不过你。”韩干是唐代画家,最擅长画马,而那时的徐悲鸿只是个青涩男孩。
“他们甚至于为父亲印刷了这一张作品,对他有很大的鼓励。后来,他远赴法国念书,从一位德国教授身上,学会动物解剖学,因此他能把马画得这么好。”
暂属印章
至目前为止,徐悲鸿于1951年所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他的作品公开拍卖以来卖价最高的。2011年12月于北京拍出2.668亿元人民币!“这幅作品是父亲送赠给郭沫若的,他们是好朋友。”徐庆平说。郭沫若是诗人,也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两人交情甚深,徐悲鸿生病时,郭还去过探病。
徐悲鸿共有四个孩子,跟第一任妻子蒋碧薇育有一子一女,离婚后跟第二任妻子廖静文,亦生育了一子一女。徐庆平是他的次子,也是唯一继承父业的子女。
不过,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徐庆平只有七岁。爸爸没有教他画画,却教过他写毛笔字,也没有留下画作给他,只遗下一些广告彩及墨。“不会用了,都用来收藏。”他说。徐悲鸿在生时,曾经委托好友齐白石,刻了一个印章给年幼的他。
自父亲去世后,廖静文把丈夫所画的逾千幅画作,连同收藏的约一千二百幅其他画家(包括齐白石和张大千)作品,全数捐给国家。
“真的一幅也没有留下吗?”
“对,没有。”
“你的父亲在生时已很有名气,他的画作价值连城,怎么一副也没留给你们?对很多人来说……”
“对,对……”相信很多人问过相同问题,他打断了记者的话,准备充足的回应。
“他很有智慧,如果不是全数捐给国家的话,很难保存至今。我父亲有个印章,名为‘暂时属于悲鸿’。此外,若他的画作分散的话,也很难举办一个完整的展览。我们现在为他开办的展览,很多都是精品,很集中和丰富。现在有些画家,因作品分散,展出的画作都不是最好的。我母亲知道他的愿望是成立艺术馆,因此她的决定是对的。”
只用旧纸
廖静文至今仍出任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此馆隶属北京市文物局,徐庆平担任副馆长,他的儿子也在馆内工作。
“小时候,我们的家里很穷,他花了很多钱去购买好的作品,用来让他的学生看。他是穷到从来没有去过银行存钱。”
徐庆平说,徐悲鸿一直选用昂贵的材料作画,有八字真言“不用新纸,不用宿墨”。
“宣纸主要来自(安徽)宣城,早在宋代,它已因盛产宣纸,而被命名为宣城。宣纸的成分主要是檀树皮。这种树皮要在河边风吹雨打两年,才能做纸。现代的宣纸,檀树皮的成分愈来愈少,不能把这种纸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父亲喜欢用旧纸,我也学他只用旧纸,因新纸画起来像画在铁皮上。
父亲对宣纸的要求很严谨,以至于“你随便给他一张纸,他绝不会用的。”
至于“不用宿墨”的意思,他继续耐心解释说:“父亲不用隔夜墨,每天都磨墨。隔夜墨很难拉开,不能自由活动。他也不用墨汁,坚持用手研磨出来的墨。”
小时候跟父亲相聚短短七年的光景,就有他常常帮父亲磨墨的画面出现。他笑指,只为了这个事前准备,就花上一小时。“他惜墨如金,画一天画,水还是干净的,墨在调和后,全用在画纸上去。现在的人?只是洗笔,已洗走很多墨。”
“糖王”知交
徐庆平再指出,父亲的钱都花在绘画上,而家人却活得简单。“非常简朴,他的西装、皮鞋都是二手货。”
有关父亲的回忆,还有一点,就是他是完美主义者。
徐悲鸿跟嘉里建设大股东兼“糖王”郭鹤年识于微时,他在三四十年代常常去新加坡,差不多有四年时间,居住在郭鹤年的家里。郭曾经向这名后辈——徐庆平忆述一件小事,印证徐悲鸿对作品多挑剔。
“每天黄昏,我父亲都把当天画得不满意的作品,拿到花园去,亲自点火把他们烧掉。郭鹤年先生跟我说,他亲眼看他烧掉的作品,不下一千张。”他估计,现在父亲遗给世人的画作有约三千幅。“他烧掉了很多,他认为有毛病的画作,通通烧掉。”
身为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徐庆平整个人生都为父亲奔跑,推广父亲的作品、寻找父亲的足迹。生命的轨迹,交叠只有七年,也许印象已日渐模糊,但父亲的两个格言,他铭记至今。
“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今年六十七岁的他,和蔼可亲地说:“做人不可以骄傲,但骨头要够干净。”
至于画画技巧方面,尤其是基本功素描,要谨记“宁脏毋净、宁拙勿巧、宁方勿圆”。意思是宁愿画起来肮脏一点、笨一点、方形一点,也不要太干净、太花巧、太圆。
最后一个女人写信给周恩来
徐悲鸿(1895年至1953年)在江苏省宜兴县一个家庭长大。父亲徐达章也是画家,徐悲鸿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绘画,打好画家的基础。
二十一岁,他跑到上海,于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读,后来分别到日本、法国修读艺术课程,直至三十二岁才回国,并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他曾经由蔡元培推荐,出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并由他聘请齐白石出任该院的教授。
徐悲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将西方的写实技巧,融入到中国画的写意画风中,为中国画坛的大突破。
徐夫人的遗憾
外界经常说他一生有三个女人,先后结过两次婚,陪伴他走到最后的是徐庆平的母亲廖静文,但婚姻维持不足十年,他就因脑溢血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廖静文接受访问时曾经说过,人生最遗憾的事,就是丈夫这么早就离世。
徐悲鸿较她年长二十八岁,他离世的时候,她只有三十岁。“现在他还时常到我的梦里来。如果阴间真有一个世界,等我再见到悲鸿时,一定会扑到他的怀里,哭诉五十多年来对他无尽的思念……”
文革时期,徐悲鸿已去世,他的纪念馆被破坏,藏品一度不知所终。徐庆平说母亲非常担心:“那时我们基本上没有行动自由,她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我偷偷跑出去,把信送到中南海,交给周总理。”
十年后,他才知道周恩来下令把作品收藏在故宫,令这批作品侥幸免于难。至九十年代,画作重见天日。
徐庆平小档案:
年龄:六十七岁
父母:徐悲鸿、廖静文
现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
其他身份:画家、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
学历:法国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
家庭状况:已婚,育有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