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五十年代居于沙田下禾峯山上,旧居已改建丘成桐这个人精采。影响世界纯数学研究流向四十多年的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刚满63岁,祖籍梅州蕉岭县。五十多年前,家住沙田下禾輋山腰龙凤台六号两层高石屋。为纪念父亲丘镇英100岁冥寿,上周末,他回港在教育城主讲〈那些年,父亲教导我的日子〉。山居岁月,也是数学家做学问的根源。翌日,记者跟丘成桐上山访旧居。走上沙田下禾輋天桥,拐过龙华酒店,转右行过一间古老村屋,穿插一两个弯角,说话直率到位的数学权威,回家老路,上小斜,健步如飞。样子似父亲的丘成桐,脸上浅浅汗珠。昔日山野小孩只有60磅,现在呢?「太重,讲出来没意思。」他很投入讲解旧日左邻右里,左手边姓温的那户人家,啡黄图案砖屋基本样貌还在,当年依山面海,晨早有渔民引鱼鼓声。一家十口住地下一单位,后门养鸡。门前白兰树与铁围网上的炮仗花,奔跑上岩顶看漫山花海,都不复来。钱穆、唐君毅及学生辈陈耀南等人,不时来跟父亲论学听学。丘成桐在旁斟茶,也听几句书话。对下近北山坡,是黄赓武父亲住的江夏台,「江夏」即黄姓意思,大宅仍然存在。转眼半世纪,丘家老屋已拆掉,改建三层,业权由邻居温氏拥有。旧时生活埋在心裏,作为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构想实际,「本想把旧居那幢 屋子买回来,好让来访学者交流时住这裏,不用入住昂贵酒店。」他说外国人对行走这种小山坡路段,不看是问题。举头可望穗禾苑的三层石屋,依山面公屋、私 ...
发布时间:
2012
-
05
-
07
浏览次数:1478
出自:明报2012.1.15 作者:安徒 近日中国知名作家韩寒,在网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既谈革命,又说民主,再论自由。文章洋洋洒洒,引起争论甚大,韩粉留言讨论数以万计,也触发国内外左派右派大辩论。自由派和同情维权人士,认为在〈谈革命〉一文中的韩寒拒绝革命,只谈改革,观点保守,结论是韩寒已经变质、投诚,被建制收编,对此他们大表失望。不过,认为韩寒依然是往往那个韩寒的,多半更喜欢韩寒在〈要自由〉一文中,要求创作自由、新闻自由的立场表白,并谓如果情况一直没有改善,自己会每年去文联、作协的大会抗议。平情而论,如果以思想水平来评价,韩寒这种反对激进革命,只求从个人切身的问题出发,争取一点一滴改革空间的改良主义,并无任何惊天动地的创见。再以内地严苛的审查制度来说,韩寒的言论更好像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擦边球」写作,以反对危害政权的激烈革命那种(若真似假)的姿态,换取可以畅论争取自由价值的安全空间,甚至轻轻发出鼓励行动的呼召。能够引起这番激烈争论的,端在于韩寒独有的青年领袖、文化明星的地位。过去韩寒的杂文针砭时弊,呼应青年反叛情绪,以调皮、机智而又不失言之有物的姿态,广受欢迎。不单声誉日隆,更具高度市场价值。及至后来成为国际知名的风云人物,人们不但寄望于他领导青年思想,更有不少对中国国情隔膜者,想透过韩寒来了解中国青年的思想感情动态。于是,韩寒的一举一动都受注目。 中国特有文化名星显然,韩寒这种...
发布时间:
2012
-
01
-
16
浏览次数:1123
作者 许礼平 出自:苹果树下周刊 2012.1.15京华前辈中,能以粤语交流无间,首数黄苗子先生。我份属晚辈,不敢随人作声声唤:「苗子、苗子」,而我是习惯尊称之为「公」,称「苗公」。苗公待晚辈也毫无架子,非常诚恳、和蔼,遇事谆谆善诱,令人相处舒服,如沐春风。苗公广东香山人,其尊人黄冷观与孙中山有同志同乡之雅。祖父黄绍昌系广东名儒。苗公小时随父移居香港,住中环砵甸乍街近海傍的一幢唐楼,据其忆述当时儿时玩耍,是常到附近码头梯级近海面处看鸡泡鱼(河豚)。家居对面有家域多利戏院,苗公时常帮衬,于其印象最深的是一出《龙爪大盗》,主角戴黑眼罩,披斗篷,锄强扶弱,威风凛凛,令他非常佩服,彷佛长大要做这样神气的侠客。苗公父亲黄冷观主编《大光报》,经常让苗公送稿,所以早岁已与许多文化人接触,如黎工佽、黄天石、劳纬孟、岑维休等。家中书刊甚多,苗公就专挑左翼的来读,父亲看在眼里,尝慨言,此子一出鲤鱼门,定变共产党。不过,苗公出了鲤鱼门,却没有变成共产党,反而成了地地道道的国府官员,并且在领导核心参与机要。事情的缘由是:一九三一年,一二八日寇侵沪。苗公离家出走,要奔向上海参加抗日。先躲在老友黄般若家,由般若代购去上海的船票。「猫仔」(苗公乳名)失踪,老父无从追寻,大哥祖芬虽然略知一二,却不拆穿,只待船开出后才报告,那黄冷观老太爷只得拍电报至上海,把淘气的「猫仔」交给时任上海市长的老友记吴铁城,请代为看...
发布时间:
2012
-
01
-
16
浏览次数:1268
作者:江迅【北岛小档案】原名赵振开,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早年做过建筑工人、编辑、自由撰稿人等。一九七八年,和芒克在北京创办新中国首份非官方文学杂志《今天》,任主编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欧洲和北美居住并任教。作品为多卷诗集﹑小说集《波动》(参见学生习作栏《“波动”人物艺术欣赏》)及散文集《青灯》、《城门开》等。曾多次传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北岛去国二十多年,首次受邀,出席青海湖诗歌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青海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为北岛「回家疏通,功不可没。」有诗人说:青海,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离诗歌最近的世界屋脊。八月八日,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省西宁市揭幕,诗歌节上最为人关注的,无疑是来自香港的诗人北岛,这是他八九年后去国二十多年来,首次受官方之邀,出席公开活动。有学者评论说,「北岛这次在青海出现,让人感觉到复杂环境下的一点善意,这种善意既有知识分子内心的,也有国家政治层面的」。北岛参加了诗歌节开幕式,在高峰文化论坛上作了题为《翻译与母语》的演讲。以诗歌影响中国一代人精神走向的诗人北岛,曾多次表示想回故土走走,但当局不允。十多天前的香港书展期间,有读者问他,能不能自由自在回内地,他不假思索说:没这可能。这次,当局将他列为嘉宾特邀参加诗歌节,外界颇感意外,据悉香港书展结束后,他突然被告知可回内地参加青海湖诗歌节,他自己都没想到。这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
发布时间:
2011
-
12
-
16
浏览次数:1308
岳南/文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吴宓等几位重量级西洋教授常去听讲,刘文典见了并不打招呼,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讲到自己认为出彩的节骨眼上,戛然而止,抬头张目望着教室最后排的吴宓,慢条斯理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啊?”吴宓闻听立即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刘文典,字叔雅,祖籍安徽怀宁,生于合肥。他既是一位才高学广的“博雅”之士,又是一位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在1907年于芜湖安徽公学读书时,刘文典就加入同盟会。1909年留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日、英、德等国文字。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刘文典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在孙的亲自主持下宣誓加入中华革命党,一度担任孙中山秘书处秘书。1916年刘文典回国,面对军阀混战,商业凋零的残酷现实,在失望、彷徨中决意以学问报国,并于第二年受陈独秀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选定古籍校勘学为终身所系,主攻秦汉诸子。经过数载苦钻精研,终以皇皇大著《淮南子鸿烈集解》与《庄子补正》十卷本震动文坛,为天下儒林所重。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北平青年学生为敦促政府出兵抗日,发起卧轨请愿行动。当时刘文典的儿子刘成...
发布时间:
2011
-
12
-
15
浏览次数:1608
作者:崔卫平 来源:崔卫平博客第一次见潘鸣啸先生,是在秦晖先生家,一个儒雅的法国学者,高个儿,神态睿智、宁静。他很快就让我觉得很生气。第一,他将汉语说得那么好,“儿”音那么准确;第二,他的神情各方面都像中国人,他的谦和,他的内向,他带一些无奈的微笑,仿佛已经探到了我们民族的根基,并从中生长了出来。他这样做,不仅让我对他的民族失掉神秘感,而且让我对自己的本民族失掉神秘感。在同时失掉了对于两个民族的神秘感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对于老潘本人的神秘感,尤其是对于这本书的神秘感——《失落的一代——中国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该书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于今年1月份出版之后,很快加印了第二版。老潘告诉我,听说该书已经在盗版市场上出现。我回答他,有盗版,您应该感到荣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荣誉。一个法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采访无数人和阅毕无数书籍、文件、卷宗之后,写出了有关这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移运动的研究专著——它的前因后果、各个阶段的不同特色,宏观叙事穿插着丰富的具体细节,是研究当代中国的一份硕果。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画鬼容易画人难”。这本书...
发布时间:
2011
-
11
-
21
浏览次数: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