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1.6亿年前,这条鱼挖开了受害者血肉

日期: 2023-11-09
浏览次数: 8

作者:国家地理中文网 2023/11/5

1.6亿年前,这条鱼挖开了受害者血肉

在中国发现的侏罗纪时期大型七鳃鳗揭示了这种长着口盘的海洋寄生生物的早期面貌。图源:张禾名

撰文:RILEY BLACK

早在史前时代,七鳃鳗就开始以新鲜血肉为食。这些形似鳗鱼的无颌类生物拥有口盘,上面排列着牙齿,多种现代七鳃鳗凭借这一结构捕猎,从活着的寄主身上吸血。如今,来自中国的神奇化石展现了一对大型七鳃鳗,它们长着专门从受害者身上挖出血肉的吻部,表明这种生物演化成了不同凡响的掠食者。

“没有哪个恐龙时代的七鳃鳗化石如此清晰地保留了它们令人不安的吻部结构。”加拿大自然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古生物学家宫下哲人(Tetsuto Miyashita)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古生物学家吴飞翔与同事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对该鱼化石进行了描述。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来自辽宁省距今约1.6亿年的岩石,代表了两个新物种。这两条完整保存的七鳃鳗从吸盘状的吻部到鱼尾顶端都呈现在了化石中。

1.6亿年前,这条鱼挖开了受害者血肉

这条侏罗纪七鳃鳗被命名为杀手燕辽鳗(Yanliaomyzon occisor),它的吻部结构与现存的澳洲囊口七鳃鳗相似。图源:张禾名

“我第一眼看到它便深受震撼。”吴飞翔说。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吻部与牙齿的保存程度。包含这些化石的岩层是在史前湖泊中形成的。

古生物学家通常无法考察到细节如此完善的史前七鳃鳗。尽管古代七鳃鳗的存在历史超过3.6亿年,但我们仍很难找到它们。“七鳃鳗化石记录非常稀有,已有的记录质量也较低下。”宫下说。大部分化石包含的都是体型较小的品种,只有几厘米长,是七鳃鳗历史头2亿年的成员。专家还不确信最早的七鳃鳗以什么为食、是小型猎物还是水藻。但它们没有专门吸食其他鱼的血肉。新化石很大程度补充了有关这种生物的记录,并且为推测它们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提示。

新发现的两个品种当中更大的那个叫做杀手燕辽鳗(Yanliaomyzon occisor),它身长超过60厘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七鳃鳗化石,体格与现存七鳃鳗相当,比生活在更早以前的近亲大上好几倍,而它奇诡恶劣的牙齿则为这一体型上的激变提供了线索。

“现代七鳃鳗成年后或营寄生生活,或营独立生活。”宫下说。燕辽鳗体形与如今所知的大型寄生七鳃鳗品种最匹配,这类七鳃鳗大体以鳟鱼、鲶鱼等硬骨鱼为食。新的化石代表了这种古怪生活方式为人所知最早出现的时间。

吴飞翔说,燕辽鳗化石有长满尖牙的吻部,还有一个用来移动舌头的特别结构——活塞式软骨,这种形态很像现存以生肉为食的澳洲囊口七鳃鳗。1.6亿年前,七鳃鳗的体形超过了之前任何时期,活跃地追着其他鱼,要从猎物身上铲下血肉,就像一只游动的冰淇淋勺。

某一块燕辽鳗新化石甚至还留下了保存在消化道内的骨骼碎片,这表明,它曾啃咬着猎物的肉块,把骨头扯了出来。吴飞翔及同事认为,如果化石中的七鳃鳗与现存澳洲囊口七鳃鳗具有相似能力,那么燕辽鳗或许连鱼类猎物的头盖骨也可啃穿。

能获取的食物发生改变,七鳃鳗掠食生肉的演化之路或许便由此开启。最早的七鳃鳗和大型鱼类共存,小小的七鳃鳗无法咬穿后者身上厚厚的甲胄。然而1.6亿年前,“披着单薄鳞片的硬骨鱼数量大增”,为七鳃鳗带来了新的食物选择。于是这种奸猾的鱼开始进化为老练的猎手。新发现的化石也提示,如今的吸血品种正是从进食生肉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新化石还确定了七鳃鳗演化出多阶段生命周期的时间。吴飞翔及同事在论文中提及,两种燕辽鳗的身下都长着长长的带状鳍,这一特征与在流动水域中游泳有关。它可能表明,燕辽鳗鱼现代七鳃鳗品种有类似的习性,成体游到淡水河流上游产卵,幼体作为淡水中的滤食者开启它们的鱼生,最终游入大海捕猎,重启生命的循环。

更多的化石可以进一步阐明七鳃鳗经历的重大变化,揭示它们如何从最早伴游盔甲鱼类的史前小鱼发展至今。“七鳃鳗化石记录与其他脊椎动物群记录相比,无疑是最不完整的。”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古生物学家迈克尔·科茨(Michael Coates)说。他不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

他提到,新化石是“极佳的材料”,提供了关于一个古老生物种群的大量新信息,此前有关它们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几个互不相干的鱼类吻部。而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进入侏罗纪时期的七鳃鳗已经演化出了令人惊惧的咬合力。

(译者:绿酒)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青山埋忠骨,清明祭英烈,南京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建筑群,33224名英烈的名字,是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他输了教科书上的名字,却赢了一省百姓的祠堂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