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跨越三个朝代的大师:黄宾虹

日期: 2012-02-13
浏览次数: 661

作者:益行 

  黄宾虹1865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生于浙江金华城西铁岭头,祖籍安徽歙县潭渡村,1955年3月25日于杭州逝世。谱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改名质,字朴存,号滨虹,一作朴人,后以号行,别署予向、虹庐、虹叟,五十五岁更号宾虹,署宾虹者尤多。他生在清代,长于民国,于新中国故世,跨越三个朝代。一生在中华民族内扰外患中度过。他屡经事变阅历沧桑。早年为贡生,曾任小官吏,后目睹时艰,弃官反清,耕田辧学,追随变革,加入南社、参与同盟会……是一位热衷革命,忧国忧民的君子! 

  借物写心融会贯通 

  可是,救国无门,惟有在画画中立身处世。中年驰骋百家,溯源唐、宋、元、明、清,潜心学术,其后饱游饫看,上名山、登五岳、入雁荡、游巴蜀。以心接物,借物写心,融会贯通。但国画在世纪风云中新旧交战,同样遭遇着冲击,面临穷途末路。他深刻的民族文化自信,自然美学取向,竭一生之苦坚持追求,他认为:「至毁誉可由人,而操守自坚,不入歧途,斯可为画室精神,留一曙光也。」他抱拥国粹,学取众长。金石、书画、诗文、鉴赏、教育……样样皆精。却一直被挤在新旧板块的边缘之外。走一条踽凉独行之路,处在难以忍受的生存压力中。正在板凳冷坐时,留法回国的传雷先生闯进了他的困境,传雷从黄宾虹的画中敏锐感觉到中国画的一道曙光。是传雷慧眼将他驶出自我流放的孤岛,把黄宾虹的亮点耀诸于众。他们的忘年之交如一潭清水,无半点功利渣宰,尽管双方见面不多,在频繁书信中进行全方位的中西绘画探讨。这段知遇知音的缘分,幸好黄宾虹在反右之前已驾鹤西逝,否则传雷被打成右派,他亦厄运难逃。文革初传雷夫妇上吊自寻,老先生也必同归于尽。 

  我年轻时不懂黄宾虹的山水画,觉得缺乏中国画固有的一套勾、皴、点、染技法。那时我太幼稚浅见。随着年岁的增长,才恍然明白一些作画的真谛,无论什么画若程序过于僵化,反而成了物我交流、内心感受、视觉印象的障碍。技巧仅是追求目的的手段,老是注意刻板的手段便忘却了目的。因此太多人的作品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毫无情趣。 

  丢弃传统超出传统 

  寒舍收藏有黄宾虹的作品,闲时仔细拜览,体悟他的五笔七墨:「平、圆、留、重、变」;「浓、淡、破、渍、泼、焦、宿」,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涂抹长短不同的线条笔触,其勾勒不仅是轮廓线,还蕴含书法的一波三折,涂法取代传统的皴法,大小浓淡的点簇,含墨落笔驻锋,不粘不呆不拖。近视不类物象,远视景物桀然。如篆籀的笔力,既无丢弃传统,又超出了传统,毫无固执守旧或哗众取宠,果然不同凡响!他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破茧而出。我更欣赏他九秩后的杰作,如:《江行图》简笔粗犷,刚劲奔放,墨渍飞扬,流彩漫溢,元气淋漓。墨法之妙在笔法之精,笔贵分明且融洽,墨色厚润虚灵。综合了他丰厚的学养和人格。他生前不迎合世眼,对作品不齿极金钱,他认为雅事不取金帛,择人而与,若豪华显贵之家,自应依润例取资,而文人画友,遂不必斤斤于镏铢可也。在纸醉金迷的当代,值得大家对照。这位跨越三个朝代的大师,承前启后为我们建树了卓荦的里程碑。 

                                  本文出自:《信报》2012年2年4/5日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6
文/陶斯亮好像与胡德华自然而然就相识了,算起来也有四十年了。德平和我同在延安出生,父母又相邻而居,似乎天生就是朋友,所以总认为德华是小弟辈,难免拿捏出一种大姐的劲儿来。德华却也从没介意,真是把我当大姐看待,至今他叫“亮亮姐姐”时的音容笑貌犹在耳边。对德华离去这一事实,我两天都没缓过神儿来。今天,终于可以收拾起心情,缅怀德华老弟了!虽然与德平年龄和经历更相似,实际跟德华的接触却更多。早时见德华多半是当双方老人的陪护。母亲在世的时候,每次李昭阿姨来看望母亲,总是德华和洪小平陪伴。德华看上去朴素、谦和、热情,很符合“耀邦儿子”这一身份。而漂亮的小平,那两条乌黑的大长辫子特别扎眼。后来我们自然而然就相熟了。为了他的环保技术他找过我,但我找他的次数更多,多半是为了请他参加我的公益活动。此图系陶斯亮同志提供的照片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来都没有拒绝过,不论是在北京市内还是到贫困地区,他和小平都积极参与,对我...
2025 - 04 - 15
来源:视频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温台海抗日记忆一死不难 救台湾难——丘逢甲
2025 - 04 - 14
来源:视频号他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派诗人之一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