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夏语冰 转载自2013年10月27日《亚洲周刊》孟若写短篇情节铺陈细腻,擅长心理写实,书评家将她和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相提并论,并称她为“加拿大的契诃夫”。英语文坛上有人比她更有名,但诺贝尔文学奖垂青为人低调、文笔清冷、故事复杂、布局深沉的她。八十二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孟若(Alice Munro)于十月十日获得二零一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仅加拿大举国欢腾,英文世界更是欣喜万分,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多年来忽视或“歧视”英文著作之后,终于回归到承认英文文学作品拥有全球性的主宰地位。英文世界的书评家一向批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太过偏重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经常颁奖给“没有人听过”的作家及诗人,或拨擢非英文世界里晦涩难懂的作品。过去数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及诺贝尔和平奖常被世人所诟病,讥嘲获文学奖的作品没人看,获和平奖的人(或团体)对和平没贡献。患有癌症并曾接受心脏绕道(搭桥)手术的孟若是第十三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孟若在英文写作圈以擅写短篇小说(short stories,又译短篇故事)出名,已出版十四本短篇小说选集。《纽约时报》首席日裔书评家、耶鲁大学毕业的角谷美智子称誉孟若是&am...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8
浏览次数:1043
文/林友顺 文章转载自2013年9月29日《亚洲周刊》陈平小档案 陈平原名王文华,一九二四年出生于大马霹雳州实兆远,祖籍福建福清。曾就读实兆远南华小学和中学。十六岁加入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四七年接任马共总书记。四八年马共被英国殖民政府列为非法组织,陈平被列为首号通缉犯。五五年陈平率马共与政府举行会谈,失败后退守马泰边界进行长期武装斗争。六一年到中国。八九年马共与泰国及大马政府签署和平协定,结束武装斗争,陈平定居泰国南部。陈平和妻子李坤华育有一对子女,其子女皆居住在马来西亚。妻子多年前去世,骨灰安葬在海南家乡。 9月16日是大马半岛与沙巴及砂劳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的日子,当大马人民正在庆祝“马来西亚日”50周年的时刻,身居曼谷的马来亚共产党(马共)总书记陈平却在凌晨6时在泰国曼谷康民医院去世,享年90岁。原名王文华的陈平在这个富有意义的日子去世虽然是个巧合,不过也象征马共的武装斗争终于划上历史的句点。16岁就加入马共的陈平在23岁就出任马共总书记,领导马共长达66年,陈平是马新两地家喻户晓的名字,陈平与马共被等同看待。长期研究马共党史的东南亚冷战研究独立学者陈剑指出,在陈平去世后,马共政治局成员只剩下一人,即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他表示,虽然马共没有正式解散,马共已经名存实亡,陈平的去世象征着马来西亚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历史,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5
浏览次数:1476
文章转载自2013年9月23日《香港文汇报》■黄永玉 提起湘西,无法忽略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没有人不知道他笔下的“边城”风情,而他的表侄黄永玉一篇《这些忧郁的碎屑》,让沈从文在历史重重迷雾中的背影清晰如昨。然而,湘西凤凰除了滋养有沈从文,还出过民国总理熊希龄、南北大侠杜心五、抗英名将郑国鸿……曾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行当”的黄永玉,在90高龄时通过自己的笔,让民国时期的湘西凤凰,以“朱雀城”之名,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中再度复活。黄永玉坦言:一个老头到了90岁,脸上、身上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来出这部书,可谓是喜剧又是悲剧。“我从各个方面来写它,尽量不要落下什么东西。至于做历史的归纳,那让读者去研究考虑,或者来批评它。” ■文:潘启雯按照黄永玉计划,整个《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将分三部。这次出版的第一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年代设定在1926年到1937年前后10年。他计划在未来5年,写完关于“抗战八年”的第二部,在95岁到100岁间继续创作第三部。诚然,80万字、带有&am...
发布时间: 2013 - 09 - 24
浏览次数:651
转载自2013年9月18日 香港《文汇报》众人都说我随风 雨暴风狂身未动 风平气静复悠然 自得春风意缠绵 癸巳元月 素仲并书 是的,柳枝让狂风暴雨打得七零八落。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让不幸折腾得东歪西倒,但只要坚定的信心,如柳树的根和干一样,任何不幸都吹不倒我们的斗志。 作者简介: 赵素仲是香港画坛奇才赵是旦的女儿,早年曾从事广告创作、报刊专栏作者,撰写家庭食谱、健康食疗等文章。著作有:《中药趣谈》、《食疗百味》、《乐在厨中》、《我的食谱》、《燕窝》、《燕窝趣谈》等等。赵女士60岁离开工作岗位后,才开始习画练字。 2012年7月出版《拾花时候》卷一、卷二。 2012年9月在香港佛光缘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拾花时候》赵素仲作品展。 月如钩 翁美秀 五点半,觉风凉,起来关窗,四周正沉睡。天幕青青,东边一弯晓月,晶莹闪亮,弧线优美,似远又近,俯视着人间。多好的月,静静注视着,想它也应看到我,竟不舍离开。 一月之中,由缺到圆,由圆到缺,周而复始,有始有终,又无始无终。圆月似镜,团圆美满;缺月如,也有无限情态,动人心弦。 不是吗?九月初三的夜晚,在白居易的眼中,是那般可爱美妙,初升的新月就像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致的玉弓。新月纤细,如女子一抹眉痕,清新美好。李端《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倩影盈盈,细语轻音,拜月少女的虔诚纯真令人怜惜。唐人流行...
发布时间: 2013 - 09 - 18
浏览次数:798
转载自2013年9月18日 香港《文汇报》■文:戴永夏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时值中秋望日,月亮最大最圆,「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最圆是中秋」,因此圆月便成了节日的灵魂和中心。人们以天上月圆象征人间团圆,盼望「人月双圆」,于是祭月、拜月、赏月等许多节庆活动都围绕着圆月展开,圆月成了人们的最爱。 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举国上下多数人盼望中秋月圆的时候,也有些地方的人却盼望月缺、月破,以至对月亮「采取行动」。他们这些怪异之举,都与当地的民俗有关。 在山东西北的临清一带,民间流传着「铰月亮」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有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不过这圆月不能久留,必须在当晚铰破,据说这样才能驱除贫穷,财运亨通。这风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姜太公封神时,被封的众神都很满意,唯独他老婆没有被封,因而整天牢骚满腹,哭着闹着也要当神仙。一天,她又伸手向姜太公「要官」,姜太公听了心里很烦,便教训她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一个妇道人家,整天要名要利,不守妇规,穷嘴穷舌的,简直是个穷神!」这婆娘一听,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她终于讨到「封号」了!于是她就戴着这顶「穷神」的「桂冠」,到处乱窜,自我炫耀。然而她到了哪里,哪里就会变穷。百姓对她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有人将此事报告了姜太公,姜太公一听非常气愤,立即将惹事的老...
发布时间: 2013 - 09 - 18
浏览次数:1590
转载自2013年9月18日 香港《文汇报》文: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许競思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算的阳历,其节日习俗、行事亦以「月」为中心展开,故又称追月节、玩月节及拜月节等。一年之中,中秋夜的月亮被认为是特别皎洁明亮的,中国人认为这象征着团圆,因此中秋节亦称团圆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一书中。书中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另外,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到中秋之时,官府便会挨家挨户向老人赠送坐凳、手杖,和一些类似黆粑的食品,表示慰问,由此可见中秋向来便有敬老的传统。直至汉代,在中秋或立秋之中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亦有「牛渚玩月」的记载。当时,镇守牛渚的谢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江上时,听到有人在运租船上咏己作《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但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唐代诗人李白游金陵时就曾就此典故作诗曰:「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不过,那时候虽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整体来说这习俗还不算普遍,并未成俗。根据民俗专家的考察,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约形成于唐宋之时。嫦娥奔月...
发布时间: 2013 - 09 - 18
浏览次数:1441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