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西方论坛》2016年4月总第0004期 刘乃顺按语:早鸣的鸡 一鸣惊人 何清涟先生于2015年5月3日在“2015温哥华成氏国际论坛”上说“我预测中国股市在一个月之内大跌,而且会一蹶不振!”,其时中国股市牛气冲天,一周之后果然大跌,一泻千里。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一名深圳媒体人在香港出版了一本书《中国的陷阱》,随后该书以《现代化的陷阱》。(以下简称“陷阱”)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引起海内外轰动,一时洛阳纸贵。 这个媒体人就是何清涟先生。 何清涟祖籍湖南,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获得硕士学位。在读研究生期间,她就写出了《人口,中国的悬剑》,收在八十年代著名的新启蒙学者群创办的《走向未来》丛书中。 1997年《中国的陷阶》出版之后,又相继发表长文《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经济学与人类关怀》、《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一炮比一炮响,炮炮走红。 中国当时的有关部门和领导对《现代化的陷阶》一书有三种观点:第一,这部书极其反动,全面否定改革,作者应当抓起来严惩。第二,这是一部善意警示改革艰难性和复杂性的好书,作者满怀爱国热情,全面系统地预测了改革开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这是作者独立思考的学术型著作,无需大惊小怪。 汪道涵先生对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推崇备至,将此书以礼品送人...
发布时间:
2016
-
05
-
16
浏览次数:1748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12月20日文/列孚 北京歌手崔健在歌唱节目中辛辣点评香港歌手许志安,但讲话被香港专栏作家陶杰扭曲,声称陆港演艺圈“决裂”,背后其实是香港分离主义的泛政治化情绪,无视陆港两地文化交融之密切,以及崔健对“达明一派”等香港歌手的敬佩。SHAPE * MERGEFORMAT 这样的文字是否有点吓人——“中港决裂,不但足球,连演艺娱乐也全面宣战”。香港专栏作家陶杰12月1日在专栏上劈头盖脸地就来了这么一句。不明就里的人看了恐怕眼珠都被吓得要掉出来,以为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的娱乐界演艺圈发生了什么重大冲突事件,但其实只是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的泛政治化言论。事缘上海东方卫视《中国之星》歌唱节目,让出名歌手上台竞技,轮番比试后,末位者被淘汰出局;中国著名摇滚乐歌手崔健、著名歌手刘欢和香港歌手林忆莲是节目评委。11月28日那天晚上的竞技中,香港的许志安唱了张学友多年前的名歌《怎么舍得你》。像每个歌手唱毕后评委们便在现场进行点评那样,崔健对许志安的表现进行了点评。然而,因为电视播出是经过剪辑关系,崔健对许志安演出的《怎么舍得你》似乎颇不以为然,也对他选择这首“老歌”...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079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12月27日文/江迅、项惟亚洲周刊选出中国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为二零一五年度风云人物,她和她的团队以青蒿素研究治疗疾病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人性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让中医药改变世界,影响了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历史进程。随着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未来,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会越来越多,更多“青蒿素”走向世界,更多“屠呦呦”造福民众。亚洲周刊选出屠呦呦为二零一五年风云人物。这位八十五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研究的青蒿素,是古老的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员,影响了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历史进程。她为人类命运作出承担,书写下中国新传奇。步入岁暮,屠呦呦从瑞典领完奖回到北京,她获得二零一五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人。诺贝尔奖是奖励那些为整个人类的福祉,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屠呦呦的贡献,在于透过艰苦的科研探索,给人类增添了一种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这种药物已挽救数百万人性命。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中国显得更为成熟而务实。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舞台,无论是扩大合作,还是面对此消彼长的摩擦冲突,中国体现了负责人的大国形象。中国软实力及其可能引发的国际权力转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065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12月27日屠呦呦出生于宁波望族,屠家重视教育,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她小时患肺结核的经历,启发她对医学的兴趣。她与同乡丈夫李廷钊是互补的结合,屠呦呦不擅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1930年2月10日的黎明时分,居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屠家,传来了婴儿“呦呦”出世的声音,迎来了屠家继三个儿子后终日所盼的“千金”。哭声呦呦,犹如鹿鸣。孩子的哭声使父亲屠濂规沉浸在幸福之中。他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于是父亲便给小女取名呦呦,呦呦之声永远地荡漾在父亲的听觉之中,以表示他对于女儿的喜爱、期待和庆贺。父亲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似乎这才哲理,这才完美。这四句满满童话的诗,使呦呦度过了诗意的童年。尤其是“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竟使千金呦呦一生就此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江南的文化氛围整个少年时代,屠呦呦一直生活在开明街&...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260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12月20日文/英若飞叶锡恩是少数在香港赢得民众爱戴的英国人,她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长期为基层弱势群体说话;她搜集警察贪污罪证,催生香港廉政公署;她致力维护民生、实践法治与推动民主。英国的香港良心——叶锡恩(Elsie Hume Elliot Tu,又称为杜叶锡恩,Elliot 及杜是两段婚姻的冠夫姓)长眠香江,享年102岁。她是少数在香港赢得民众爱戴的英国人,她长期为基层弱势群体说话,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从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她争取社会廉洁、催生香港廉政公署,扭转香港贪污失控的局面,走向民主、实践法治。叶锡恩是身先士卒的重要推手。叶锡恩1913年6月2日生于英国纽卡素一个贫民窟,毕业于岩士唐学院(今纽卡素大学)。1948年与丈夫 William Elliot 奉派到中国江西省南昌传教。1949年神州大地易手,教会在1952年被逐,他们南下香港,目睹遍地难民与贫富悬殊,叶锡恩也因其夫的教会不愿意介入对抗社会的不公义,宗教信念不同而与丈夫离异,并开始以港为家。在这个被许多中外人士视为“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的英国殖民地,她以其英国人的独特身份,发挥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怒目金刚的嫉恶本色以及作育人才的办学精神。 五六十岁以上香港人记忆犹新的,就是当年叶...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084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月3日被誉为“美国文学大使”的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董鼎山,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上午,在纽约一家康复中心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九十三岁。董鼎山一九二二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学时期即开始为柯灵所编刊物撰稿,一九四五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在新闻界任职二年。一九四七年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作品有《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等,传播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信息,文笔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旅居纽约七十年,董鼎山曾任纽约市立大学资深教授,并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特写》、《美中评论》、《新亚洲评论》、《美国侨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多家杂志专栏主笔。董鼎山在中国大陆的弟弟董乐山(一九九九年逝世)也是翻译家,但由于半世纪分离造成兄弟间思想隔阂。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