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191020“瑞典时间10月17日下午5时,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逝世。” 马悦然,1924年6月6日出生于瑞典南部的延雪平。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翻译过《水浒传》《西游记》《桃花源记》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等,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并向西方介绍了《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中国古典著作,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的地位。作为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与成都的情缘尤为深沉——在成都,他不仅收获了他用之一生的汉语名“马悦然”,更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陈宁祖就是华西坝“可庄”的二小姐,地道成都妹儿。两人和谐美满地生活了46年,育有三个儿子。“汉学家都有个漂亮的中文名字”18日一早,马悦然去世的消息,记者在四川文化学者、作家谭楷处得到了证实。谭楷,创作了“华西坝文化”丛书,其中一部《枫落华西坝》特别追寻了马悦然在成都的生活印记。谭楷告诉记者:“得知这一消息,我很难过,也很遗憾。”在谭楷书写华西坝往事的过程中,他采访了很多与马悦然有过交流的华西坝老人,马悦然的形象,在谭楷心目中,已相当深刻。“他是一位非常重义气、很讲感情的人,很超脱,...
发布时间:
2019
-
10
-
23
浏览次数:38
来源:《凤凰新闻》20190816古人说“文人相轻”,他们多是傲骨人才,说的在理,在近现代画坛中,文人墨客之间的冷嘲热讽便数不胜数,他们相互对骂,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还是为解自己不如人的闷气?终究无人知晓,但真相自在人心,正如范曾大师,在如今便褒贬不一,而与他有所争论的人也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位如今两人仍然有着很深的过节。 范曾如今与范曾仍然有着过节?这句话听起来确实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如今的范曾大师已经是81岁的高龄,而与他发生争执的人,也多是与其年龄大差不差,从上个世纪跨越过来的人物,细数如今的画坛,也唯有一位与之相符的“死对头”。 黄永玉他便是95岁的著名画家黄永玉,两人相识于美院,按照辈分来讲,范曾确确实实该叫黄永玉一声老师,当初的范曾是国画系一年级学生,而黄永玉则是版画系的讲师,那既然是师徒辈分,为何却彼此对骂跨越两个世纪?甚至到如今仍然不解气呢?我们先来看近些年黄永玉的一幅画。黄永玉画作这幅画都能看懂,题词简单暴力,言简意赅,画面中指的人物,自然就是范曾大师,那为何黄永玉要说范曾大师“吹”呢?其实这源于范曾大师的自我评价,当时范曾对画家进行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段,把不同造诣的画家分为“九品”,自己则是“坐四望五”,四品为大师,一个朝代大概十来人,五品为巨匠,是500年出一个得不世人才,那范曾等于自卖自夸,说自己是大师级别,即将是五百年出一个人的人物。范...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9
浏览次数:38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文/陈红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在对外交往中受着双重的挤压:一方面,清政府在与列强对抗中,不断上演着反抗—战争—失败—割地赔款的屈辱,在列强的威逼下国权一步步地沦丧;另一方面,一些在地缘上临近中国,原先与中国有着朝贡关系的小国也纷纷离去。前一种情形人所共知,而后一种情形则较少为学界所注意。研究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确定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既要研究中国是如何与大国强国打交道的,也要研究中国是如何与小国弱国打交道的,这是一体两面,后一种情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揭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制是如何被打破的。朝鲜是历史上与中国关系最悠久最密切,地缘相近的国家之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清政府如何面对朝鲜内部要求摆脱与中国旧有的“宗藩关系”,独立自主开展外交活动努力的那段历史,显示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另一种困境。宗藩体制的瓦解:遣使事件前的中朝关系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与先进的文化而成为古代东亚地区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强大的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占据着东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万国来朝贡,仰贺明主,一统华夷。普天八方四海,南北东西……天下归一”的局面。中国根据各国各族与中原王朝的亲疏关系与接受中华文化的程度,将其划分成层次不同的外交圈。而各国各族统治者出于自己的利益,也多“倾心向化”,以臣服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为基本外交...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9
浏览次数:84
来源:凤凰新闻20190504 蒋介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生活在历史书中的人物,和毛泽东在民国时代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他领导的国民党大多是家境较好的将领,受到过很好的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对中国局势的分析也很到位,可是为什么最终会败给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阶级呢?究其原因,其实是当时中国的风气很乱,家境好的人很少,而舍得为国付出,奉献的人就更少了。他们代表的中层阶级的利益,所以很少会考虑到百姓们的需求。即使他们接受了很高的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改变思想的方向。但是在中国百姓占绝大部分,古代就曾说过,撑起国家的是百姓,能颠覆国家的仍然是百姓。所以说就算能力很高,拥有的资产很多,但是不能兼顾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也不会让百姓拥戴,自然只有失败一条路可走了。不过老蒋也算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传奇人物。他这一生中,骂他的人不少,但是赞赏他跟随他的人也不少。他是一步一步从一个百姓变成领导者,自然也有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据说他去世当晚就有预兆,医生护士用尽了办法都没有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不过跟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永不离身的公文包,但是这么多年没人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在他去世后,蒋经国打开了父亲的遗物,其实里面只有很平常的几样东西。据说里面有他本人的身份证,党员证书和台湾的军事布局图。除此之外,有一个用大红纸抱着的物件,看起来这个公文包里最珍贵的东西。而在包的最深处放着一张中国地图,知道的人都傻了,...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2
浏览次数:38
来源:《凤凰新闻》20191004可能所有人都知道蔡元培是一代教育家,是北大校长,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充满侠义的杀手。 名字多,头衔也多本名是蔡元培,又化名蔡振、周子鱼,先是字鹤卿,又字仲申啊、民友啊、孑民啊什么的,反正一大堆,估计厉害的人物都有这么多字。其次头衔也多,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学问家等等。当过国民党的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等,都是部级大员。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当过北大的校长。你见过造炸弹的校长吗?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蔡元培去北大教书之前是干什么的,他是造炸弹搞暗杀的。他也不是一出生就造炸弹搞暗杀的,在造炸弹搞暗杀之前,他也还是教书的,这其中有一段故事。但凡厉害人物,都有一个传奇的少年经历。蔡元培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基本够得上传奇。正当亲友觉得他前途无量时,蔡元培却甩手不干。1898年10月,本当大展身手的蔡元培却打了个长期休假报告。悄悄地离开北京,跑回老家去了。放着前途无量的党校干部不做,非要跑回去做个连编制都没有的教书匠。一般人还未必敢,但蔡元培敢,他就是为教育而生。到校后的蔡元培,踌躇满志,聘任新教员,修订新章程。还把政府严厉查禁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拿来给学生看,学堂内一时哗然。有人改革,就有人阻拦,还是在大清朝的眼皮子底下,旧派教员薛炳、...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2
浏览次数:17
来源:《凤凰新闻》2019091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艰难无比的战争,因为清朝的遗留问题致使原本强大的中华民族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遭到列强的侵略而留下百年屈辱史,可这些都难不倒中华儿女们。在这场伟大的胜利中,离不开革命先辈们在正面战场上地厮杀,当然也离不开只身潜入敌营的情报英雄。正是他们不顾个人危险,甚至甘愿忍受骂名,为我军获得了一份又一份机密情报。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的主人公就是抗战时期绝无仅有的“五重间谍”且被称作“情报大王”的袁殊。1931年,经潘汉年介绍,年仅20岁的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情报系统,拥有了第一重身份——共产党员。1932年春,袁殊经由表兄贾伯涛(黄埔一期生)介绍,打入中统局内部,成为国民党的一员。好巧不巧的是,在中统局袁殊被安排到情报股从事间谍工作,而他也被包装成一个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中统局要求他以记者的身份打入日方情报机构,窃取日本上海领事馆的身份。在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地批准之后,袁殊经过精心策划,成功结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进入日本情报机构。此刻他成为了一个“三重间谍”,利用这个身份为我党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并且让国民党以及日本都得到了我党想让他们知道的情报。这还不算完。1937年4月,为了开拓信息来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帮,通过他的计谋与人脉,快速在青帮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人物。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9
浏览次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