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4月15日文/黄宇翔「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上著名的问号,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突出,但为何与「工业革命」擦肩而过? 英国学者李约瑟以毕生精力推出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展现文明演进仰赖交流,此次香港李约瑟研讨会就探讨了公元三世纪前欧亚大陆文化与科技传播的形态。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是科技史上著名的问号,中国历史直至清中叶以前在科技方面都有长足的成就,甚至长期领先于西方。但是,中国的科技成就没有孕育出科学的知识论与方法论,科技更在清中叶之后便大幅落后于西方。西方出现「工业革命」之际,中国却落入了科技的停滞。以至于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掌握科学的西方文明为中国带来「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历史何以至此?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以毕生精力追寻答案,推出了七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发现中国历史上具有卓越的科技成就。这部书是文明传播史研究的典范,展现文明的演进仰赖于传播与交流,方能促成科技的昌明。因此,在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前身为东亚科学历史基金会)、李约瑟研究所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共同举办了「李约瑟研讨会——欧亚大陆与...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2
浏览次数:527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1月号文/邓传锵2017年7月1日高永文告别热厨房,卸下食物及卫生局局长一职,重新执业做骨科医生。做官难,做医生也不易,日程排得密密麻麻,无官亦难一身轻。他笑称,近年病人权益高涨,诊症要像教书一样花费唇舌讲解。做官有引咎辞职的危险,今日做医生则有随时被病人天价索偿的威胁,见证香港医疗系统数十年来变迁,高永文呼吁重建医生和病人的互信。以为辞官后邀的这位有「民望高」之称的前局长会很容易,怎知道还是是要等了一个多月才轮到空档,早上九点依约来到位于佐敦的医务所按门钤,应门的竟是高永文医生。他笑着解释,自己最早上班,约人都会趁十点开诊前或中午一点钟休息这点「空间」。被问到是否离开政府后,轻松了很多,这位前高官这样回答:「如果动手术,很多时七点半做,五点多钟就要起床了!如果有病人在医院留医,上下班的时间都要去巡房,那更困身。另外,我还有些义务工作继续要兼顾。」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进修。他向记者解释行规:「骨科规定要持续进修,做了五年政府,哪有时间进修呢?况且,那时做任何与职务无关的工作,都必须先向行政长官报告。」「我希望用一年的时间进修拿回专业资格。我同病人说,这段时间,看病、开药、打针没有问题,但做大手术就要转介给我的拍档,或病人自行找医生了。」未来一年,这位名医只能担任手术助理。人走茶未凉,卸任后高永文出席大小场合依然大受市民欢迎。自2012年掌管...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2
浏览次数:451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5月文/邹颂华华人有扫墓的习俗,却甚少有「游坟」的习惯,不过去到欧美,一些历史悠久又鸟语花香的墓园,不仅是逝者长眠之地,更会成为旅游热点。要认识一个地方过去的故事,其实墓园尤如户外博物馆,历史建筑宗教园林,包罗万有。始于巴黎的华丽墓园运动外国的坟场为何特别优美?那就不能不提及巴黎赫赫有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所引发起的「墓园运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仍未有墓园/坟场(cemetery)的观念,逝者通常是葬在毗连教堂的葬地(churchyard)。但在大革命中被处决的人多不胜数,教会又不欢迎死囚葬在教堂范围,最后惟有弃尸巴黎市郊的乱葬岗。直至拿破仑时代来临才正视乱葬岗有辱国体的问题,华丽墓园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因而诞生。墓园内有绿树成荫的大道和巧夺天工的墓碑,成了后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墓园的典范。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寓一隅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寓:希腊神殿设计的墓碑Père Lachaise的人气有多高?在墓园的入口,就有一个地图,标出园内的明星「住客」,而前来「追星」的人,往往涌到这块看板上抄下明星的位置,当中包括Jim Morrison、Edith Piaf、王尔德、巴尔札克、萧邦、比才等等,星光熠熠。人气过盛也有问题,生者对逝者造成的滋扰,...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9
浏览次数:837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5月文/本刊编辑部春节的时候,内地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一群贵州山区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立刻爆红,成了网上的热搜。「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更是一种挑战!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豪门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被悉心栽培的,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众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袁枚借苔说理、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才子风流的「性灵」处世观。 「性灵」一词,在文学意义上指「性情灵巧」,就是重真情、崇个性、尚自然。从人生意义来说,则是体现一种独立精神、不拘泥于格套,自由抒展性情的执着追求。 学途:一生不受古人欺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2月25日)诞生于杭州艮山寒士袁滨之家,自幼禀赋聪慧。幼年时,袁枚得到其姑母沈氏的悉心教育,为其教授经史,其间在讲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沈氏大胆否定郭巨「孝行」,指出「无端妄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忍心自古遭天谴,天赐黄金事不平」,其批判精神对幼年袁枚影响不可低估。袁枚年七岁拜史玉瓒为师,习受四书五经。袁枚尊敬孔孟,但不是盲从迷信,他说「双目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是袁枚聪颖觉慧,高处众人之处。他幼年摹写诗句如「月因司夜终嫌冷,山到成名毕竟高」等颇有可观,亦初见性灵。仕...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9
浏览次数:422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作者:孙继成孙继成(下称「孙」):感谢您接受《明报月刊》的访谈,中国有句古语:「英雄莫问出处」,既然您把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译成了英语,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先问问英雄英译者的出处,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吧。郝玉青(下称「郝」):我爸爸是英国人。我在英国长大,后在牛津大学读历史专业。二十多岁时,我曾独自到中国游学,这次的游学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因为在这次旅行中,听不懂中国话,我自己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回到欧洲后,我决心开始学习中文。我先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专心学习汉语,先去了牛津大学中文专业学习,然后去台湾师范大学语言中心深造中文,最后又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中国文学和历史;拥有当代中文研究的硕士学历。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十分偏爱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汉语的文言文几乎令我痴迷,对屈原、李清照的诗词都十分喜欢。我偏爱那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这也是我后来迷上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原因。孙:您的先生是台湾人,您和先生、儿子在家里交流的时候,使用什么语言?是中文、英文转换的吗?郝:我和先生平时都是中英文交流,沟通方便就好。至于儿子,先生主要对他说中文,我对他讲英文,在学校里他能自己学瑞典文。孙:您丈夫是金庸书迷吗?他对您翻译金庸作品有什么感想?郝:我先生特别喜爱有历史元素的小说,他说金庸一度是他初中时书桌下的...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37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文/孔捷生我初读《边城》还是青涩少年,朦胧觉出与蔚为洪流的革命文学截然不同。及至青年期,革命落潮,反思浩劫的新文学正值巅峰,我也成为其中一朵浪花。在那个青年作家纷纷勇闯禁区的激荡年代,乍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竟和当初读沈从文一般,如同一缕清流注入骚动不宁的文学河床,空灵澄澈。光从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字就感知到有某种传承关系。我见过沈从文,和汪曾祺亦有缘份。一九八○年初,我在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同学都是各地新锐作家。晚上无事我们会出去走动,看望文学前辈。当时所长是丁玲,她只来讲过一次课。我不大喜欢她,觉得她的面相、眼神、语言都很凌厉,我也从未登过她的门。沈从文没给我们授课,一九四九年后他已远离文学,再也不碰了。那晚,同学古华说:「我们去见沈从文前辈。」尽管当时文坛还在冷藏沈从文,但其文学魅力无人能及,能见到他实在荣幸,我们二人便去了。那年头北京全无夜生活,昏黄灯光下的街道甚为清冷。沈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宿舍楼,楼梯幽暗,我们拾级而上,如同摸索着走近一间尘封的文学偏殿。但一进沈家就觉得温暖。沈从文和古华都是湘籍,他不单未见过我,连我名字和作品都不晓得。沈从文前辈却认真地问我的名字怎么写,沈夫人张兆和还用笔记下来。沈从文自称出土文物张兆和是世家闺秀,“合肥四姐妹”分别嫁给昆曲名家顾傅玠、语言学家周有...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09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