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大赢家》整理:欧忠 撰文:江中工程师兼作家的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去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自《三体》走红后,刘慈欣对媒体的采访要求,一概拒绝。他警觉地划出一条分界线,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分开。 刘慈欣说自己“从没想到”会获奖,并不夸张。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2015这一奖项,由协会5950名成员投票评出,创下投票数最高纪录,刘慈欣更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三体》掀起中国科幻热喜讯传来,一场有关《三体》的舆论盛宴随即达到高潮。刘慈欣的手机进入“轰炸模式”,祝贺的短信、访约的电话络绎不绝。来自国内外的溢美之词也接踵而来:国内媒体认为,《三体》获奖再证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欧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久里奥·普里斯科第一时间撰文,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而我们(西方)却在近年来失去了敢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华盛顿邮报》刊载署...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1
浏览次数:1250
金庸给我们美丽的梦想一个美丽的梦想金庸和他的读者们撼动心灵的完美艺术——金庸笔下的生离死别我与金庸——武侠与中医改变一生的相遇此生,我只愿如花似你“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得奖名单
发布时间: 2016 - 09 - 13
浏览次数:1065
来源:《明月》2016年2月 第二期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中国湖南省凤凰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1980年秋,时年79岁的沈从文应邀访美,先后在耶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等学府发表演讲,并与海外研究者深入晤谈。35年后的秋天,由王德威教授主催的“沈从文与现代中国”国际会议在哈佛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洲与北美的二十四名学者济济一堂,向沈从文致敬。尤其引人注目的事,沈从文先生的两位公子,沈虎雏先生与沈龙朱先生,作为他要嘉宾出席会议从北京远赴波士顿,这是沈氏兄弟初次访美,步履所及,令人想起沈从文先生当年的足迹。专题邀得沈虎雏先生与沈龙朱先生的演讲稿,以及张新颖教授和季进教授的论文,探讨沈从文与现代中国的关系。——编者 (一)忆《沈从文全集》的编纂 (二)他一直在思索生命的意义 (三)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从“关系”中理解“我”、文学和文化实践 (四)抒情的考古学——沈从文与物质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8
浏览次数:864
来源:亚洲周刊 2016年8月26日 文/章海陵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九日,是苏联崩溃二十五周年。时至今日,无论在俄罗斯或在中国,民间与学界都饶有兴趣地追问一个重大奥秘:强悍的前苏联为何一朝覆灭?而全世界讶异和欣慰的是,这个巨无霸红色帝国天崩地裂般巨变却没流一滴血,走了一条几近完美的和平解体之路。其实,前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国民经济遭遇灭顶之灾,其次政治道德领域也受到一只铁拳无情猛击,而出手的正是保尔·柯察金——凛凛然集十月革命道义与精神于一身的红军英雄。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中国人,通常被称为老三届、红卫兵或战后婴儿潮一代,对这位大无畏的红军英雄也极其熟悉。保尔·柯察金是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曾成为中国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当年由苏联介绍到中国来的红色标竿人物还有一些,比如卓娅与舒拉、马特洛索夫、安格琳娜、斯达哈诺夫、巴甫立克和铁木尔小组等。奇怪的是,这些异国先进人物在中国很快变得暗淡、受到遗忘,而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始终光鲜,即使在中苏反目的文革年代仍然光彩照人。甚至到了前苏联解体已久的千禧年,仍有中国企业家前往乌克兰投资一百五十万美元,打造“原汁原味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连续剧。此事在俄罗斯和乌克...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884
来源:《香港文汇报》 2016年8月20日 文/孙群豪   据沙天行先生《沙耆年表》记载:1946年10月,33岁的沙耆因精神疾病再度发作,在中国驻比使馆的安排下回国。沙耆回国时,除了带回几大箱数百幅画作,身无分文。他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快在上海举办一次盛大的个展。其画展广告当时已见报端,不幸的是内战又起,他在码头甚至未能见到阔别十年的妻子和从未见过的儿子,只好匆匆回到老家,两手空空面对望眼欲穿的老母亲。而带回来的那几大箱画作,只好寄放在沙孟海先生家中。此时北平当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得知沙耆已回到国内,就去信聘请他为北平艺专教授。沙耆是接受了徐悲鸿的邀请,但因精神病情严重而未能成行。沙耆笔记中显示他想急切回国的原因和心情。有沙耆的诗为证:“忽闻中华已解放,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比国回故乡,便上浙江做省长。”前些天我在微信上发了一组题为《沙耆的乡愁》画作,好多朋友问我为何落款:省主席沙耆。从这首诗上可以找到答案。沙耆用“省长”、“省主席”在他的应酬作品中落款形式,可见他的抱负和愿望,多么希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官迷”。当时他的堂兄弟们个个都是人物,如解放初...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1047
来源:《香港文汇报》 2016年8月16日 文/孙群豪 丙申夏日,高温39度。去上海拜访沙天行先生。沙先生中等个子,戴金丝眼镜,满头黑发,气质极佳,很是健谈,根本看不出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家中大厅一面挂着他祖父沙松寿的水墨山水画,沙发上方挂着他父亲沙耆的油画。与沙先生连续聊了四个多小时也不觉其累,从他父亲的出生到晚年在上海离世,讲述他父亲沙耆在内地读美专、留学比利时奋斗十年、与毕加索交往、隐居乡村、遇到的种种磨难,直到杭州、宁波、上海、北京等地的展览大获成功。沙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鄞县的乡村度过。沙耆原名沙贤菖,字引年,号吉留。1914年3月29日生于鄞县(现为鄞州)塘溪沙村。1933年就读于上海美专,沙耆的族兄沙孟海为他改名沙耆,后一直用沙耆SADJI而闻名于世。沙孟海推荐师从徐悲鸿学画,成为中央大学艺术科旁听生。徐悲鸿发现他的绘画才能,便力荐沙耆出国深造,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自费留学。沙耆与沙孟海既不是亲兄弟,也不是堂兄弟。沙孟海曾对沙耆之子沙天行说:“我们两家是在清道光年间两兄弟分开的。你家是老三(泰贵房),我家是老四(竹房)。所以,我与你父亲不是亲兄弟,但比亲兄弟还亲。”从沙孟海给沙天行的二十四封信札,就可知沙孟海所说的“比亲兄弟还亲”,沙孟海一直为沙耆生活、起居操心,为沙耆的画展做具体筹划工...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839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