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凤凰新闻 文学汇 2020年2月28日文/ 皮皮        文字若是被适当的加以运用时,就好像被赋予了生命力,活跃在每一个感受过的人的心里。在那个追求浪漫的年代,总是有那么一批人,用诗词的概述,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是主角,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故事情节里的喜怒哀乐。他就是这批人的其中一份子。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就是这么一个大才子,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打动了现在很多妙龄少女。可是谁又知道,他的一片深情,却得不到自己心爱的人的认可。外界都替他的追求捏了一把汗,可最后美人还是找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男子,他只能独自黯然神伤。     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一次,也许他还会如此深情吧。他就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图 | 卞之琳      匆匆一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发布时间: 2020 - 02 - 28
浏览次数:19
来源:《明报月刊》2019年12月文/钱虹今年六月二十五日凌晨三时三十五分,走过人生一百零五个年头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原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徐中玉先生驾鹤西行,离开了让他牵肠挂肚而又欢喜、忧心的世界。噩耗传来,先生的亲朋好友和众多学生,无不唏嘘惋惜。六月二十八日,徐先生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大厅内悬挂的挽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徐先生的一生:“立身有本,国士无双,化雨春风万里,何止沪滨滋兰蕙;弘道以文,宗师一代,辟章义理千秋,只余清气驻乾坤。”数百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生前友好,各界学生等汇聚成悼念的人流,为徐中玉先生送行。数不清的花篮和挽联从大厅一直排到门厅外,绵延不断,表达着亲朋好友和学生们的无尽哀思。为徐先生送行的那天恰逢期末考试周,我有监考任务,分身乏术,只好在追悼会召开前夕,连夜代表任职学校起草唁文,并委托母校中文系代订花篮,以寄托心中的敬意与哀悼。徐中玉先生是一代真正的知识人的典范。在超越百年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与中国文论和文学的标杆,历经磨难而以民族、国家大义、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为己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身处逆境而沉静,面临危局而敢言;兢兢业业俯首工作,甘于清贫埋首学问——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人生楷模与精神遗产。他的一生,端端正正地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成为我们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徐中玉先生毕生投身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乃著...
发布时间: 2019 - 12 - 25
浏览次数:31
来源:《明报月刊》2019年12月       作者读了庄园的《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惊欢其规模,详尽、全面而丰富,不但补全了作者早年大作《高行健创作年表》的不足,还竟然找到连高行健都忘记了的文章出版资料。---------编者       2018年4月6日,我和高行健通了一个小时的越洋电话。他说,最近几天读了庄园的《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感到意外的是,她竟然如此有心并有如此气派,写下了这等规模、这么详尽的年谱,全面而丰富。帮我转达对她的谢意。       前所未有的高行健年谱       收到庄园的长达70万字《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的稿子,我着实吓了一跳。展开阅读后则是钦佩不已,无论是规模之宏大,还是气魄之雄伟。也无论是材料之详实,还是记述严谨,都是前所未有的。难怪行健兄会如此肯定。(行健兄从不随和,要让他满意很难。)毫无疑问,这部[总其成]性质的《年谱》,乃是庄园个人精神价值创造的新发展,也是高行健研究史上崇高的里程碑。当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里程碑。       2012年,我曾经为庄园的《女性主义专题研究》写了序文,那时她还是大学毕业生的样子,总是谦称自己的集子为[习作]。...
发布时间: 2019 - 12 - 11
浏览次数:48
来源:《凤凰新闻》20191119文/郑永年今天这个时代本来是一个最需要思想的时代,但这个时代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知识贫瘠的时代,人们很难找到希望看到的思想。 今天这个时代本来是一个最需要思想的时代。人类现在面临各种巨大而严峻的危机,包括气候环境、技术(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滥用对人类的影响)、生育方式和人口的变迁(无论是一些社会的人口急剧减少还是另一些社会的人口急剧增长)、全球化和社会的急剧分化、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激进宗教思潮与恐怖主义、社会抗议与无政府等等。但整个人类社会都没有对诸如此类的危机做好准备。更为可悲的是, 人们并没有对这些已经发生或者眼前的危机有过严肃的思考。新的思想好像已经是久违了。实际上,这个时代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知识贫瘠的时代,人们很难找到希望看到的思想。1960年,自许为经济上的社会主义者、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的美国学者贝尔(Daniel Bell),出版了一本题为《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思想的枯竭》(The End of Ideology: On the Exhaus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 Fifties)的论文集。在这本书中,贝尔认为源自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旧的、宏大的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枯竭了,而新的、更为狭隘的意识形态即将到来。他相信,在理性的人们中间,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相关性,政...
发布时间: 2019 - 11 - 23
浏览次数:16
来源:《凤凰新闻》20191110文/烟雨若寒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几乎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他们总是像灯塔一样,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国著名现代作家钱钟书,因早年的狂妄不懂事得罪了三位老师,直到吃大亏后才懂得对恩师的尊重。那到底是什么事让他醒悟后才懂得师恩?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梁,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小时候的他就对古文诗词有着极大的兴趣,上学期间,他的国文和英语成绩优异到让所有都同学甘拜下风的夸张地步。1929年,他以满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是学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学霸。成绩优异的他从上学开始就从不把老师和同学放在眼里,他的父亲钱基博希望儿子能改掉恃才放旷的毛病,便给他改名为钱钟书,字默存,希望儿子可以谦虚地学会默存。可钱钟书轻狂傲慢的性子并没有因为父亲的改名得到任何改善,就算是改了名字,他依旧是口无遮拦的想说就说,因此他后来和许多人结下梁子。钱钟书的前半生因为他的心直嘴快可谓是的罪过不少人。他在看了林纾的翻译书籍后,竟毫不留情面地将林纾的翻译比作是卑微的动物,如癞蛤蟆一般。此外,对于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作品,他也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不喜欢。虽说话尖酸刻薄,但在文学创作上他的确是少有的才子。众所周知,《围城》一书是他最出名的长篇小说之一。1...
发布时间: 2019 - 11 - 13
浏览次数:28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10月7日文/曾焱10月7日是陈寅恪先生去世五十周年纪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陈寅恪对王国维的理解,也是他自己处世和为学的基石。在他身上,中西兼具的深厚学养、中国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达成为一个精神符号。陈寅恪(1890.7.3~1969.10.7)究竟是梁启超还是吴宓,当年向校方力荐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四大导师?好像也没有特别确切的记述。1924年秋,时任清华校长曹云祥筹备改制,开设现代大学的各学系及国学研究院。曹请来胡适主持设计国学研究院的学制蓝图,但当他提请胡适为导师的时候,胡适表示自己不够格:“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三人里,章太炎未肯受聘,梁启超、王国维先后于1925年春迁入清华园,加上其后从欧洲回国的赵元任、陈寅恪,清华为国学研究院所请都是会通古今中西的一时之选,校内外称“四大导师”。有一位陈哲三教授曾在台湾撰文说是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曹问他陈寅恪是哪一国的博士,梁回答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问有什么著作,梁说也没有什么大作。这篇回忆文章中所转述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梁说:陈寅恪虽然没有专著,但他写的寥寥数百字比我的全部著作还有价值,如果清华不请,外国的大学也会请他。曹云祥听了,这才登门礼聘。青年陈寅恪而据吴宓日记...
发布时间: 2019 - 11 - 02
浏览次数:65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