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日期: 2022-11-21
浏览次数: 7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12-08

综述

汉语中有一个词叫作巧夺天工,描述的是那些自然形成的构造或者景观,因为看起来非常精美,让人觉得就像是出自工匠之手,几乎难以相信它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很多来自远古时期的遗迹都得到了这样的评价,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条巴西隧道,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3000年前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巴西隧道

这个位于巴西高原的隧道最早是在2005年发现的,不过随着勘探的不断进行,科学家发现它不只是单一的一个,而是成片分布的,直到2016年左右,还不断有新的隧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前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地区已经发掘出了千余个类似的隧道,至少从这个规模来看,一般人的第一反应也都会觉得是人为建造的结果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根据年代测定的结果,这些隧道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如果真的是人造的,那么这将会改变现代科学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的认知,因为不管是从结构还是工艺上看,这些隧道都十分规整、精细

比如各处隧道内部的规格几乎都接近一个同样的标准,10米左右的长度,4米左右的宽度,以及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类身高的高度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一部分科学家在坚信人造理论的基础上,开始试图解释这个隧道的建造目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隧道很有可能出自生活在亚马逊流域的原始人类,之所以要造这么多空间,目的可能是为了实现避雨或者满足其它的居住需要。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不过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疑问,这个隧道群的地理位置并非热带雨林气候,而是高温干旱的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的降雨量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必要修建避雨的设施。

更何况还是这么大规模的隧道群,而如果是为了躲避高温,这个规模似乎又显得不那么合理,毕竟一年四季都是高温,人口数量那么多,也不是几个隧道就能容纳得下的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一名叫阿米卡阿达尔的科学家对这个洞穴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虽然隧道内的空间足够容纳一个成人的体格,但是洞穴口却非常矮小,几乎只能允许通过一些爬行动物。

人类建造这样结构的隧道,意图也是很反常的,如果说目的是为了实现隐蔽或者躲避外人入侵,这个洞穴口又似乎大了一点,总之很难解释整体的设计。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人造的理论解释不通,当然只有另外寻找蛛丝马迹,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些隧道是天然形成的观点,毕竟在世界各地也经常会发现类似的空间。

比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也是看起来似乎有着很高的建造技艺,但实际上只是科斯特地貌的一种,当然,对巴西的这片隧道来说,目前还没有发现能够制成这种说法的证据。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大地懒的作品

就在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一个新的发现让所有人都来了精神,在一处隐蔽的隧道墙面上发现了异常的痕迹

和水流侵蚀等作用所形成的不同,这些痕迹非常有特点,看上去杂乱无章,而且非常密集,一般都是前端深,后段浅,而且每几条会在一段距离之后汇集到一起,方向和力度各有不同,什么外力会产生这样的痕迹呢?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生物研究专家为考古团队提供了参考,据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这些痕迹和一种动物的前肢构造非常相似,按照年代来推测,很有可能是一种名叫大地懒的动物,它们生活的时期正处于这个星球的冰河时代

加上这里处于巴西高原之上,温度更是比平原河谷地区要低得多,为了躲避寒冷,它们常常会寻找一些洞穴来栖居,可以猜想,这些隧道正是大地懒用自己的爪子一点一点凿出来的。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从物种源流上来讲,大地懒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树懒,不过在生存习性上有一些差距。

比如相比之下大地懒要勤快得多,而且体型上也更有优势,平均水平甚至要超过一只小象的大小,一般来说体重都在一吨左右,在今天来看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猛兽了。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这种体型当然也不可能长期生活在树上,大部分的大地懒更喜欢地面,喜欢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草原上活动

之所以需要洞穴来保暖,是因为它们对自身体温的调节能力很弱,一旦气温巨变,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找不到栖息地的话,就很有可能被冻死。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结语

从种种迹象推测,巴西隧道群就是在它们的爪子下诞生的,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独立的单个隧道,可能就是不同大地懒群体各自开工的结果。

如果你亲自去过这些洞穴,一定也会感叹这些动物的高超技艺。

巴西13000年前的史前隧道,不是人类建造,那是谁?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09
来源:视频号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为何出现集体辞职?
2025 - 04 - 09
来源:百度 2025年4月8日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文革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文革,成了黑五类,文革中在工厂当了9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周诒春(1883-1958)周诒春,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教育和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并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奠定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推动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向完全大学过渡。‌‌主要成就与贡献‌1、教育领域的贡献‌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周诒春推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推行“端品励学”和“强迫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政治与社会活动‌周诒春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为...
2025 - 04 - 07
来源:视频号大师梁漱溟的后半生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