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环球人物》2019年第14期文/崔隽、敬宜 2019年6月,史久镛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脱去庄重的法袍,史久镛是一位普通的老先生。见到《环球人物》记者时,史久鏞起身招呼记者坐下喝水。话题从北京的天气和交通展开,有一种闲话家常的亲切感。不过,国际法官的素养和习惯在史久镛身上仍然有迹可循。为了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即使在家里,他也要穿着熨帖的夹克和衬衫,再配一双光亮的皮鞋,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哪年哪月哪案的记忆仍然清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英文法律词汇常常脱口而出。93岁,史久镛的年岁比联合国国际法院(以下简称国际法院)的历史还要长。从外交部法律顾问到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工作组成员,再到国际法院法官、院长,他说自己的人生经历,恰恰也是中国在国际法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放大镜和录音笔不离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那天,史久镛没有到现场领取改革先锋奖章。家人说,已经年逾九旬的史久镛,到现场参会身体确实有点吃不消了。那枚奖章现在就摆在客厅的陈列柜里。“我没想到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做梦也没想到。”坐在记者面前的史久镛重复了几遍“没想到”。最近这些年,从国际法院退休的史久镛常常为外交部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上了年纪,腿脚不如从前麻利,他常用口述录音的方式将咨询意见送给有关部门参考。放大镜和录音笔成为他不离手的工具。2013年,菲律宾不顾中方强...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4
浏览次数:21
《亚洲周刊》2019年27期   文/李翰旸 闻人悦阅:《琥珀》歷史跨度近百年(图:闻人悦阅提供)闻人悦阅细腻又敏锐地感知著,记录下生活里未曾珍惜的美好和惆怅。那些看似温柔到有些疏离的文字,能将我们拖曳回自认为已经遗忘的过往。对于不了解闻人悦阅的读者,不少人会错以为这是一个笔名。其实「闻人」二字乃是复姓,「悦阅」则是父辈期许她能心悦于读书。作为九一一事件的亲歷者,闻人悦阅途经纽约世贸中心废墟时蓦地想到了「太平盛世」四个字,心生「文明的脆弱」之感慨,眼前这盛世好似在须臾之间即可倾颓,遂萌生了倾诉的念头,写下小说《太平盛世》。其后出版的同名小说集《太平盛世》被她称作「成长笔记」,谈及创作初衷,是「当时太珍爱那段岁月,觉得写下来才能不忘记」,其念旧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怀旧的人对一切总是缱绻又温柔,她曾说,「人都有两面,每个人的心里都住著慓悍的兔子与慈善的狐狸。」在小说《掘金记》里,官、富二代们不似寻常刻板印象,她设身处地为每个人物著想,赋予他们独立的人格,从而描绘出大时代洪流里被裹挟前进的众生百态。众人庸碌奔波,年轻时最单纯的爱与憎都渐渐散落在光阴里,再也拼凑不出最初的模样。闻人悦阅却细腻又敏锐地感知著,记录下生活里那些寻常人也许经歷过却未曾留意或珍惜的美好和惆怅。她的小说人物多是虚构,然而不论是美国的九一一事件还是金融行业近二十年来的沉浮,又或者是上世纪八九...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1
浏览次数:28
来源:长江日报(ID:whcjrb)20190801文/杨佳峰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消息,今晨5点08分,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因病离世,享年95岁。  查全性在1977年面谏邓小平同志时,首倡恢复高考并被采纳,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其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经典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  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刊发《查全性与恢复高考》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篇文章,回望那个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时刻,缅怀查老。  查全性与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独特贡献: 邓小平原打算从1978年恢复高考,查全性一番慷慨陈词,邓小平改变主意提前一年从1977年恢复高考,几十万青年从此改变命运。这一年招生27.3万人,其中很多人成长为社会栋梁,他们之中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外交部部长王毅。  历史为什么选择查全性?因为他实事求是、敢想敢讲、善抓机遇。  (一)  查全性先生,武汉大学教授。祖籍安徽泾县,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查秉钧,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赴美留学攻读物理,后任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查全性生于南京,长于武汉,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留校任教。后留学苏联莫斯科大学。回国后继续在武大任教。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官儿”是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最高的“职称”是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19 - 08 - 03
浏览次数:113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20190723       辛亥革命,海外留学生厥功至伟,不必多说。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从参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到最后支持革命,从温和的改革者到激烈的革命者的曲折过程,不仅反映了留学生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心态变化。进一步说,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上,容闳确非风云人物,但却是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因此他的一生,像镜子一样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容闳       启蒙先驱       1828年(清道光八年)深秋,容闳(原名光照,号纯甫)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农家。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中国历有边患,对一个远离中原、荒芜不堪的弹丸小岛被“红毛夷”占租,长期以来并不以为意。然而,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化的过程已经开始,澳门的被租占其实是“全球化”序曲中的小小一节。这种背景,与传统边患完全不同,其意义迟早将在历史的进程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华夏文化版图中长期处于“边陲”的岭南地区,必将一跃而得全球化的“风气之先”,成为引领近代中国的先进之区。当时尚属偏僻之地的贫穷农家之子容闳,因缘际会,成为历史新潮中“向涛头立”的弄潮儿。      &#...
发布时间: 2019 - 07 - 27
浏览次数:97
来源:凤凰网财经20190626 凤凰网财经独家稿件 文丨杨芳       “有一点非常难,他有他率性的一面,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像我就不行,我是很本色的人。”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追忆前国家副主席、开国上将王震之子,原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时说道。       2019年6月10日,王军先生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78岁。王军执掌中信集团近11年,奠定了中信集团金融业战略发展方向,帮助中信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追悼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领袖人物,致敬过去70年为中国梦奋斗的前行者。凤凰网财经【封面】对话孔丹,他是王军的兄弟、知己、工作搭档、接班人,也是建国70年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       谈起王军,已过古稀之年的孔丹面对镜头多次落泪,他遗憾近两年因忙于中信基金会草创时期的工作,未来得及前往广州看望养病的“老大哥”。他回顾,两人拍的最后一张合影是2016年3月1号在北京医院。孔丹清楚地记得,那时刚过完春节,王军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病房还贴着窗花,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去北京医院探望时,为了给王军解闷,孔丹会给他唱《信天游》、陪着下围棋、谈过往的趣事儿......“有时他会回应我,我唱歌的时候,他会跟着唱两句”...
发布时间: 2019 - 07 - 24
浏览次数:167
来源:凤凰新闻20190721凤凰网财经【封面】独家采访文丨杨芳       “半生长卷已斑斓,更有殊才上笔端,最是较真终不改,难得本色任天然。”2012年,孔丹过65岁生日时,时任国务委员马凯送给了他这首诗。       “我是很本色的人。”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坦然道,“我也想过率性的生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回首我这一生,很多时候都在被动地做选择。”       孔丹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父亲孔原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母亲许明为原国务院副秘书长。他曾因“西纠”两度遭到囚禁,父母也因此被名为“西纠黑后台”,父亲被关押多年、母亲自杀。这段经历是他一生的梦魇。       1978年孔丹考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其开门弟子。硕士毕业后,历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在掌管两大央企期间,成功主持应对了光大信托巨额亏空事件,中信银行三百亿不良资产处置以及改制上市和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的三次重大危机。在他的带领下,中信集团成功渡过2008年金融危机,并于2009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       1984年是...
发布时间: 2019 - 07 - 24
浏览次数:96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