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5-29如果给你一定的奖励,让大家在无法感知时间并且完全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130天,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坚持下来?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一定会回答:要不然再多待一阵子?否则自己奖励会拿得不太好意思。时间是物理学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可事情真的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美国NASA(美国国家宇航局)为了证明时间不存在,就曾经让一名女性再无法感知时间的洞穴之中居住了130天的时间,可最终得到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对此,人们不禁疑问,时间究竟是什么?当年的实验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时间以及生物钟,对我们人类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看看当年参与实验的那名女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实验。即将在地下生活的斯蒂芬妮时间什么是时间,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得到的答案也会不一样。就科学释义来看,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持续性以及顺序性的表现。像古时候人们以日晷以及流水来记录时间,其实都是通过这种持续性以及顺序性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流逝。而在时间之中,又会分为时刻和时段两个重要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某一个瞬间,后者则是指某一个阶段过程。通过两者的结合,人类也更加能够理解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的概念图不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时间更像是一种选择,被人们花费在对...
发布时间: 2022 - 06 - 01
浏览次数:10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09-14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太难理解了,不应该过多地出现在课本中。其实不然,而是鲁迅先生的话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芒刺在背,多载光阴飞过,先生那灼热的眼神依旧让我们不敢抬起头来。时间不停地向前奔去,时代看似变了,或许从未变过。那个动荡的年代,鲁迅大声疾呼叫醒了中国人民,将救国的药送给了革命的先辈们和苦难的百姓们。而如今,我们还依旧需要鲁迅先生,我们需要他那锐利刺耳的真知灼见来革除我们社会中积蓄已久的顽疾。一个要抛弃鲁迅先生的时代,只不过是在粉饰太平,低下的头颅中有着多少的心虚的面庞,耳边鲁迅先生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势要将他们的恐惧和虚伪给撕裂开来。“鲁迅”的诞生1881年,浙江绍兴当地的地主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孩,家中为其取名:周樟寿。也就是闻名至今的鲁迅先生。可是那时他还不是真正的鲁迅,他还未经历过家道中落,还没有经历过人心冷漠,还没有经历生活的奔波挫折。他的世界里有着百草园的三味书屋,有着和闰土一起去捉猹的月下西瓜田,还有阿长陪着他看《山海经》,外面动荡的日子影响不到他,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东家少爷。可是这一切从祖父的作弊被下狱开始幻灭了,接着父亲患病被庸医迷信害死,这已经让尚未成长的鲁迅感到无能为力了,冷酷的家人们给了这个彷徨的少年更深的伤害,叔伯长辈们欺负他们房中无人便分给他们又少又差的房产。后来他改名周树人外出求学,主攻医学,...
发布时间: 2022 - 05 - 30
浏览次数:16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5月11日综述化石,也就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化石也代表着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那么,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古代动物死后,其身体上的肉、皮等软组织腐烂至消失,仅留下骨头及牙齿这样高密度的东西,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就会成为化石。当然,其形成条件是需要在泥沙、地底这样缺氧的环境,当自然环境中的矿物质渐渐替代骨头时,化石也就形成了,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石化过程”。至今为止,人类已经挖掘到不少古代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完整地保留了动物的形态,在历史研究方面起了较大作用,意义非凡。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对正在交配的乌龟化石。乌龟化石的发现:大型社死现场乌龟化石的发现,是在德国法兰克福的麦塞尔化石坑,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废弃的沥青页岩矿场,偶然中发现其地底埋藏着许多化石。从中发现的化石数不胜数,种类繁多,例如鱼类、鸟类、昆虫类等,于是在1995年,此处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多年来,这个化石坑一直受到非常好的保护,并对其进行研究,从中,考古学家们挖出的化石种类多且完整,就连鸟类羽毛的颜色都可分辨出,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乌龟化石便是其中之一。古生物学家们在看到乌龟化石时十分惊讶,因为其余化石都是单个出现,但这些乌龟化石却是一对一对的出现的,并且一个叠着一个,据研究,这样的乌龟属于两爪鳖科,和现今的猪鼻龟是“亲戚”。按照猪鼻龟的生理特征来看,这些乌龟分别是...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3
浏览次数:7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5月11日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诗魔”,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相传,白居易每当写完一首诗,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婆听,如果老太婆听不懂他写的什么,他会斟字酌句地修改,直到修改到任何人能听懂他才罢休。正是这样的写作姿态,促使白居易的诗歌流传极广,许多人能背诵出他诗中的名句。在普通读者眼里,白居易跟杜甫一样,都是用诗歌反映现实、批评时事的高手,实际上,白居易的诗歌在题材上非常广泛,在形式上五花八门,他的情诗写得也非常好。像我们熟知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又是一首展现悲剧的爱情诗,里边的名句比比皆是。本文要讲的是白居易写于811年的一首名叫《夜雨》的爱情诗,这首诗以直白、深情、细腻的语言,写给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她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两人被迫分开很多年后,白居易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全诗为: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白居易的仕途之路不算顺利,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37岁结婚。写《夜雨》时,白居易将近40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是同僚杨汝士的妹妹。那么,他为什么心里仍然放不下湘灵呢?这需要从白居易的少年时期说起。白居易772年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官宦家庭,他天生聪慧,...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1
浏览次数:12
来源:《今日头条》2022年5月10日很少有人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曾两次提名一个中国人。而这个中国人,他是这世间最悲情的大才子,因爱,他曾声名鹊起,因爱,落得半生悲凉,为了一个女人,他成了“疯子”。他,就是沈从文。在沈从文86年的人生岁月中,爱这个字,占据了他生命的四分之三。那个他深爱的女子,带给他无尽欢喜,也带给他无尽悲苦......生命的最初,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的沈从文,战争的残酷中,年仅15岁,就不得不参加湘西靖国联军游击队,靠微薄军饷来补贴家用。而没读过几年书的他,偏生了一颗文艺而多愁的心,靠着捡来的旧报纸、书籍,自学成才,专攻写作。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沈从文不断给各个杂志社投稿,可他没有经过正规教育,全是“野路子”的写作方式,“乡土气息”浓郁,投一次,退一次。难遇伯乐的沈从文,身着单衣,在大雪纷飞的夜哀叹不易,但仍笔耕不辍。直到1928年,终于有人发现了他这颗“明珠”,这个人叫胡适。不光请他给杂志社写稿,还破例请他来大学主讲文学课,他只有小学文化,民国那些文豪才子中,几乎没有他这样低的学历。而第一堂课上,沈从文就闹了个大笑话。站在讲台上,他竟呆愣了十分钟之久,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等到底下学生都不耐烦了,才终于张口说话,语速快到原本一个小时的课,居然10分钟就讲完了。最后他磕巴着说了一句:“人太多,我害怕。”便落荒而逃.......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们确实没见过如此胆小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1
浏览次数:13
来源:《凤凰新闻网》2022-04-081946年至1958年期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马绍尔群岛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不过当地人被赶出了该地区,30多年来都无法返回。大部分的测试都在位于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埃尼威塔克环礁和比基尼环礁进行。而选择这些岛屿,有以下几个原因:1、位置偏远,2、远离大量人口,3、靠近航道。在此期间,共试验了67枚核弹和大气层核试验。仅在1958年,太平洋试验场就进行了35次核试验。测试完成后,留下了大量的放射性废料。对环境的担忧和对核污染的恐惧,促使美国政府试图清理这个位于太平洋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不过维持埃尼威塔克环礁的清理工作非常困难,因为一个叫做鲁尼特岛Runit Dome核废料正在恶化。Runit Dome核废料场是由美国陆军在一个火山口内建造的,以容纳有毒核废物。但是,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人们越来越担心Runit Dome核废料场污染物的泄漏,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美国最初想把这些放射性废物倒入海洋美国国防核机构(DNA)在该地区完成核试验后,花了近10年时间试图清理该地区。当国会决定不再为该地区的宜居性支付费用时,该机构考虑了自己的选择。他们的第一选择是把废物倾倒到海里。然而(谢天谢地),该机构被有关危险废物的国际协议和其他法规阻止了。不过没有人愿意将放射性废物转移到美国,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办?相反,美国将受钚污染的土...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0
浏览次数: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