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艺术·人生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1月号文/张建雄美国新官上任多把火,废医保、筑长城、弃协议,凡前朝旧政,无不废弃,令人悠悠想起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上台执政,尽弃王安石新政,一概不保留,即使苏东坡、范纯仁力争新法中「募役法」可以保留。号称「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司马光,却一意孤行。权力可以使人盲目,一至于此。何况美国商人当政,企业老板,没几个不是独裁的。北宋新政,始于宋仁宗执政20年后的庆历三年(1043年),社会大环境是「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盗贼横行」。北宋开国83年,已危机四伏,辽国、西夏是强邻,不改不行。 宋仁宗主导,任范仲淹为参政知事(副宰相)和韩琦、富弼等一起进行改革,范仲淹说「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能」。只不过改10件事(十事疏),就影响到既得利益,群情汹涌,范仲淹只挨了11个月就出京外任,第一次改革失败。范仲淹死于1052年,得年64岁,得到文臣最高荣誉,谥文正、封楚国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留后世。范仲淹有命有运 王安石无此幸运范仲淹是有命有运的典范,同是变法的王安石却无此幸运,死于宋神宗宾天之后几个月,身后凄凉,诗云:「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王安石下台10年,相交只是普通人,反对他的旧党,固然不理,昔日手下,亦人人自危,一篇祭文都没有,只有上述张舜民的几首诗。后来王安石进谥亦只...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2
浏览次数:349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5月文/邹颂华华人有扫墓的习俗,却甚少有「游坟」的习惯,不过去到欧美,一些历史悠久又鸟语花香的墓园,不仅是逝者长眠之地,更会成为旅游热点。要认识一个地方过去的故事,其实墓园尤如户外博物馆,历史建筑宗教园林,包罗万有。始于巴黎的华丽墓园运动外国的坟场为何特别优美?那就不能不提及巴黎赫赫有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所引发起的「墓园运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仍未有墓园/坟场(cemetery)的观念,逝者通常是葬在毗连教堂的葬地(churchyard)。但在大革命中被处决的人多不胜数,教会又不欢迎死囚葬在教堂范围,最后惟有弃尸巴黎市郊的乱葬岗。直至拿破仑时代来临才正视乱葬岗有辱国体的问题,华丽墓园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因而诞生。墓园内有绿树成荫的大道和巧夺天工的墓碑,成了后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墓园的典范。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寓一隅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寓:希腊神殿设计的墓碑Père Lachaise的人气有多高?在墓园的入口,就有一个地图,标出园内的明星「住客」,而前来「追星」的人,往往涌到这块看板上抄下明星的位置,当中包括Jim Morrison、Edith Piaf、王尔德、巴尔札克、萧邦、比才等等,星光熠熠。人气过盛也有问题,生者对逝者造成的滋扰,...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9
浏览次数:837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5月文/本刊编辑部春节的时候,内地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一群贵州山区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立刻爆红,成了网上的热搜。「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更是一种挑战!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豪门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被悉心栽培的,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众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袁枚借苔说理、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才子风流的「性灵」处世观。 「性灵」一词,在文学意义上指「性情灵巧」,就是重真情、崇个性、尚自然。从人生意义来说,则是体现一种独立精神、不拘泥于格套,自由抒展性情的执着追求。 学途:一生不受古人欺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2月25日)诞生于杭州艮山寒士袁滨之家,自幼禀赋聪慧。幼年时,袁枚得到其姑母沈氏的悉心教育,为其教授经史,其间在讲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沈氏大胆否定郭巨「孝行」,指出「无端妄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忍心自古遭天谴,天赐黄金事不平」,其批判精神对幼年袁枚影响不可低估。袁枚年七岁拜史玉瓒为师,习受四书五经。袁枚尊敬孔孟,但不是盲从迷信,他说「双目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是袁枚聪颖觉慧,高处众人之处。他幼年摹写诗句如「月因司夜终嫌冷,山到成名毕竟高」等颇有可观,亦初见性灵。仕...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9
浏览次数:422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作者:孙继成孙继成(下称「孙」):感谢您接受《明报月刊》的访谈,中国有句古语:「英雄莫问出处」,既然您把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译成了英语,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先问问英雄英译者的出处,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吧。郝玉青(下称「郝」):我爸爸是英国人。我在英国长大,后在牛津大学读历史专业。二十多岁时,我曾独自到中国游学,这次的游学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因为在这次旅行中,听不懂中国话,我自己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回到欧洲后,我决心开始学习中文。我先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专心学习汉语,先去了牛津大学中文专业学习,然后去台湾师范大学语言中心深造中文,最后又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中国文学和历史;拥有当代中文研究的硕士学历。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十分偏爱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汉语的文言文几乎令我痴迷,对屈原、李清照的诗词都十分喜欢。我偏爱那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这也是我后来迷上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原因。孙:您的先生是台湾人,您和先生、儿子在家里交流的时候,使用什么语言?是中文、英文转换的吗?郝:我和先生平时都是中英文交流,沟通方便就好。至于儿子,先生主要对他说中文,我对他讲英文,在学校里他能自己学瑞典文。孙:您丈夫是金庸书迷吗?他对您翻译金庸作品有什么感想?郝:我先生特别喜爱有历史元素的小说,他说金庸一度是他初中时书桌下的...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37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文/江青三月十八日李敖在台北作古,不到一个小时,知道我和李敖相熟的女友给我传来:“小青:李敖走了!”的噩耗。这些日子我每天关注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有关李敖的报道和评论,正好与他五光十色、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一样多面而复杂,我只能说叹为观止罢!对这位极具争议性“人物”我不敢妄评,也没有资格。但作为相交断断续续超越半世纪的朋友,我可以谈谈个人和他交往的点滴片段,好留下他翩翩的、令人难忘的戏语容颜,也好告慰这位友人在生命后期常引用陆游的这句诗自夸:“我死诸君思我狂!” 我认识李敖这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人,是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三年李翰祥导演在香港成立“国联电影公司”,那年我随“国联”去台湾拍创业片《七仙女》,正好李敖的书《传统下的独白》同一年出版,轰动一时。我在关心《七仙女》上映宣传时,在媒体报章上也注意到了这本令各方人马“七嘴八舌”的书。在好奇心驱使下我找来看,此书收录了他二十篇综合文体杂文,其中一九六一年他一鸣惊人的出道之作《老年人与棒子》也在其中。我对书中的内容虽不完全了解,但全书反抗、藐视威权和传统的态度,及有声有色、嬉...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59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5月27日文/骆丹、江迅马星原在香港举办水墨画展《揽古浮光》,主题撷取古诗词意境。画作未囿于单一色调,在水墨画与漫画间碰撞出艺术火花。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二零一八年五月十日,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展览厅展出的马星原水墨画中,藏着千百年的“静默”。云低雨急,一白发老人盘膝独坐于草庐下。风吹、雨打、溪流,任凭万物皆动,唯有老人神态索然,心如止水,波澜不惊。黑灰色和墨蓝色的构图,尽显萧索,衬出老人家凄凉的心境。这是马星原(马龙)的新画作《听雨僧庐下》,让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那几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览无余。马星原介绍说:“这首词写的是人生中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境界,而这幅画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向往的心境。雨落下来,人坐在这里,他没有用眼睛看眼前这个环境,而是用他的心去看的,人心是安静的。这是我向往的一种平静的生活状态。所以画中我注重的是一个‘静’字。”这次展出的二十五幅画中未见太多颜色,又不囿于传统水墨画的单一色调,“我一开始就不想用太多的色,颜色太多会令画面混浊不清,但是如果没有颜色我又觉得不够...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2
浏览次数:399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