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明瑞老先生,百年风范不愧世纪老人,一身正气堪称潮汕之光。一颗巨星陨落,心悲哉!庄明瑞老先生出生1912年,正是中国风雨飘摇、社会大变改之际。他出生于广东普宁贫穷农民家庭。受父母亲及乡土文化影响,拥有朴实,善良,勤奋,踏实的品质。从小也对底层百姓的生活、国贫民弱的耻辱与悲痛感同身受,在幼小的心灵早早萌生。20岁读完初中,成为乡里秀才,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那时“九一八”事变,国家的灾难也压在他肩头,也触动他的思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加入厦门大中学生抗日联合会,加入普宁青年抗日同志会,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爱国主义在胸中缓缓燃烧,革命信仰却坚定不移。革命的道路漫长,国家复兴的发展也曲折,庄老先生走过他充满坎坷,打击,不屈,辉煌继而正气伸张、笔耕不辍,孜孜不倦的一生。但是不管他身处高官要职,还是打成“右派”“地方主义黑分子”,劳改四年,不管置身险境还是饱受折磨,他都矢志不移,毫不退缩,甚至于在有生之年依旧致力于心中社会主义美好世界的塑造与完善。庄老说,“革命队伍就是一个大熔炉,我就是在这个熔炉被炼成的,被塑造就的,故而能在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中得到美好的结果。”他的一首自勉诗云:“体现&lsquo...
发布时间:
2012
-
10
-
10
浏览次数:1103
杨福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摘要: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世界一流顶尖大学,就会发现,其在科学上的贡献都与文化有关。世界上一流本科教育都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不管“做人” 还是“修业”,都离不开文史与科学,离不开文史与科学的交融。 而科学,特别是科学史与科学精神,同样充满着做人的道理。“科学是一种文化“ 在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第五卷中关于文化的定义为——文化: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不论是知识,还是信仰和行为,都与科学有关。徐善衍教授曾在中国科学报 (2012年1月2日)发表了一篇精彩文章,标题是“科学是一种文化”。现把文中精彩语句集中一下: “在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都对‘文化’作出了这样的注解: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文化,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定义,其内涵都包括科学,也就是说,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
2012
-
09
-
14
浏览次数:1260
游刃于中国红墙内外江 迅资中筠小档案一九三零年生于上海;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前《美国研究》主编。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通英、法文,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活动,后从事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退休后仍从事写作与学术。作品有《展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财富的归宿》等及随笔杂文《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等。资中筠——坚守人格完整与心灵自由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也是翻译家和作家的资中筠,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对看不下去的世相擂鼓而呼,秉理性又无所忌惮。------------------------------------------------------------------三个月前,一个阳光散淡的中午,在北京方庄,资中筠寓所。她修长的身子,倚着钢琴,冬日阳光从窗口洒入房间,温柔地笼罩着满头白发的她和那架黑色钢琴。德彪西的《阿纳卡普里山丘》的乐曲飘荡着,这是德彪西作品中罕见的歌颂灿烂阳光的乐曲。这位年逾八旬的智者,和乐曲声一样热情洋溢。资中筠是业余音乐家,弹琴七十多年,十七岁时就举办过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她是位美丽的...
发布时间:
2012
-
06
-
19
浏览次数:1199
红学泰斗周汝昌病逝江迅周汝昌小档案一九一八年生于天津咸水沽镇。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外文系讲师、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对于吟诗、研诗词、赏析、理论、书画、戏曲、音乐等,造诣亦深。周汝昌(1918-2012)离世前仍讨论新书提纲红学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于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四岁;留给后人的是对《红楼梦》的独到研究,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痴心红楼,一梦不醒。中国红学界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于五月三十一日在北京家中“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四岁。“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周汝昌所作的诗,道尽他一生与《红楼梦》的渊源。周汝昌心如止水悟红楼,一生淡泊名利,寓所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家人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周汝昌女儿周伦玲接受采访时说,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远去。她父亲在最后几天精神比平日差,不能起床了,但他脑子没闲着,家人给他...
发布时间:
2012
-
06
-
19
浏览次数:1083
莫 光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2/HK1205220045.htm 今天,年逾耄耋之長者可不少;能夠活上一個世紀則較罕有。最近,一位年逾一個世紀的資深前輩駕鶴騎鯨西去。他是《文匯報》前社長李子誦老師。只是他與百歲長者有所不同。在他一百零一歲的人生中,經歷了滿清皇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李老師在新聞界結緣大半個世紀,相信也是破紀錄的。他主要是在香港《文匯報》工作,這也是他夢想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屬下的新聞單位。 敬業樂業 愛國繫獄 晚輩接觸李老師半個世紀以上,總覺得他平易近人,全無架子,數十年來,和他相處是「亦師亦友」,這「亦師亦友」,並非如學校的老師,「友」是他對人隨和,視同行如朋友。晚輩等不少所以視他為老師,因為他在新聞行業中知廣識博,詩詞歌賦甚為精通;對廣東俚語、俗語出處,解釋更是知之甚詳。 李子誦有人稱呼為「社長」,這是習慣使然,也有人稱呼為老師,因為經常要請教他在文學上、歷史上的種種。他的敬業樂業精神,很值得同業效法。 辛亥革命之後,在國民黨統治的年代,他有一番熱誠,希望新聞界能發揮作用:愛國、救國……可能文章不為國民黨接受,聽說有過文字獄,後來共產黨出現,一比均符合他的心意。 識才善用 選賢無數 新中國成立,正好實現他的夢想。在數十年的新聞工作中,縱然有...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561
转自《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2/OT1205220010.htm 清「康乾盛世」時,人均壽命也不過36歲。而生活在明清更替之際,社會動盪時期的李漁,既不是達官貴人,也不是富商大賈,他只是一介書生,全靠一支筆賣文為生,而且還拖著一大家子過日子,卻能享年古稀。有道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他的生活藝術和智慧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李漁在南京的居所他稱為「芥子園」,實際上有三畝地,他竟然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種植花卉,可見他對花卉是何等慷慨和寵愛。難怪他能在《閒情偶寄》一書中一口氣就寫下67種之多:「木本第一」寫了牡丹,梅,海棠等24種;「籐本第二」寫了薔薇,木香,月月紅等9種;「草本第三」寫了芍葯,蘭,水仙等15種;「眾卉第四」寫了芭蕉,翠雲,虞美人等9種,林林總總,紫嫣紅,字裡行間不僅藏有豐富的知識,而且充溢著深切的體驗和濃郁的摯情。歷史上有誰把花卉作為紅顏知己,使自己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裡飛舞著香氣與色彩?這不是別人,是李漁。這位藝術大家,不能一日無花,不能須臾離花。我們稱他「花侶」乎?「花友」乎?「花癡」乎? 李漁愛蘭花,為保持居室蘭香恆久,他掛上特製的簾子不讓蘭香外洩。李漁還有一個獨家賞蘭秘訣:「有蘭之室不應久坐,另設無蘭者一間,以作退步,時退時進,進多退少,則刻刻有香,雖坐無蘭之室,若依倩女之魂。」他巧妙地利用有序調節,一進一退,讓...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