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明报月刊》2016年8月文/方毓仁 画家沈汉武,一九八六年开始绘画红卫兵油画,一画三十年,原因是“忘不掉,实在无法忘记。从十六岁到十八岁,这是自己生命中一段非常深刻的记忆”。他忠实呈现自己记忆中的红卫兵:“那么纯真、稚气未脱。他们手中染血的皮带却告诉我们。再美丽的身心,若以革命为名,都能做出灭绝人性的暴行。”作者是沈汉武的朋友,特别为《红墙骑士》、《忠诚》和《“老莫”》写下感想。——编者《红墙骑士》160×120cm 2015《红墙骑士》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就读北京育英小学(人称共和国第一红校)。校内有剧院式的豪华礼堂、室内外操场、果园、动物园,甚至自己的医院。学生全体住宿,与平民百姓隔绝。毛泽东、刘少奇的子侄与我同校;将军、部长子弟比比皆是。同学们衣着朴素,暗地里互比父辈官职高低。  中学六年我在北京八中度过。八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高级干部家庭。高干子弟崇尚体育运动,尤其是部队大院的孩子,篮球打得好。他们谈天说地,不是养蜂夹道俱乐部的周末活动,就是西山射击场打靶归来的余兴。他们身上的褪色旧军装显出不凡气宇,脚下的皮鞋透露等级的秘密。那时平民同学都穿劣质胶鞋,夏天教室里臭气熏天。大院子...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955
文/张凤序一杜维明  张凤女士的《哈佛问学录》是因对一批当代旅美学人“所学所思所感所行的关切”,而加以引介论述的文集。这本文集所采的笔法,既非扣紧文本的学术批评,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题人物,而是通过和每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逐字逐句地阅读有关文献,再加上“寻觅根苗”的思索,让心影渐有雏形才勾勒成篇章的。  自从1982年,学历史出身而偏好文学的张凤和夫婿黄绍光博士迁居剑桥一带以来,她即苦心于笔耕开拓人文天地,并借方块汉字建构自淑淑人的文化事业。张凤选择了一批文史哲工作者为书写和评介的对象,与其说是对海内外媒体特别重视政治和企业人物(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应,毋宁说是为自己提供了一吐胸中块垒的园地。我们这批乐观其成的学人对象,为她的热忱、敬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动,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志趣投身人文领域的道友谈天、谈心或通信,不是责任而是欣然的承诺。  多年来因为李欧梵教授,以及现在王德威教授、张凤女士召集主持的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郑培凯教授和我们主持的中国文化研讨会(原《九州学刊》)年会及哈佛儒学研讨会,赵如兰教授和陆惠风教授做东(张凤联络)的剑桥新语,还有张凤创会的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及通过大波士顿区中华文化协会安排召集的艺文小集等,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  《哈佛问学录》生动地刻画了协力使哈佛大学成为“人和”胜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学思历程。...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851
来源:《明报月刊》2016年8月文/邵燕祥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或最美的”,文学批评也“哇哇”声地附和,其代价顶多是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好诗为何物、评诗为何物,也不知毛泽东诗词中那些上品到底好在哪里而已。但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一旦认为自己的主张无一不是正确的……归根到底只有个权力标准“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同,《毛泽东选集》页八二五),这是个普遍性的命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中国,有所谓“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在俄罗斯,普希金难免对自己刚脱稿的作品赞道:“普希金,这个狗娘养的……”,熟悉世界文坛掌故的朋友一定还能讲出许多这样的例子。据说中国人性格比较内向,尽管沾沾自喜,但公开自卖自夸的较少,但是从文学史上看,对于同时代人或朋辈的溢美之辞,站出来谢绝的倒也不多。人们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文学批评,我不同意;批评是有的,但准确的中肯的批评则往往要索之于后世,也就是同被批评的作家没有血统与门墙瓜葛的批评家们。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科学要...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341
来源:《潮州新闻网》 2016年9月11日文/丁度彰梅益是潮州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上海“左联”八君子,是潮州“左联六杰”之一,他更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本人曾经在他领导下的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多年,并多次聆听他的“形势报告”,至今其余音好像仍环绕耳边,他那带有潮州口音的报告,每次都是座无虚席。今天是9月13日,是他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这位潮州革命老前辈,特推出此文。 梅益原名陈少卿,1913年12月2日生于原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2003年9月13日逝世,享年90岁。 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第一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第一、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梅益论广播电视》、《梅益论百科全书》,译有《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艰难求学路 幸有贵人助 梅益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晚,1926年才毕业于城南小学,同年考上潮州省立四中,也就是金山中学。可学校开学半年多了,因交不起学费还未能入学,后经其兄同学龚文河告知校长杜国庠。杜校长非常同情他,遂破例免收学费让他入学。上学以后梅益很用功,课外还读了不少书刊。后来,因他哥哥参...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238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9月11日文/慕容安八十后作家郝景芳凭科幻小说《北京折迭》夺得二零一六年“雨果奖”,创作契机源于作者曾在北京“城乡结合部”中生活,在对二十二世纪北京的想象中,揭开当下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教育不公平的悲歌。   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的“雨果奖”自一九五三年开始颁发,直到去年才出现了第一张亚洲面孔刘慈欣。没想到短短一年后,八零后的中国天津姑娘郝景芳再次获奖,凭借科幻作品《北京折迭》荣获二零一六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的《北京折迭》创造了一个极端、光怪陆离,但又让人熟悉不过的场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二十二世纪,空间被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着不同的空间。按照不同的比例,他们分配着四十八小时的时间周期。大地如同一张纸片,可以翻转和折迭,纸的一面是第一空间,生活了五百万人口,一派上流景象,人们拥有二十四小时的生存时间。大地翻转,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的两千五百万人口充满忙碌,但秩序井然,他们拥有十六小时的生存时间。第三空间生活的五千万人每人则只拥有八小时的时间,他们中两千万人是垃圾工,剩下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维生。...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7
浏览次数:1236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9月11日文/卫禹兰王宝味是第一个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推上祭坛的知识分子,学者魏时煜新着《王宝味:文艺整风与思想改造》,从王宝味的悲剧人生探讨知识分子在中共历史上的位置与命运。今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一类书籍中,《王宝味:文艺整风与思想改造》是非常独特的一本。首先,王宝味本身就有多重意义:他是第一个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推上祭坛的知识分子,一个理想主义文人与革命政治短兵相接的象征符号,一个在党史叙述中前后矛盾又语焉不详的疑点人物。王宝味研究仍留有大量空白需要充实。但是相比有其所关注的人物,本书更加独特之处在于其呈现方式,是一种游走于人物传记、图文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发掘等多种形式之间的历史还原。作者魏时煜不仅是一位勤勉的学者,更像一位自觉的艺术创作者。她用数年时间,走访众多当事人、已故任务的亲属,与王宝味研究中的重要学者们对话,查找散落于海内外的各类文献,然后用她受过的叙事学训练,将所有材料编织成一个细密的有机体。材料,而非论述和结论,赋予该书最扎实的质地。庞杂的材料经过作者的分拣与编织,如同随意的原始图片经过强大的影像处理,显现出清晰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并且在前后时空、左右人物的相互映照中,产生了说不尽、道不明的种种关系,叙事的清晰使读者容易进入,细节与现场感使该书极为可读,多重关系使它具有历史应有的厚度和广度。本书设计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史、文学史与报刊媒介...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5
浏览次数:1611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