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3月文/杨与安苏雪林笔名绿漪,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散文家。中年开始欣赏研究《楚辞》,认为屈原作品辞采瑰丽,结构千变万化。意境幽邃深远,卓绝古今。《楚辞》把整个中国的神话、宗教、历史、天文、地理包括其中,巧妙地编织在沈雄瑰丽的篇章里,并与世上几种古文化息息相通。“天问”一词颇为怪异,是何因由呢?汉屈赋权威王逸说:其实是问天,但天尊不可问,故不曰问天而曰“天问”,解释亦极合理。楚辞中《天问》素来难明,最初见于《史记》屈原列传,二千多年解读都不顺人意。司马迁说它“怪迂”,王充《论衡》说他“诡异”、“汪洋无涯,多惊耳之言”。班固曾说《天问》,《离骚》那些“宓妃”、“佚女”、“昆仑”、“悬圃”,既不见于中国经传,则必为异端,大可不必理会。扬雄和刘向说“不能尽悉”。《天问》一篇,因为文理杂乱,典故出处多不见于中国古代历史。屈原是个大诗人、大作家,后人全无依据又何能说屈原醉...
发布时间: 2018 - 04 - 28
浏览次数:670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5月28日文/章海陵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近由湖南台首播,观众以巨大热情追看,媲美曾广受欢迎、达到万人空巷盛况的电视剧《新星》。但有一个重要区别不能不提:当年是八十年代,中国电视网的覆盖仅及大中城巿,尚未抵达小城镇、农村和边远山区。而今,高科技互联网无远弗届,只要拥有一部智能型手机,全国范围民众就可全天候观看剧集,不受任何时间地点限制。《人民的名义》和《新星》共同享有的高收视率更值得评说。两剧都不是科幻戏,不是警匪戏,不是爱情戏,而是政治戏,剧中还不乏开会场面、口水仗对白,但观众对这些讨嫌的“票房毒药”不以为意,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可见中国平时反映政治现实的影视作品太少,“物以稀为贵”成推高收视率的原因之一。当年千家万户追看《新星》,今天全国百姓热捧《人民的名义》,也说明中国观众对政治前景、对改革事业绝无冷感,并寄希望于体制内杰出人物。中国梦不如说是领袖梦、清官梦。你看,《新》剧讲述主人公李向南关心人民生活,反对官僚主义,批判特权思想,向往并执着于政治改革,而更重要的是在百姓心目中,他是新来的年轻县委书记。《人》剧则细说当下中国的权贵势力和利益集团大肆贪腐及鱼肉民众,正义勇敢的侯亮平以人民的名义跟他们展开殊死搏斗。群众对他抱有信心,因为他是来自中央的反贪局长。相映成趣的是...
发布时间: 2018 - 02 - 24
浏览次数:904
来源:《明报》2017年10月18日 科学家周一宣布首次探测到来自两颗中子星相撞后发出的重力波和电磁信号。图为模拟两颗中子星相撞的情况(新华社) 美国3名科学家因两年前发现重力波,验证了爱恩斯坦在百年前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在本月初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激光干涉仪重力波观测站”(LIGO)今年8月17日第5次探测到重力波,源头是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两颗中子星相撞后而产生,亦是人类首次同时“听到”和“看到”重力波,为天文学研究翻开新一页。科学家相信这探测结果亦有助解开宇宙间的黄金等重金属的来源之谜。首次同时“听到”“看到”重力波这次重力波由两颗质量较太阳稍高的中子星相撞后发出,并由LIGO和意大利的处女座重力波探测器(Virgo)探测到。LIGO其他约70个光学观测合作伙伴其后亦拍摄到光球。此次探测到的编号为GW170817的重力波信号,确认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的长蛇座内NGC4993星系。LIGO在这次发现前3天,亦已第四度探测到两个黑洞相撞后形成的重力波。LIGO项目主任赖茨(Dave Reitze)评论第5次的探测结果时表示:“今次发现令人兴奋之处,...
发布时间: 2018 - 02 - 07
浏览次数:995
蒙树宏先生文集即将付梓,嘱我写序,实在是荣幸的事。我愧为先生的学生,对先生的学问仅及皮毛,对先生之学术专攻又没真正继承。欣慰者,先生的人品道德我感受颇深,铭记在心。三十多年来,一直引为自勉未敢放松,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坚持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当年先生授教,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生第一学年的每日必须在图书馆翻阅清末民初至一九四九年以前所有的文学杂志刊物,每一本每一期不能缺漏。他说:第一手资料最重要,要不厌其烦认真细读,认真消化。对于某些史料和问题的新发现或了解,须质疑、考证,不应轻易下结论。若有所得,更要如履薄冰,要有旁证、佐证,才能说服别人,说服自己。这样,才能掌握“史识”。蒙先生认为鲁迅研究者注重史识,更应该有“史德”。任何生造捏造,任何为迎合“政治”需求和媚俗从众而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臆想”和“历史”,都是最不可取之事。云大中文系三年学习期间,我写了《鲁迅和他的影子——读孤独者》、《鲁迅美学意识刍议》(赵仲牧老师指导)、《鲁迅的怀疑精神与证伪的逻辑思想》三篇作业;完成毕业论文《鲁迅与胡适》(蒙先生与全振寰老师共同指导)。每一篇蒙先生都认真严肃进...
发布时间: 2018 - 01 - 11
浏览次数:799
走在今日的云南大学东陆园,以八十六岁的高龄仍几乎每天到图书馆翻阅报刊查找资料的,绝无仅有,而这正是蒙树宏先生数十年来保持不变的习惯。蒙树宏先生是中文系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从未懈怠,其坚守精神与累累成果,为后辈学人所感佩。蒙先生待人谦和平易,不管对方身份是什么,称呼常用“同志”,哪怕是自己教过的学生也不例外。蒙先生说话,带有浓厚的南方口音,因为怕人听不懂,总是慢声细语,温文尔雅。对中国现代文学及云南文学界那些过往的历史,蒙先生清清楚楚,烂熟于心,遇到有谁向他请教,热情而坦诚,倾其所知相告。学界称蒙先生“心志淡泊,性情宁静,甘守寂寞,不汲汲于名利,故能沉潜学术,探颐致远;治学严正平实,一丝不苟”。 观蒙先生的一生,历尽沧桑,与国家命运相沉浮。求学治学的道路坎坎坷坷,但始终坚守着一个向学的信念,以书为友,以笔为友,故终成大器。上世纪20年代末期,蒙先生出生在广西滕县山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虽有一些田地,但要供四个子女读书,经济并不宽裕。父亲曾毕业于梧州一所桑蚕技术学校,本想以此创一份新的家业,但逢战乱,桑蚕市场不景气,家庭仍是以农业为主要生计。蒙先生的家庭和旧时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一样,不论贫富,皆奉读书为人生的出路,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发布时间: 2018 - 01 - 11
浏览次数:1005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2月17日文/邱立本这是知识焦虑的时代。过去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不用再看书。有些大学毕业生甚至在期末考结束那天就把所有书“处理”掉,觉得以后可以“无书一身轻”。但由于知识爆炸、一切都日新月异,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可以在这个世界“幸存”。这成为社会上一股新的焦虑感。他们都希望找到一个新的平台,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个人竞争力,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找到生命的最新意义。那些来自社会底层或是偏远地区的年轻人,那些对人生充满期待的群体,都有强烈的动机来改造自己的知识体质。也许是来自一个小镇的青年,也许只有中学或二三线大学的文凭,但在北上广的生存竞争中,发现“知识网红”的魅力,就在手机的订阅中,接触一些自己从来不可能接触到的知识,体会过去所不可能有的洞见,感受那些在全球文化前沿的科技创新的能量。这也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不再被名牌大学的光环迷惑,不再被大学的窄门所阻挡。只要你有实力,只要你可以终身学习,就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竞争力,最后才可以出类拔萃。 今天中国出类拔萃的就是民企“帽子”(HAT)—&...
发布时间: 2018 - 01 - 10
浏览次数:806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