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哨月刊》2015年2月文/周义澄 1997年,左起俞吾金、周义澄、吴晓明在纽约合影出身新闻系的我,现在常常对重大新闻表现迟钝。俞吾金去世的消息,还是友人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急忙上网寻找消息,不胜唏嘘。复旦大学官方网站的正式讣告提到俞吾金有十个头衔: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哲学家、首届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全国主要媒体及其网站都报道了俞吾金去世的消息,不过大都注目于他是1993年轰动全国的“狮城舌战”复旦大学辩论队总教头,特别提到当时辩论队的顾问,是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其实这不过是俞吾金一生中让他出名的一朵小浪花,幷非其学术生涯的主题。《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倒是大幅报道了这位著名哲学家的学业造就。想当初我们在复旦一起度过十年光景,曾经互相视为兄弟。后来他功成名就,我来到国外,慢慢疏远,失却联系。这几天密集地阅读了关于吾金的各种报道,介绍,生前的访谈,以及他六十岁时候写的自传。连串的往事,不禁从记忆中汹涌翻滚而来。十年友情一九七八年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我重返复旦大学,不...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1
浏览次数:1390
来源:《大赢家》2016年8月整理/周小娟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前夕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写有不朽巨著《神曲》。《神曲》通过一个广阔生活及种种类型人物的画面,反映了意大利从封建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各领域发生的社会变革,并由此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但丁更藉《神曲》为自己平反,以高尚的人格证明其清高的政治。但丁在这部长诗里,以超越世俗的审判,评断自己、评论世界、评说宇宙。但丁于1256年5月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在但丁五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但丁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但他十分聪明好学,喜欢沉思,大约18岁的时候,父亲阿利盖里又病故。挫败教皇干涉内政阴谋 但丁孤苦伶仃,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习。早期但丁在著名大学者布鲁内托·拉丁尼的指导下,对拉丁语、修辞学、逻辑学、诗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领域潜心研究。他阅读荷马、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的诗卷,接触到了法国骑士文学和普罗斯抒情诗,在智慧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1277年,但丁12岁的时候,由父亲做主与杰玛多纳蒂订婚。婚后有两个儿子,他们后来成为但丁《神曲》最初的传抄和注释者。有一个时期但丁为寻找精神寄托,思考人生,开始认真研究古曲哲学,还广泛涉猎中古神哲学和经院哲学。除了中世纪必读的《圣经》外,但丁攻读了亚里士多德...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1
浏览次数:900
来源:《明月》2015年8月文/沈西城“相浦先生,你回宿舍夜里有暇请过过目,能看便看下去,不能看还我好了!”过了三天,相浦来电话,再约我去文华晤面,甫坐下,就竖起大拇指道:“金庸先生的大作我看完了我,好极!好极!”《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日译本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完成,负责监修的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冈绮由美女士,译者包括立间祥介、小岛早依和土屋文子,皆为日本译坛俊彦精英,译者料想必有一定水准。我没怎么看过日译,不敢罔评,可对金庸小说里的精妙之处如何翻译,很感兴趣。为什么呢?那就得追溯到四十年前的秋天了。那时候,我刚从日本回来不久,在《明月报刊》写文章,主要介绍日本作家、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名单上有司马辽太郎,竹内实,丸山昇等有名作家和学者。当年主政《明月报刊》的胡菊人先生对这篇文章很是推崇,于是一为兴趣,二位增添收入,我治稿甚勤,后来复转到《明报》港闻版翻译政论。结识了当时日本各报社驻港特派员,其中跟我最要好的是《读卖新闻》的本池滋夫和《东京新闻》的椛浩,常相约喝咖啡聊天。本池热爱中国文化,能说一点国语,至于阅读,凭字典之助,绝无困难。他喜欢金庸小说,很想将他们介绍到日本去,我问他这可会引起日本读者的兴趣?本池说:“必然!“可他没翻译小说的能力,只能做介绍,让日本读者知...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1
浏览次数:1237
来源:《大赢家》整理:欧忠 撰文:江中工程师兼作家的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去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自《三体》走红后,刘慈欣对媒体的采访要求,一概拒绝。他警觉地划出一条分界线,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分开。 刘慈欣说自己“从没想到”会获奖,并不夸张。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2015这一奖项,由协会5950名成员投票评出,创下投票数最高纪录,刘慈欣更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三体》掀起中国科幻热喜讯传来,一场有关《三体》的舆论盛宴随即达到高潮。刘慈欣的手机进入“轰炸模式”,祝贺的短信、访约的电话络绎不绝。来自国内外的溢美之词也接踵而来:国内媒体认为,《三体》获奖再证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久里奥·普里斯科第一时间撰文,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而我们(西方)却在近年来失去了敢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华盛顿邮报》刊载署...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1
浏览次数:1250
金庸给我们美丽的梦想一个美丽的梦想金庸和他的读者们撼动心灵的完美艺术——金庸笔下的生离死别我与金庸——武侠与中医改变一生的相遇此生,我只愿如花似你“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得奖名单
发布时间:
2016
-
09
-
13
浏览次数:1065
来源:《明月》2016年2月 第二期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中国湖南省凤凰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1980年秋,时年79岁的沈从文应邀访美,先后在耶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等学府发表演讲,并与海外研究者深入晤谈。35年后的秋天,由王德威教授主催的“沈从文与现代中国”国际会议在哈佛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洲与北美的二十四名学者济济一堂,向沈从文致敬。尤其引人注目的事,沈从文先生的两位公子,沈虎雏先生与沈龙朱先生,作为他要嘉宾出席会议从北京远赴波士顿,这是沈氏兄弟初次访美,步履所及,令人想起沈从文先生当年的足迹。专题邀得沈虎雏先生与沈龙朱先生的演讲稿,以及张新颖教授和季进教授的论文,探讨沈从文与现代中国的关系。——编者 (一)忆《沈从文全集》的编纂 (二)他一直在思索生命的意义 (三)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从“关系”中理解“我”、文学和文化实践 (四)抒情的考古学——沈从文与物质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8
浏览次数: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