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19年4月5日 她是一代青年人的音乐领航者,写出了年轻人心里的歌,她是青年歌手的领路人将他们送上艺术的巅峰,她的作品记录了时代,她就是纯粹又执着的音乐家谷建芬。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们不会忘记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90年代的人们对毛阿敏的歌曲肯定是耳熟能详,新世纪里边大家在音乐选秀节目当中会看到刘欢,那英和孙楠在导师的位置上谈笑风生,而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名字谷建芬。无论是作为作曲家还是老师,谷建芬都是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的人物,那么在她的人生历程当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35年四月谷建芬出生在日本的大阪市,她祖籍山东威海,父母漂洋过海到日本讨生活,直到她7岁时她才对祖国有了深刻的印象,跟着父母又回到了中国的大连。开始了她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1950年谷建芬进入了当时的文工团,第二年她考入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进入了中央歌舞团担任创作员,主要给舞蹈表演创作音乐,直到70年代末谷建芬才逐渐的转向了通俗歌曲的创作。 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年轻人中开始出现追求时髦的现象,谷建芬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名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词...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8
浏览次数:12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2月24日文/江迅、袁玮婧 旷世才女作家张爱玲冥诞九十九岁之际,亚洲周刊赴大马槟城独家专访了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唯一在世的闺密、九十四岁「杏坛芳草」邢广生,揭开张爱玲与母亲爱恨纠葛的秘辛。黄逸梵在张爱玲四岁时离家,六十一岁客死异乡,是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临终未能再见张爱玲。她虽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却永远是张爱玲心里最美最神秘最引以为傲的母亲,对她的创作影响深远。 九十九岁,白寿之年,百岁缺一,即九十九。旷世才女作家张爱玲生于一九二零年,二零一九年是她冥诞九十九岁。此际,有关张爱玲的新闻不时传出,开始聚焦而成为话题。张爱玲笔下的角色、场景、氛围,鲜活得恍如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无怪这股张爱玲风潮始终不曾止歇。在马来西亚槟城,有位被誉为「杏坛芳草」的九十四岁邢广生,她是目前所知道的张爱玲母亲闺密唯一健在者。亚洲周刊透过多种渠道,终于联络到她。一月二十六日,记者如约前往马来西亚槟城丹绒武雅区的珍珠景观公寓,独家专访邢广生,揭开张爱玲九十九岁传奇。 二零一八年末,腾讯V视界大会上,腾讯视频宣布张爱玲经典小说《小团圆》将首次影视化。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韩志杰表示,二零零九年张爱玲的《小团圆》才问世,这令《小团圆》更...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3
浏览次数:12
潘 星 作者简介: 潘星,1982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当选全国青联中央委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委员。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1995年应中国和香港政府专才计划赴港工作。任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总编辑。2005-2015年任北京冠华元丰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从事城市地铁PIS系统集成建设工作。喜读历史、党史。业余撰写散文和随笔。 担任多部大型纪录片撰稿人及导演,多次获奖。其中,《警钟》(纪录前海丰县委书记王仲贪污案),获星花奖;1984年大型纪录片《我与祖国共命运》(纪录国庆35周年邓小平同志阅兵),获文化部奖;纪录片《男子汉们》获星花奖;纪录片《一瞬与十年》获金鸡奖、文化部奖。1990年与陈光中联合导演艺术片《我们走向未来》,获广电部奖。导演纪录片《潮心》,获中央台优秀电视片奖。 近八、九年来我一心一意做生意,已疏淡了与朋友交往。 2000年3月1日,一个在广州很难遇到的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的一桩生意终于有眉目的日子。在觥踌交错,感觉生活很是美好之际, 突然接到上海的好友打来的...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2
浏览次数:22
探寻现实之下的现实对话阎连科 人物周刊:在你的创作中,有过哪些遗憾? 阎连科:我写作最遗憾的就是《丁庄梦》,预想中应该写得比现在好得多。那时候我的想象也比较疯狂。那原本是一个庞大的故事,恨不得写出50万字、80万字,想着也许是一本惊天动地的小说。构思特别清楚,虚构了一个国家,写这个国家如何把全世界控制了,向全世界卖血,就相当于石油管道那样儿。你对我不好,我就全卡断你。那时候写了《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是脑子最“疯狂”的时候,那会儿脑子只要想到什么就可能写出来。可是,后来,卡在那了。 人物周刊:《速求共眠》是你最新的小说,也拍成了电影,和之前的作品那种阅读冲击力相比,平缓了许多。 阎连科:写这个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平缓和有趣。里面的故事真真假假,有许多种声音同时存在。剧本、微信、通信、田野调查、审讯笔录等等,六七种东西在里面传来传去,非常自由。小说的写作方式真的做到了随心所欲。好几年没出小说了,特别想出版。为读者也好,为出版也好,久久不出书,也是个问题。 人物周刊:《速求共眠》又一次把“阎连科”写进去了,这其实不是第一次...
发布时间:
2019
-
03
-
30
浏览次数:7
文/南方人物周刊 文/卫毅 阎连科喜欢写梦,但他不喜欢纯粹的梦和纯粹的现实,他努力表现的是二者的结合体——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朝外看到了天下,朝内看到了自己 “中国文学特别重视第二层面(世相现实主义)的世俗。我们看张爱玲,看《边城》,那个特别好。但中国文学应该往更深的地方走,我们的文学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 阎连科 阎连科准备去越南。他的小说最近有越南文版本将要发行。他的小说已经翻译成了超过30种语言的版本,最小的语种是西班牙巴斯克语。阎连科从没去过越南。40年前,他差点去了越南。 1978年底,高考落榜的河南洛阳嵩县田湖镇少年阎连科成为了一名军人。他把这视作离开故乡的机会。作为刚到部队的新兵,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十分出色,单杠、双杠、跑步,对他来说,不是容易对付的事情。而当他在射击练习中,将弹夹里的10发子弹打出了100环的成绩时,团长表示并不太相信,把他一个人叫出来,在一旁再给了他10发子弹,这次他打了99环。他获得了代表新兵去全师参加射击比赛的机会。比赛中,他打了98环,并列第三名。他的表现让他初入军营便立功获赏。 射...
发布时间:
2019
-
03
-
30
浏览次数: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3月15日文/向思琦 一位修书40年的古籍修复大师,如何看待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以及这个行业人才培养的前景与矛盾。 童芷珍 图 / 彭辉 2000年,一位姓阮的中年男子带着一本破损严重的竹纸古籍《绣像今古奇观》,来到了上海图书馆,专程拜访古籍修复专家童芷珍。 书的主人所拿古籍为明代刻本,且为市面上流传甚少的双图版本,是其重金购得。然而书页的竹纸已失去韧性,稍不小心一碰,就会一片片掉下来。这本书还遭到过“野蛮”修补——有人曾用粘合剂将破损的书页粘在一起,有几处开裂的地方还用很厚的黄色机制纸粘连,以至打开书页都非常困难。 来上海图书馆前,阮君曾四处奔波,找到苏州、上海等地的修复人员,都被回绝。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籍珍贵,修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每一次动手,都需要纯熟的技艺。 彼时已有28年工作经验的童芷珍接下了这本古籍。为把粘在一起的书页分开,她想了好几种办法——有的地方将布面放在粘贴处,用沸水烫;...
发布时间:
2019
-
03
-
16
浏览次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