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历史·文化
来源:《凤凰新闻》20190706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出生于名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自小就博览群书,12岁时又有幸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后又陆陆续续在德国、美国等著名学府求学。中西合璧的教育之下,让他在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1925年,陈寅恪回国,素有名望的他与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被清华大学聘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文学大家都来听他的课。国学大师吴宓这样评论陈寅恪:“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此外,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等人都对他评价颇高。不过,比陈寅恪小20岁的钱钟书却对他深感不屑,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陈寅恪和钱钟书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书香世家,都曾留学海外,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儒,而且还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上的两颗巨星。本该惺惺相惜的俩人,为什么会有“钱钟书看不起陈寅恪”的传闻呢?钱钟书对陈寅恪的“不待见”,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一是对待陈寅恪赠其书的态度,二是唐朝历史考...
发布时间: 2019 - 10 - 23
浏览次数:39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文/陈红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在对外交往中受着双重的挤压:一方面,清政府在与列强对抗中,不断上演着反抗—战争—失败—割地赔款的屈辱,在列强的威逼下国权一步步地沦丧;另一方面,一些在地缘上临近中国,原先与中国有着朝贡关系的小国也纷纷离去。前一种情形人所共知,而后一种情形则较少为学界所注意。研究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确定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既要研究中国是如何与大国强国打交道的,也要研究中国是如何与小国弱国打交道的,这是一体两面,后一种情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揭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制是如何被打破的。朝鲜是历史上与中国关系最悠久最密切,地缘相近的国家之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清政府如何面对朝鲜内部要求摆脱与中国旧有的“宗藩关系”,独立自主开展外交活动努力的那段历史,显示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另一种困境。宗藩体制的瓦解:遣使事件前的中朝关系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与先进的文化而成为古代东亚地区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强大的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占据着东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万国来朝贡,仰贺明主,一统华夷。普天八方四海,南北东西……天下归一”的局面。中国根据各国各族与中原王朝的亲疏关系与接受中华文化的程度,将其划分成层次不同的外交圈。而各国各族统治者出于自己的利益,也多“倾心向化”,以臣服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为基本外交...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9
浏览次数:88
来源:凤凰新闻20190504 蒋介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生活在历史书中的人物,和毛泽东在民国时代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他领导的国民党大多是家境较好的将领,受到过很好的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对中国局势的分析也很到位,可是为什么最终会败给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阶级呢?究其原因,其实是当时中国的风气很乱,家境好的人很少,而舍得为国付出,奉献的人就更少了。他们代表的中层阶级的利益,所以很少会考虑到百姓们的需求。即使他们接受了很高的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改变思想的方向。但是在中国百姓占绝大部分,古代就曾说过,撑起国家的是百姓,能颠覆国家的仍然是百姓。所以说就算能力很高,拥有的资产很多,但是不能兼顾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也不会让百姓拥戴,自然只有失败一条路可走了。不过老蒋也算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传奇人物。他这一生中,骂他的人不少,但是赞赏他跟随他的人也不少。他是一步一步从一个百姓变成领导者,自然也有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据说他去世当晚就有预兆,医生护士用尽了办法都没有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不过跟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永不离身的公文包,但是这么多年没人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在他去世后,蒋经国打开了父亲的遗物,其实里面只有很平常的几样东西。据说里面有他本人的身份证,党员证书和台湾的军事布局图。除此之外,有一个用大红纸抱着的物件,看起来这个公文包里最珍贵的东西。而在包的最深处放着一张中国地图,知道的人都傻了,...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2
浏览次数:38
来源:《凤凰新闻》2019091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艰难无比的战争,因为清朝的遗留问题致使原本强大的中华民族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遭到列强的侵略而留下百年屈辱史,可这些都难不倒中华儿女们。在这场伟大的胜利中,离不开革命先辈们在正面战场上地厮杀,当然也离不开只身潜入敌营的情报英雄。正是他们不顾个人危险,甚至甘愿忍受骂名,为我军获得了一份又一份机密情报。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的主人公就是抗战时期绝无仅有的“五重间谍”且被称作“情报大王”的袁殊。1931年,经潘汉年介绍,年仅20岁的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情报系统,拥有了第一重身份——共产党员。1932年春,袁殊经由表兄贾伯涛(黄埔一期生)介绍,打入中统局内部,成为国民党的一员。好巧不巧的是,在中统局袁殊被安排到情报股从事间谍工作,而他也被包装成一个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中统局要求他以记者的身份打入日方情报机构,窃取日本上海领事馆的身份。在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地批准之后,袁殊经过精心策划,成功结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进入日本情报机构。此刻他成为了一个“三重间谍”,利用这个身份为我党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并且让国民党以及日本都得到了我党想让他们知道的情报。这还不算完。1937年4月,为了开拓信息来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帮,通过他的计谋与人脉,快速在青帮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人物。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9
浏览次数:33
来源:《凤凰新闻》20190830 总理是讲过自己不是帅才,邓大姐也这样说,我们听了不舒服;主席和小平再这样讲,我们曾感到委屈。现在回想起来,是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影响我们的结果。谁位高,谁就位尊德高;谁官大,谁就本事大、贡献大。中国过去就是这种观念,这个毛病。改变不容易。雷锋只是一个班长,说起他全国没人不知道,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他的军长、师长是谁?话又说回来,许多人还是想当军长不想当班长,所以说改变不容易。总理讲他做不到举重若轻,但同样的,主席和小平也做不到举轻若重。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目的才能实现。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没多久,1950年1月,忽然传来消息,说谈判不大顺利,叫周恩来总理立刻启程去莫斯科。那次,我作为随员跟总理一起出发,路经满洲里时,遇到了率团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萧华同志。萧华向总理汇报联欢节情况,总理望着他身后问:“怎么没见到维世啊?”孙维世是总理的干女儿,本是同萧华一道去参加联欢节。总理没见到干女儿,自然要关心。“我们路过莫斯科时,她被师哲扣下了。”萧华解释,“师哲说她俄语好,叫她留下参加翻译组的工作。”总理关心中苏谈判:“主席跟斯大林谈得怎么样?”萧华摇摇头:“好像不大顺利,师哲只跟我简单讲了几句。”总理想了想,问:“主席现在做什么?”萧华说:“斯大林说要等你来了再谈,先安排主席参观和看节目,听说...
发布时间: 2019 - 09 - 28
浏览次数:9
来源:《凤凰新闻》20190420生命是一场单程冒险,你必须独自去寻找。没有人能够替代你思考,思想如此重要,你怎么可以轻易地交给别人?不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的思想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东西。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考。思考是思想的起源,但思考却并不等于思想。思考是形成思想的过程。惟有从永恒的角度,超越自然和历史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顺应事物发展趋势,正确思考得出的价值理论体系,才称得上思想。思想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就是正确思考的升华。思考于个人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人生若缺乏思考,不仅减少生命的厚度,人生的意义也荡然无存。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毫无意义”。而思想更高于思考。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生活不会落入俗套,他的人生会放异彩。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人物无不都是思想家。平凡的人虽成不了思想家,但也不能少了思想的支撑。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每一次大的变革,都离不开思想力量的指引,人类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是思想力量推动的结果。思想的进步,带来社会的进步,促进历史的前行。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的力量决定和影响着人生。思想的力量来自于她是人的生命“灵魂”。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如果人没有了思想,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人的高贵也在于...
发布时间: 2019 - 09 - 17
浏览次数:11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