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月刊》2016年8月文/邵燕祥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或最美的”,文学批评也“哇哇”声地附和,其代价顶多是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好诗为何物、评诗为何物,也不知毛泽东诗词中那些上品到底好在哪里而已。但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一旦认为自己的主张无一不是正确的……归根到底只有个权力标准“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同,《毛泽东选集》页八二五),这是个普遍性的命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中国,有所谓“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在俄罗斯,普希金难免对自己刚脱稿的作品赞道:“普希金,这个狗娘养的……”,熟悉世界文坛掌故的朋友一定还能讲出许多这样的例子。据说中国人性格比较内向,尽管沾沾自喜,但公开自卖自夸的较少,但是从文学史上看,对于同时代人或朋辈的溢美之辞,站出来谢绝的倒也不多。人们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文学批评,我不同意;批评是有的,但准确的中肯的批评则往往要索之于后世,也就是同被批评的作家没有血统与门墙瓜葛的批评家们。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科学要...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341
来源:《潮州新闻网》 2016年9月11日文/丁度彰梅益是潮州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上海“左联”八君子,是潮州“左联六杰”之一,他更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本人曾经在他领导下的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多年,并多次聆听他的“形势报告”,至今其余音好像仍环绕耳边,他那带有潮州口音的报告,每次都是座无虚席。今天是9月13日,是他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这位潮州革命老前辈,特推出此文。 梅益原名陈少卿,1913年12月2日生于原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2003年9月13日逝世,享年90岁。 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第一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第一、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梅益论广播电视》、《梅益论百科全书》,译有《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艰难求学路 幸有贵人助 梅益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晚,1926年才毕业于城南小学,同年考上潮州省立四中,也就是金山中学。可学校开学半年多了,因交不起学费还未能入学,后经其兄同学龚文河告知校长杜国庠。杜校长非常同情他,遂破例免收学费让他入学。上学以后梅益很用功,课外还读了不少书刊。后来,因他哥哥参...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238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9月11日文/慕容安八十后作家郝景芳凭科幻小说《北京折迭》夺得二零一六年“雨果奖”,创作契机源于作者曾在北京“城乡结合部”中生活,在对二十二世纪北京的想象中,揭开当下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教育不公平的悲歌。 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的“雨果奖”自一九五三年开始颁发,直到去年才出现了第一张亚洲面孔刘慈欣。没想到短短一年后,八零后的中国天津姑娘郝景芳再次获奖,凭借科幻作品《北京折迭》荣获二零一六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的《北京折迭》创造了一个极端、光怪陆离,但又让人熟悉不过的场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二十二世纪,空间被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着不同的空间。按照不同的比例,他们分配着四十八小时的时间周期。大地如同一张纸片,可以翻转和折迭,纸的一面是第一空间,生活了五百万人口,一派上流景象,人们拥有二十四小时的生存时间。大地翻转,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的两千五百万人口充满忙碌,但秩序井然,他们拥有十六小时的生存时间。第三空间生活的五千万人每人则只拥有八小时的时间,他们中两千万人是垃圾工,剩下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维生。...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7
浏览次数:1236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9月11日文/卫禹兰王宝味是第一个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推上祭坛的知识分子,学者魏时煜新着《王宝味:文艺整风与思想改造》,从王宝味的悲剧人生探讨知识分子在中共历史上的位置与命运。今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一类书籍中,《王宝味:文艺整风与思想改造》是非常独特的一本。首先,王宝味本身就有多重意义:他是第一个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推上祭坛的知识分子,一个理想主义文人与革命政治短兵相接的象征符号,一个在党史叙述中前后矛盾又语焉不详的疑点人物。王宝味研究仍留有大量空白需要充实。但是相比有其所关注的人物,本书更加独特之处在于其呈现方式,是一种游走于人物传记、图文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发掘等多种形式之间的历史还原。作者魏时煜不仅是一位勤勉的学者,更像一位自觉的艺术创作者。她用数年时间,走访众多当事人、已故任务的亲属,与王宝味研究中的重要学者们对话,查找散落于海内外的各类文献,然后用她受过的叙事学训练,将所有材料编织成一个细密的有机体。材料,而非论述和结论,赋予该书最扎实的质地。庞杂的材料经过作者的分拣与编织,如同随意的原始图片经过强大的影像处理,显现出清晰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并且在前后时空、左右人物的相互映照中,产生了说不尽、道不明的种种关系,叙事的清晰使读者容易进入,细节与现场感使该书极为可读,多重关系使它具有历史应有的厚度和广度。本书设计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史、文学史与报刊媒介...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5
浏览次数:1606
来源:《明月》2015年8月文/何静恒 我读到诗意,感觉到“润物细无声”的平和宁静。读下去,我觉得所有的文字都是活的,就像心灵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闪耀着柔和明净的光芒。再读下去,我读到了作者的大慈悲心。毫无疑问,这就是宗教精神。读刘再复先生《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我们这一代学中文的人有一个共识:好的作家是不用上中文系的。也就是说,学写作不一定要先学文学理论。有了先入为主的理论,就会把原属个人生动活泼的内容脸谱化、僵硬化,变得一无是处。《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完全颠覆了我的上述看法,这是一本让心灵和想象力飞升的书。 我记起了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金蔷薇》首篇《珍贵的尘土》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不多。”“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与夏米送给苏珊娜的那朵金蔷薇比较,这朵金蔷薇——《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是送给人类的,作者用心打造这朵金蔷薇送给所有的人。放下概念在《什么是文学》第八讲中有一句话:“我今天把文学的概念还原到最通俗的解释,大家也比较容易掌握。”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眼。&ld...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5
浏览次数:1551
来源:《信报》2016年9月17日/18日艺术导赏益行1942年生于上海,16岁入读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她虽因家庭背景在校为未或器重,但曾跟随吴待秋后人吴䍩木书画,奠下了传统国画基础;傅抱石看过她的书,也乐于收她为学生。她也曾受教育陈大羽、亚明,多位名师指导下,加上观摩吴冠中、林风眠等的作品,她创造出一种随意而为、简约无华的风格。《乐在其中》用上水、墨、彩融化的大写意笔触,小鹿的身影却轮廓分明。湛蓝的天空下平缓的山丘连绵,远方浓密的森林一望无际。前景是水源充足的平坦草坪,鲜明的色彩渲染出一片无污染而宁静的自然环境。那里没有凶猛巨献,没有厮杀和陷阱,唯有8双自由自在的小鹿欢腾地在水边跳跃,展现出人所向往的世界:充满平和、安隐、舒畅。“鹿”的谐音是“乐”,《乐在其中》带出一个愉悦的心情,象征美好的预兆。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5
浏览次数: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