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红学泰斗周汝昌病逝江迅周汝昌小档案一九一八年生于天津咸水沽镇。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外文系讲师、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对于吟诗、研诗词、赏析、理论、书画、戏曲、音乐等,造诣亦深。周汝昌(1918-2012)离世前仍讨论新书提纲红学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于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四岁;留给后人的是对《红楼梦》的独到研究,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痴心红楼,一梦不醒。中国红学界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于五月三十一日在北京家中“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四岁。“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周汝昌所作的诗,道尽他一生与《红楼梦》的渊源。周汝昌心如止水悟红楼,一生淡泊名利,寓所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家人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周汝昌女儿周伦玲接受采访时说,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远去。她父亲在最后几天精神比平日差,不能起床了,但他脑子没闲着,家人给他...
发布时间: 2012 - 06 - 19
浏览次数:1083
莫 光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2/HK1205220045.htm   今天,年逾耄耋之長者可不少;能夠活上一個世紀則較罕有。最近,一位年逾一個世紀的資深前輩駕鶴騎鯨西去。他是《文匯報》前社長李子誦老師。只是他與百歲長者有所不同。在他一百零一歲的人生中,經歷了滿清皇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李老師在新聞界結緣大半個世紀,相信也是破紀錄的。他主要是在香港《文匯報》工作,這也是他夢想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屬下的新聞單位。 敬業樂業 愛國繫獄   晚輩接觸李老師半個世紀以上,總覺得他平易近人,全無架子,數十年來,和他相處是「亦師亦友」,這「亦師亦友」,並非如學校的老師,「友」是他對人隨和,視同行如朋友。晚輩等不少所以視他為老師,因為他在新聞行業中知廣識博,詩詞歌賦甚為精通;對廣東俚語、俗語出處,解釋更是知之甚詳。   李子誦有人稱呼為「社長」,這是習慣使然,也有人稱呼為老師,因為經常要請教他在文學上、歷史上的種種。他的敬業樂業精神,很值得同業效法。   辛亥革命之後,在國民黨統治的年代,他有一番熱誠,希望新聞界能發揮作用:愛國、救國……可能文章不為國民黨接受,聽說有過文字獄,後來共產黨出現,一比均符合他的心意。 識才善用 選賢無數   新中國成立,正好實現他的夢想。在數十年的新聞工作中,縱然有...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561
转自《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2/OT1205220010.htm 清「康乾盛世」時,人均壽命也不過36歲。而生活在明清更替之際,社會動盪時期的李漁,既不是達官貴人,也不是富商大賈,他只是一介書生,全靠一支筆賣文為生,而且還拖著一大家子過日子,卻能享年古稀。有道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他的生活藝術和智慧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李漁在南京的居所他稱為「芥子園」,實際上有三畝地,他竟然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種植花卉,可見他對花卉是何等慷慨和寵愛。難怪他能在《閒情偶寄》一書中一口氣就寫下67種之多:「木本第一」寫了牡丹,梅,海棠等24種;「籐本第二」寫了薔薇,木香,月月紅等9種;「草本第三」寫了芍葯,蘭,水仙等15種;「眾卉第四」寫了芭蕉,翠雲,虞美人等9種,林林總總,紫嫣紅,字裡行間不僅藏有豐富的知識,而且充溢著深切的體驗和濃郁的摯情。歷史上有誰把花卉作為紅顏知己,使自己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裡飛舞著香氣與色彩?這不是別人,是李漁。這位藝術大家,不能一日無花,不能須臾離花。我們稱他「花侶」乎?「花友」乎?「花癡」乎?  李漁愛蘭花,為保持居室蘭香恆久,他掛上特製的簾子不讓蘭香外洩。李漁還有一個獨家賞蘭秘訣:「有蘭之室不應久坐,另設無蘭者一間,以作退步,時退時進,進多退少,則刻刻有香,雖坐無蘭之室,若依倩女之魂。」他巧妙地利用有序調節,一進一退,讓...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921
李子诵(1912-2012)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前香港《文汇报》社长李子诵逝世,享年百岁。八九学运时刊登“痛心疾首”社论,引起轰动;晚年坚持自己理念。 •毛莹李子诵小档案李子诵,原名李诵,广东顺德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六岁加入新闻业,投身报界近六十年。先后在《大公报》、《华侨日报》、广州《建国日报》等担任校对和编辑,一九五一年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八九年学运期间他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后被免职。曾任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间,与《文汇报》前任副总编辑程翔共同创办《当代》杂志,担任杂志副总编辑。香港《文汇报》前社长李子诵五月十一日于香港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去世,走完百年人生。李子诵和报社同仁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 “痛心疾首”四个大字。该社论随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该报驻北京记者刘锐绍赞扬李子诵“择善固执”,敬佩其知识分子的风骨。李子诵十六岁时父亲离世,他小学未毕业就加入广州新闻界,投身报界约六十年。李子诵先后在《大公报》闽南语版、韶关《建国日报》、广州《建国日报》、香港《华侨日报》及广州《联合报》任职。一九五一年起,李子诵于  《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1328
李淮濟 李邕復 李寸金 李松興五月十一日十四時三十四分醫生證實我們敬愛的父親停止了呼吸,雖說近五個月來他多次入院,飽受病魔折磨,為此早有心理準備,但仍祈望昨天剛度過一百零一歲生日的父親有奇蹟出現,再次挺過來,這噩耗無疑像晴天霹靂般令我們悲痛萬分。以筆為戈 抗日救亡父親走後我們依然魂牽夢繫,邕復夜半醒來,萬籟俱寂,彷彿又見到父親慈祥的臉容,耳邊響起親切的答問:李邕復,你是南寧收復時出生的。回憶往事,久久不能平靜。父親少年時期就投身新聞事業,在抗日戰爭時期以筆為戈,堅決反對內戰,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曾兩次入獄。自我們有記憶起,就見父親為國為民為新聞事業四處奔波。「九一八」事變當年,他因支持學生抗日運動被捕。出獄後創辦《民生報》,任總編輯。廣州淪陷後輾轉至香港、湛江、桂林、韶關、老隆等地,出任《大光報》粵南版編輯主任,韶關《建國日報》編輯主任,我家四兄弟妹是在上述各地出生,父親給我們起的名字就為紀念抗戰時的幾次大事件。當時我們尚年幼,轉移路上走不動,不是被背就是放在挑擔內,擔子的另一端則是在父親看來比金銀珠寶更珍貴的書刊和資料,一安頓下來,父親就著手籌劃辦報和撰文。有一次在鄉間祠堂借宿,遇上日本兵闖進來,大人們都捏一把汗,幸而是來強搶鄉民豬隻的,我們避過了一劫。 抗戰勝利後,我們回到了廣州,父親任《建國日報》總編輯,四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廣州三千多大中學生舉行反內戰、反迫害、要民主自由的示威...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1000
郑培凯 2012年5月6日《苹果日报》苹果树下浙江大学的同学组成了读经班,经常举办经典会读,只要有学者来讲学,就邀请来领读经典。说起读经班,就不禁想到我在台湾读大学时,那是六十年代,同学也组织读经班,读的是基督教的《圣经》,有些工学院的同学十分热衷,说参加读经的女生不但漂亮时髦,而且性格贤淑,适合当贤妻良母。一来二去,也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不过浙江大学的读经班,读的却不是西方的《圣经》,而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类,不晓得是否聆听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也能超越古代礼教的藩篱,与时俱进。同学要我选题,决定这次会读的经典。我想让他们读点有趣的材料,扩大眼界,多了解古代历史的现实,也看看司马迁文章的磅礴气势,就选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同学们经过讨论,觉得《史记》不是正宗儒家经典,《项羽本纪》篇幅又太长,一个早上读不完,问我可不可以换成《礼记》的《礼运》篇?我说还是读读《史记》吧,我们在台大读书时,老校长傅斯年就规定,大一国文就是《史记》,要整整读一个学期呢。会读《项羽本纪》全篇,时间是稍微长一点,我们就选读,跳过一些章节,集中在项羽出身背景、鉅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这些精彩段落,以窥司马迁究竟是如何书写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读史,以及如何去想象与相信历史。《项羽本纪》一开头,交代项羽的出身,乍看似乎枯燥,像流水账,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
发布时间: 2012 - 05 - 08
浏览次数:1426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