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何楚涵博士“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第四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发布时间: 2023 - 05 - 17
浏览次数:10
来源:今日头条学人小传黄药眠(1903—1987),广东梅州人。诗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广东大学,后加盟“创造社”,1929年在苏联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任翻译,1933年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国际新闻社总编辑、“文协”桂林分会秘书长、“文协”香港分会主席、《光明报》主编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著有诗集《黄花岗上》《桂林底撤退》,小说《淡紫色之夜》,散文集《美丽的黑海》,文艺论集《论诗》《论约瑟夫的外套》《初学集》《迎新集》等,口述自传《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图片由作者和黄药眠家人提供图片由作者和黄药眠家人提供图片由作者和黄药眠家人提供20世纪40年代,黄药眠(二排右二)与达德学院学生在一起。图片由作者和黄药眠家人提供黄药眠(中)、钟敬文(左)等在一起。图片由作者和黄药眠家人提供【大家】他是诗人,从小沐浴在岭南诗风中,青年时期因诗歌才华崭露头角,得到成仿吾赏识,成为创造社的一员;他是文化战士,他创作的诗歌、小说深度介入“文艺大众化”“文艺民族形式”“文艺主观论”等论战,发出革命者的呐喊;他还是文艺学学科的开拓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写了第一个高校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主持了新中国第一个文艺学研究生班。他就是早在抗战时期便被人们尊称为“黄大师”的北京师范大学文科一级教授——黄药眠。忆及老友,史学家唐振常说:“朋友们...
发布时间: 2023 - 04 - 28
浏览次数:7
来源:十点读书 2023/4/3作家梁晓声曾和几位朋友热烈地讨论人生。朋友们都觉得,人生需要不断“增容”——不断增长自己的技能和财富,才能与时俱进。但梁晓声回忆过往却发现,如果只顾着给人生“增容”,常常越来越不堪重负,反而是“减法人生”,让自己活得更加通透而洒脱。他把这些感悟写在了最新的散文集《人间清醒》中:无论行业和机遇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能做好的事情,永远就只有那么几种,有时,仅一种而已。所以,人生最好的活法,其实是懂得做减法——将那些干扰我们心思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人生‘节目单’上减去,再减去。短短一席话,确实堪称“人间清醒”。网上有个话题:“为什么我们长大后,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一位网友的回答引无数点赞:“一个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往往是因为欲望大过了能力。”是啊,人生的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源自于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能做好的事情却又太少。陶渊明说:“人为物累,心为形役。”纵观那些活得自在洒脱的人,常常都擅长“断舍离”:满心怨怼,当断;过度物欲,当舍;压抑自卑,当离。一个高质量的人生,往往从不断“做减法”开始。在《人间清醒》中,梁晓声坦言自己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做几乎一切的家务。而哥哥却只关心读书,只有在星期天才会想起挑两担水。每当梁晓声用瘦小的肩膀踉踉跄跄地去挑水时,他就会对哥哥满心怨怼:这活本来应该他干的!后来,父亲年岁渐长,工作渐感吃力,但工资却一分没...
发布时间: 2023 - 04 - 17
浏览次数:13
来源:《微信视频号》
发布时间: 2023 - 01 - 29
浏览次数:18
来源:《今日头条》 2023-01-161994年5月29日,一位年近90岁的老太太,来到了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虽已是满头鹤发,面上也沉淀出岁月的沧桑,但她依旧身姿挺拔,行动矫健,登高下低之时,一旦有人来扶,她总是微微一笑,摆手拒绝。在毛主席故居当中,除了还原他早年在家乡生活的一些用品与场景之外,还特意陈列了许多在他漫长革命生涯中曾使用过的物品。毛主席故居人们通过有关毛主席的生活场景与物品,再结合解说员对毛主席的介绍,这一个小小的地方却似乎浓缩了他的艰难而辉煌的一生。这位老太太临离开之际,应工作人员邀请,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了八个大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雷洁琼题词这是在毛主席去世18年之后,以她对毛主席的了解,再结合此次对毛主席故居的参观,有感而发,对毛主席所作出的评价。现场的不少人看到了这位老人家,但很多人对她却并不熟悉,而她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身跨教育与政治两大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她,那就是:巾帼不让须眉。14岁就走上街头演讲的奇女子1905年9月的一天,广州一位晚清举人雷姓举人的家人传来一声声清脆的啼哭,很快周边的街坊邻居都知道雷举人喜添了一位千金。这位雷举人,名叫雷子昌,年轻时即高中举人,因博学加举子的身份,在广州城内也算得上是相当知名的人物。虽说,他与其他的举子一样,都是凭着八股文在乡试中举,但是,因为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他与北方的举子有着很大的不...
发布时间: 2023 - 01 - 23
浏览次数:12
来源:《华人星光》2022-10-15 诺贝尔奖颁布史上,曾有过这样惊人的一幕:一位获奖牛人上台发表获奖致辞时,使用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金色大厅,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语言:中文。不顾美国大使的警告反对,只为了让全世界听到中国话!有胆,有种,有根,他是出身中国显赫世家的炎黄子孙,名叫,丁肇中。泱泱华夏五千年,丁氏一族什么段位?山东日照,小镇涛雒,站在那一方洛水前,你会看到丁氏百年门庭巍然矗立,刻画这一显赫世家的鼎盛荣光:祖上进士、举人,不胜枚举,丁肇中的外祖父,随孙中山共襄民主大业,为革命牺牲;他的父亲丁观海,是知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他们的风骨蕴含于后辈的名字:丁肇中,丁肇华,丁肇民,丁家人,有种!在战火肆掠的中华土地,丁肇中随父母颠沛流离12年,没有安静的书桌,没有完整的教育,但在父亲的引领之下,科学的大树已然根深蒂固,母亲临终前则告诉兄弟几人,“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时代使然,推拨着他渐行渐远,1948年去往台湾省,毕业后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出手就是数学和物理两个学位,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转一圈,回来年仅33岁,就是麻省理工教授。他在高能物理实验领域肆意才学,发现反氘原子核,发现胶子喷流,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一路不曾停歇,却也一路走的无比艰难,他的大多数实验,受到很多人反对,理由有两方面,...
发布时间: 2022 - 10 - 15
浏览次数:13
210页次11/35首页上一页...  6789101112131415...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