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文/陈志明为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一八七七─一九二七),赶在二○一七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三十日,“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主办方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校史馆以及校档案馆等。临近纪念展开展大约一周,通过多方周折,主办方终于拿到了王东明特意为展览亲笔题字:“独上高楼”落款是:“王东明,二○一七,冬至。一百零六岁。”二○一八年一月十一日,在拨通远在台湾的王东明先生电话后,她跟本刊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她的年龄:“你知道,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温暖的笑声中透出一点小得意。王东明眼中的王国维王国维有过两次婚姻,两位夫人共为其养育了六子二女。王东明上面有四个哥哥,是家中长女。大哥潜明去世最早,一九二六年因染上伤寒病故;二哥高明逝于文革;随着五弟慈明二○○九年辞世,如今兄妹八人中,尚在人世的就只有王东明一人了。她现今住在台北县永和市,有佣人随身照顾,儿子也经常前来探望。台北市海宁同乡会的乡亲是她常常约见的朋友,每周有两次聚会,足以排遣寂寥。前些年,除了聚会,她还喜欢逛艺术街、假日花市,乐华夜市的台湾小吃豆花和萝卜丝蛋饼也是她的最爱。&ldquo...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65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文/江青三月十八日李敖在台北作古,不到一个小时,知道我和李敖相熟的女友给我传来:“小青:李敖走了!”的噩耗。这些日子我每天关注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有关李敖的报道和评论,正好与他五光十色、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一样多面而复杂,我只能说叹为观止罢!对这位极具争议性“人物”我不敢妄评,也没有资格。但作为相交断断续续超越半世纪的朋友,我可以谈谈个人和他交往的点滴片段,好留下他翩翩的、令人难忘的戏语容颜,也好告慰这位友人在生命后期常引用陆游的这句诗自夸:“我死诸君思我狂!” 我认识李敖这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人,是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三年李翰祥导演在香港成立“国联电影公司”,那年我随“国联”去台湾拍创业片《七仙女》,正好李敖的书《传统下的独白》同一年出版,轰动一时。我在关心《七仙女》上映宣传时,在媒体报章上也注意到了这本令各方人马“七嘴八舌”的书。在好奇心驱使下我找来看,此书收录了他二十篇综合文体杂文,其中一九六一年他一鸣惊人的出道之作《老年人与棒子》也在其中。我对书中的内容虽不完全了解,但全书反抗、藐视威权和传统的态度,及有声有色、嬉...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61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5月27日文/骆丹、江迅马星原在香港举办水墨画展《揽古浮光》,主题撷取古诗词意境。画作未囿于单一色调,在水墨画与漫画间碰撞出艺术火花。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二零一八年五月十日,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展览厅展出的马星原水墨画中,藏着千百年的“静默”。云低雨急,一白发老人盘膝独坐于草庐下。风吹、雨打、溪流,任凭万物皆动,唯有老人神态索然,心如止水,波澜不惊。黑灰色和墨蓝色的构图,尽显萧索,衬出老人家凄凉的心境。这是马星原(马龙)的新画作《听雨僧庐下》,让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那几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览无余。马星原介绍说:“这首词写的是人生中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境界,而这幅画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向往的心境。雨落下来,人坐在这里,他没有用眼睛看眼前这个环境,而是用他的心去看的,人心是安静的。这是我向往的一种平静的生活状态。所以画中我注重的是一个‘静’字。”这次展出的二十五幅画中未见太多颜色,又不囿于传统水墨画的单一色调,“我一开始就不想用太多的色,颜色太多会令画面混浊不清,但是如果没有颜色我又觉得不够...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2
浏览次数:399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5月27日文/林沛理一直当颁发诺贝尔奖文学奖的瑞典学院是个「连载笑话」(extended gag),每年给我们一个捧腹大笑的机会,自己却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十足冷面笑匠。前年,它把奖项给了美国摇滚乐唱作人鲍勃·迪伦(Bob Dylan,港译卜·戴伦),而不是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奥茨(Joyce Carol Oates)或者村上春树,把所余无几的公信力都糟蹋在自己「与世隔绝」的文学品味上。这个决定连迪伦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以近乎失踪的方式缺席颁奖礼,不仅表现出一种「摇滚乐式的反权威」(rock and roll irreverence),更是自知之明。今年这个十八人组成的委员会出的丑更难看、闹的笑话更好笑。一个成员的丈夫涉及性骚扰,坏了委员会颁奖的兴致,所以今年万众期待的诺贝尔文学奖从缺。村上春树定做的礼服又没有机会曝光。圣经训示世人,结婚这个问题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Marriage is something not to take lightly)。 我倒认为,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文学奖,我们无须太认真看待(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something not to take seriously)。 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常识...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2
浏览次数:477
世界需要马克思马克思秘密情史情何以堪马克思中国启示录人道主义呼唤制度创新重提马克思不是心血来潮马克思强势回归重返「神坛」马克思对言论自由的支援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2
浏览次数:419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5月文/林载爵龙应台新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以写给失智母亲应美君的十九封信,穿插纪录战乱和离散的图文,谈生死,谈世代,从家族历史追溯国族命运。这十九封信,是对生命信念的亲身实践,是对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对下一代的温柔提醒。二零一七年八月,龙应台带着爱猫、爱书,移居台湾南部的屏东潮州镇,陪伴年迈母亲,并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开始乡居写作,也修复了她对大环境沮丧的心。台湾屏东「太阳城」,依山傍海,青葱苍翠。台湾前总统马英九低调下屏东,专程去看望「失业部长」龙应台的生活。那天是三月六日。他们走访原住民部落,拜访花农。清晨七点,晨走完了,龙应台带马英九先到市场吃一碗大肠面线,好吃,再加一碗肉羹。隔壁是水果摊,水果特别漂亮,没想到,马英九当场叫卖,人们循声望来,发现竟然是前总统,纷纷涌来合影,一个戴斗笠的乡亲使劲挤进人圈,抓住马英九的手,极为认真地说:「太辛苦了。」龙应台接着带马英九踏进比悠玛部落的小学去看木棉树,小学生正在上体育课,突然小鹿似地奔向马英九,不知他说了什么,孩子们笑得前仰后翻。「在部落里行走,沿路都是野鸽子的咕咕声,今日有微微春雨」。有人在屏东竹田天使花园见到马英九和龙应台身影,花园主人在脸书上说,马前总统很低调,龙老师特别带他来欣赏文心兰;另有网友写道,「第一次与前总统零距离拍照,真是吓死宝宝了,...
发布时间: 2018 - 05 - 30
浏览次数:370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