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转载于《世界华人周刊》文/桑宜川这篇拙文的写作动因,来源于今年8月初秋时节在加拿大温哥华参加的一次中国文化座谈会。其时中外学者,作家,诗人,社会贤达济济一堂。席间笔者向诗人瘂弦先生请益学问,彼此促膝交谈,分享了许多话题,但多与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有关。瘂弦是知名诗人,早年在台湾出道,曾与洛夫,余光中并称台湾现代诗坛的三驾马车。当他得知笔者近年来偶成的几篇文史习作,遂鼓励我不妨再写写蔡元培,并说蔡先生的墓如今就在香港,早已淹没在一片万人坟场里,无人问津,余光中先生去了多次都找寻不到,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终于找到了,但见荒烟蔓草,不胜唏嘘,遂作诗《蔡元培墓前》,写得极为伤感和凄美。瘂弦先生鼓励我说,如果还有可能,设法去找到它,为蔡先生的在天之灵写点纪念文字,为他的在香江的晚年悲凉人生作点记述,哪怕雪泥鸿爪,片言只语均可,留做纪念,不然的话,这段历史就真真被红尘所淹没了。如今世态炎凉,物欲弥漫,前辈台湾文人竟还有这样超脱世俗的文化情结,历史眼光,令我不由得素然起敬,也让我联想起了如今台湾岛上尚有一群守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士者”,有如龙应台,白先勇,林青玄,余光中,赖声川,林怀民,蔡登山等。我深知,中国儒家文化的火种还在,迟早还会重新点燃。瘂弦先生对晚生的期盼与勉励,我又岂能拂逆? 置身香江,我心向往之经过仔细疏理,我终于寻找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墓碑,位于香...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6
浏览次数:1665
转载于《世界华人周刊》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位总理:不仅没有一分钱存款,还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被人告上了法院,他就是段祺瑞。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赤脚徒步行走数十天二千余里的路,来到山东威海学习军事。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后德方看重他的才华将其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深造。半年后,段祺瑞学成准备归国,德方希望将他留下,他因希望报效祖国而毅然离去。回国后投入新军,后因表现出众成为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左膀右臂。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庚子赔款后,慈禧返回,沿途迎接的大小官员及士兵,都跪下迎接。慈禧御驾路过小站,段祺瑞及手下士兵站立迎接。载沣喝令:“跪下!”段祺瑞及士兵依然挺立。载沣大怒,拔刀要砍段祺瑞的腿;段祺瑞扛枪昂然而立,怒目而视,现出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势。当时守卫京城的清廷禁军被八国联军消灭,要靠新军;慈禧害怕激起兵变,做出宽宏大量状,不追究。慈禧死后,载沣成为摄政王,段祺瑞依然不跪,因此受到清贵族的排挤,被解除兵权,任保定军校校长,在此期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直到袁世凯重获重任才重新被重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准备称帝,北洋将领见袁跪拜;唯独段祺瑞不肯下跪。冯国璋劝段,段不满:“已是民国,为何还行跪拜?”冯说:“民国的大总统与...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6
浏览次数:1237
沉沉暮色看世情习习松风听分明霭霭烟霞遮老眼轻轻叹惜难独醒癸巳秋日素仲并书有的人不愿清醒地面对生活,宁可装睡,那是永远不能把他叫醒的。有的人不愿面对现实,把头埋在沙里做鸵鸟,那是永远无法接受现实的。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5
浏览次数:1246
转载于《潮州日报》2014.07.19文/沈启绵随着时光的流逝,赴港暂少,顿觉宝贵起来,不为别的,只为能去拜谒期颐之年的饶宗颐教授,去聆听他的教诲。2012年仲秋的一天,我与同事在香港办完事,借周末之机,与饶清芬小姐联络拜访饶公之事,得饶小姐的精心安排。翌日上午,饶清芬小姐亲自陪同我们去港大饶宗颐学术馆,参观饶宗颐教授的“海上因缘”书画展。并相约中午再去马会会所与饶教授会晤。是年六月“海上因缘”在上海美术馆首展,九十七高龄的饶教授不远万里亲临盛会,上海市的主要领导也莅临祝贺,我与潮州一班朋友也应邀参加。那天盛况空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只能远观无法细品。今天却不然,这港大的饶宗颐学术馆面积虽不大但清幽雅致,禅味十足,静寂极了,在这里可作咫尺之观,可细细地品味赏读,加之饶公妙笔传神,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惜时间短暂,转瞬已是十一时许,我们只好匆忙离开赶去会所。坐落在跑马地的马会会所,静穆而雅致。在门口我们迎来如期而至的饶公。尽管时常会面,但见到饶公神采奕奕,儒雅潇洒,我们高兴极了。我赶忙上前去紧紧地握住老人家的手并致以深切问候。搀扶着饶公我们一同来到会所二楼大厅中央,并在预定的大圆桌落座。清芬姐安排我坐在饶公右侧,这样我们说起话来就十分方便了。我们的话题自然谈到饶公的书画作品上来。我说:&l...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3
浏览次数:1846
转载于《文汇报》2014.06.25文/卢一心由于雾霾,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讲环境讲污染讲破坏,讲环境保护与拯救,并大声疾呼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甚至在为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觉醒,无论如何,都是人类未来的福音。然而,今天我们不能停留在大声疾呼上,而应该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出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爱心的奉献者。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它。以诗歌的名义环保。这是从文学的角度上讲的。何为文学,一般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之上层。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独特心灵世界的语言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诗歌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表现尤为突出,远的暂且不说,大家自小朗朗上口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就是一首很好的写环境的诗歌。诗中那种自然...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1
浏览次数:1819
转载于《文汇报》2014.06.25文/王兆贵古往今来,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祖传秘方或独门秘籍的故事,有的因传承纠纷还卷起过诡谲的江湖风云,并演绎为情节跌宕的武侠传奇。不过,这里说的秘方则是另一回事。话说宋国有一户以漂洗丝絮为业的人家,善于调制防皴裂的护肤药。有人听说了,就以百金的高价请求收买这个秘方。这户人家聚集起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凭技术一下子就可换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了吧。那人得了药方,就用它去说服吴王。适逢越国发难,吴王就让他去领兵。冬天里跟越军在水上交战,防皴裂药物派上了用场,大败越军,吴王便赏他一块封地。这是庄子向惠施讲述的一个故事。意在说明,同一件东西,用在不同地方,效用大不相同。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故事给定的寓意,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案例了。尽管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这个词汇,但从祖传秘方的传承机制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庄子原文中有“鬻技”一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卖技艺。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把民间技艺视作无形资产,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那个肯出高价购买防皴裂技术的人,无疑是看出了这种技术的价值所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生成较晚,追溯起来,最早也早不过意大利时代。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元老院通过了首部批准和保护专利...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1
浏览次数:1466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